【摘要】目的:探討限制性氧療在重癥患者中的應用及效果。方法:選取2019年1—4月在本院重癥醫學科住院的232名患者作為對照組,實施常規氧療模式;選取同年9—12月在本院重癥醫學科住院的27名患者作為觀察組,給予限制性氧療。比較兩組治療效果及費用。結果:觀察組患者的標化病死率為27.5%明顯低于對照組的37.3%,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氧療時長短于對照組、用低于對照組,呼吸機使用時間、呼吸機使用費用低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患者處于高氧狀態的比例較大,SpO2≥98%的比例為85.23%,吸入氧濃度≥40%的為71.22%,明顯于觀察組的45.86%與34.47%,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限制性氧療可以減少重癥者高氧狀態的發生,改善患者預后,減少重癥患者氧療相關的時長,降低患者ICU住院費用。
【關鍵詞】限制性氧療 重癥患者 高氧狀態
氧療是臨床常用的一種治療手段,為保證機體的氧供和氧輸送,重癥患者多數會予以氧氣吸入[1]。當吸入氧濃度(FiO2)≥50%或動脈血氧分壓(PO2)≥120 mmHg時,患者處于高氧狀態,可能產生活性氧、過氧化等病理性損傷,引起肺泡萎陷、肺損傷、癲癇、心血管抑制、視網膜病變等醫源性傷害[2]。常規氧療患者中15%~50%處于高氧血癥狀態,要采用限制性氧療降低危重患者的病死率。本研究旨在探討限制性氧療在重癥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4月在本院重癥醫學科住院的232名患者作為對照組,實施常規氧療模式;選取同年9—12月在本院重癥醫學科住院的275名患者作為觀察組,實施限制性氧療。
納入標準:預計入住ICU時間≥2 d,年齡18~80歲。
排除標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氧療模式,目標SpO2為96%~100%。觀察組給予限制性氧療。當患者SpO2為100%時,評估患者安全后,降低吸入氧濃度或遵醫囑改變吸氧方式,減少SpO2≥98%的比例。具體措施如下:①加強知識培訓,推進限制性氧療理念。醫護人員往往重視患者低氧血癥的糾正,而忽視高氧對重癥患者的危害,對限制性氧療的理念缺乏統一的認識。對此,我科組織護理人員共同解讀氧療研究前沿進展,通過理論知識的學習,推進臨床實踐的實施。案例分析、工作坊、操作示教也每周對護理人員開放,此外每周2次床邊護理查房,通過具體案例引導護士理論聯系實際,推進限制性氧療的實施。每項培訓滾動式開展,覆蓋至每位護理人員,使其都能參與。培訓后通過理論考核、操作比賽等形式對護理人員知識的掌握情況進行考核,并定期組織氧療相關的個案追蹤,評價培訓效果。②根據病情設置個體化氧療目標。成人SpO2的正常范圍為96%~98%,臨床工作中,醫護人員常規設置目標SpO2為96%~100%。臨床上通常只重視報警的低限,而忽視了上限的設置。《急診氧氣治療專家共識》[3]指出,應根據不同疾病選擇合理的氧療目標。有CO2潴留風險的患者,SpO2推薦目標為88%~93%,對于無CO2潴留風險的患者,SpO2推薦目標為94%~98%。參照該專家共識,醫護人員根據有無CO2潴留風險等病情明確了重癥患者SpO2范圍,設立個體化的氧療目標。在病房醒目的病情書寫板上標明SpO2目標及報警設置范圍,方便護士交接,動態調整至目標值。③目標導向的限制性氧療實施策略。維持重癥患者的氧合通常需要較高的吸入氧濃度,對照組71.22%的患者吸入氧濃度設置≥40%,85.23%的患者SpO2≥98%。醫護人員根據氧療目標設置患者的吸入氧濃度,按降階梯原則,選擇從高濃度至低濃度;降低氧療支持模式,從有創呼吸到無創支持,甚至自主選擇,設置能維持SpO2在目標范圍內的最低吸氧濃度及氧療方式,降低了患者的吸入氧濃度,減少氧氣的使用。④將氧療納入專項質控,加強督察。針對氧療目標明確的患者,由于缺乏督察力度,護士在氧療目標設置上依從性不高,核查制度未能完全規范落實,未實施精準氧療措施,導致實際SpO2與目標不一致。我科制訂醫囑核查、目標報警范圍設置等質控檢查單。每天由專人進行日常質控,實時督查監護儀報警范圍的設置及SpO2目標的達成,讓經常落實不到位的護士一起參與到日常質控中,邊督察邊整改,使SpO2值降至目標范圍。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患者病死率。②比較兩組患者氧療相關的時長與費用。③比較兩組患者SpO2≥98%的患者比例。④比較兩組患者吸入氧濃度≥40%的患者比例。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3.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病死率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預計病死率為28.77%,高于對照組的27.67%,而觀察組患者的標化病死率為27.50%,明顯低于對照組的37.30%,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氧療時長、費用比較
觀察組患者氧療時長短于對照組、費用低于對照組,呼吸機使用時間短于對照組、呼吸機使用費用低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氧療時長、費用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①P<0.05。
2.3 兩組患者氧療條件與效果比較
對照組SpO2≥98%的比例為85.23%,吸入氧濃度≥40%的為71.22%,明顯高于觀察組的45.86%與34.47%,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醫護工作者已認識到高氧狀態對危重癥患者帶來的危害,如肺泡萎陷和肺損傷,產生活性氧和過氧化,破壞呼吸道微生態,對心肌和腦組織造成損害等[3]。限制性氧療的提出為臨床工作提供了思路,但實際臨床上仍然依賴氧療,醫護人員往往忽視個體化氧療的實施,缺乏對限制性氧療的認知。
本研究通過氧療知識的培訓、考核與個案追蹤,個體化氧療目標的設置,目標導向的限制性氧療實施策略及日常質控幾個方面推進限制性氧療的臨床實施,取得了較滿意的結果。通過降階梯氧療的原則,患者氧療的條件及參數降低,氧療時間減少,隨之產生的費用也相應減少。SpO2≥98%的患者比例下降,高氧狀態的患者減少,但令醫護人員擔憂的低氧血癥并未增加。通過預計病死率與標化病死指數的對比,進一步驗證限制性氧療的安全性。結合本次調研,ICU患者的預計病死率是通過疾病危重程度(APACHE-Ⅱ評分)來預測的可能病死率,是ICU收治患者預計病死率的總和與ICU同期收治患者總數的比值。ICU患者標化病死指數是通過疾病危重程度校準后的病死率,為ICU患者實際病死率與同期ICU患者預計病死率的比值,反映了ICU整體診療水平。
本研究比較4個月內入住本院的重癥患者,樣本量局限,且觀察的時間點未做統一限定,同一患者可在不同時間段被觀察。后續還需通過多中心、大樣本量的研究驗證限制性氧療在重癥患者中的應用效果,力求推進使患者獲益的措施。
【參考文獻】
[1] 曹潔,董麗霞,陳寶元.規避高氧危害規范目標氧療[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15,38(8):629-631.
[2] 劉玲,李春梅,楊曉麗,等.PDCA循環在提高醫院感染管理質量中的效果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7,27(3):685-688.
[3] 急診氧氣治療專家共識組.急診氧氣治療專家共識[J].中華急診醫學雜志,2018,27(4),355-360.
本文由期刊論文網首發,一個權威專業的學術論文發表知識網。
文章名稱:限制性氧療在重癥患者中的應用及效果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