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 關于早期康復護理干預措施應用在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當中所取得的效果分析。方法 選擇我院在2017年11月至2018年11月接收并治療的老年心血管病88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所有患者按照隨機方法分為常規護理組和早期康復組,每組平均為44例,在進行干預的過程中分別對兩組患者落實相對應的護理措施評價,并比較不同護理所取得的效果。結果 經過不同護理以后,評價并比較兩組患者的臥床狀況,早期康復組明顯優于常規護理組,P <0.05,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比較兩組患者的再住院、心電圖正常率、血壓控制率、血脂達標率、血糖達標率、血尿酸合格率和患者自理狀況,本文的早期康復組也明顯優于常規護理組,P <0.05,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比較兩組患者對早期康復知識的認知率,常規護理組為75.00%(33/44),早期康復組為95.45%(42/44),P <0.05,差異明顯存在統計學意義。結論 臨床對老年人心血管病患者及早進行康復護理能有效的縮短患者的臥床時間,控制患者心血管病發生的相關危險因素,并且提高患者對于早期康復的認識,值得推廣。
關鍵詞:早期康復護理老年心血管病 效果評價
心血管疾病是臨床老年群體較為常見的病癥,很多患者病情嚴重,需要住院維持治療。特別是一些高血壓、器質性心臟病急性發作和急性心力衰竭等病癥[1],與此同時大多數的慢性病證都需要維持終身性治療,因此對患者生活質量帶來嚴重影響,為有效促進患者病情的康復,做好對患者的康復治療工作也顯得尤為重要[2]。心血管疾病患者對患者的身體功能產生的影響較大,患者出院以后運動量大大的減少,而且容易存在乏力等相關癥狀,患者心功能改善并不理想,生活質量和自理能力都大大降低,這種狀況又會反過來對于患者的病癥產生影響,因此導致患者病情日益嚴重[3]。臨床對老年心血管病癥患者強調進行康復護理,及早落實康復護理能有效促進患者病情的恢復,對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對此進行探究,同時將主要研究情況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文所收治的所有患者為我院在2017年11月至2018年11月接收并治療的老年心血管病患者,選擇88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所有患者按照隨機方法,分為常規護理組和早期康復組,每組患者均為44例。本文常規護理組當中,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比例為21∶23,患者的最大年齡為86歲,最小年齡61歲,平均年齡為(71.50±6.70)歲;早期康復組當中,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比例為20∶24,患者最大年齡為88歲,最小年齡62歲,平均年齡為(72.50±7.10)歲。本文所有患者均被診斷為老年心血管病患者,診斷符合該病癥的診斷標準。所有研究對象符合倫理委員會的相關標準,簽署知情同意書,經過統計學軟件檢驗,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兩組不存在差異性,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本文所有患者的年齡均超過60周歲;患者病情均趨于穩定狀態;所有患者對本研究均知情同意。
1.2.2 排除標準
本文排除嚴重的運動功能障礙患者,特別是卒中后遺癥患者;排除病情不穩定患者;排除心電圖結果異常患者;排除拒絕參與本研究的患者;排除對本研究不耐受的患者;排除無法進行隨訪的患者;排除因各種原因而中途退組的患者。
1.3 方法
在進行護理的過程中,給予常規護理組的患者常規護理方案,住院期間避免患者進行劇烈的運動,在患者出院之前,對患者進行康復指導,還須要求患者規范用藥,除了指導患者進行相關定期復查以外,也需要指導患者適量的運動,保證運動能符合患者身體的耐受,住院早期需鼓勵患者能夠下床活動[4]。
給予早期康復組患者早期康復護理。通過醫師和護士,共同對患者康復條件進行評估,根據患者實際狀況和耐受程度制訂符合患者實際狀況的康復訓練計劃,其主要的訓練內容如下。
第一,患者病情穩定后:雖然這一階段患者有乏力的狀況,但仍有一定的運動能力,可進行簡單的床上小關節訓練,對患者進行呼吸功能的訓練和握拳、曲肘、踝泵訓練,之后逐漸增加患者床上坐位的練習[5]。
第二,當患者可下床時:實施主動和被動練習,通過護理人員監護,指導患者進行直腿抬高練習和床旁行走練習,如患者恢復較好,也可指導患者在走廊當中進行行走訓練。如患者耐受較好可鼓勵患者自由下床活動。在活動中可為患者以改良Bruce方案訓練,主要包括有氧運動訓練、抗阻運動和平衡訓練,訓練的方法包括在室內行走、上下樓梯訓練等,如患者耐受較好,可使患者在室外行走。康復的運動可包括相關的準備活動和放松訓練[6]。
第三,出院后:這一階段可以適當的為患者增強相關運動的強度,但應該以患者身體能耐受為適宜。
第四,訓練要求:對患者進行早期康復訓練的過程中,所進行的一系列運動,都要控制運動的強度,要嚴格的控制患者運動時的心率。患者運動時的心率不能夠超過每分鐘140次。在運動的過程當中,要注意勞逸結合、動靜結合,避免患者久視、久臥,避免患者久坐、久立,也避免患者久行,所以要做到訓練有度[7]。
1.4 觀察指標
對本文所有患者經過不同的干預以后患者的臥床時間進行評價和比較,調查患者的住院時間,同時對兩組患者再住院、心電圖正常率、血壓控制率、血脂達標率、血糖達標率、血尿酸合格率和患者自理狀況進行比較,評價兩組患者對康復運動的認知率。
1.5 統計學方法
本文采用IBM SPSS25.0進行統計學檢驗,對兩組數據進行檢驗的過程中選擇χ2檢驗計數資料,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經過不同護理以后,評價并比較兩組患者的臥床狀況,早期康復組為(2.20±1.10)d,常規護理組為(10.20±3.10)d,早期康復組的住院時間為(5.40±1.80)d,常規護理組為(12.80±4.40)d,早期康復組明顯優于常規護理組,P<0.05,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比較兩組患者的再住院、心電圖正常率、血壓控制率、血脂達標率、血糖達標率、血尿酸合格率和患者自理狀況,本文的早期康復組也明顯優于常規護理組,P<0.05,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比較兩組患者對早期康復知識的認知率,常規護理組為75.00%(33/44),早期康復組為95.45%(42/44),P<0.05,差異明顯存在統計學意義。經過不同治療以后,兩組患者的再住院、心血管危險因素控制狀況和自理情況見表1。
表1 經不同治療后兩組患者的再住院、心血管危險因素控制情況及自理狀況比較[n(%)]
3 討論
對結果進行分析可知,早期康復組患者的再住院率明顯低于常規護理組,這說明為患者提供早期康復護理能夠大大的降低患者在住院的發生率。主要是因為感染和心血管等相關病癥急性發作與再住院存在密切聯系,特別是對于不穩定心絞痛患者,患者出院之后早期復發率較高,所以對患者進行早期康復能夠控制患者的病情,提高患者自理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減輕對患者照料的負擔[8]。
為患者落實早期康復訓練還能有效縮短其下床和住院時間,本文的臨床資料也和相關文獻有不謀而合之處,可起到相互印證的作用。為患者落實早期康復訓練可有效鍛煉患者的心肺功能,強化患者肌肉能力,改善患者的內分泌,也能幫助患者改善相關系統功能,對減輕乏力癥狀具有重要意義。早期康復訓練能夠在客觀上對患者對康復的認知進行改善,可糾正患者的錯誤認識,這樣能有效提升患者治療的依從性,從而提升治療的自主能動性,這對提高院外護理康復的治療具有重要意義[9]。而且如果減少鍛煉可能導致患者出現心肺功能不足,危害機體健康,容易使患者出現全身性的軀體癥狀[10],以對此應進行重視。
綜上所述,臨床對老年人心血管病患者及早進行康復護理能有效的縮短患者的臥床時間,控制患者心血管病發生的相關危險因素,并且提高患者對于早期康復的認識。
參考文獻
[1]魏華,唐春燕,張瑩.早期康復護理對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療效觀察[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20,8(20):98.
[2]劉玉嬋,張安偉,陸萍.早期康復護理對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的療效觀察[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20,8(18):128.
[3]楊曉樂.早期康復護理對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生活質量及護理滿意度的影響[J].中國醫藥指南,2020,18(16):284-285.
[4]柯曉玲,吳娟娟.早期康復護理對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的效果觀察[J].心血管病防治知識(學術版),2020,10(14):68-70.
[5]謝艷萍.早期康復護理對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的療效觀察[J].人人健康,2020(10):246.
[6]包秀珍.早期康復護理改善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生活質量分析[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20,5(4):4,10.
[7]姜麗.早期康復護理對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的療效觀察[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20,5(2):48.
[8]路君.淺析早期康復護理對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療效[J].現代養生,2019(24):226-227.
[9]李歡樂.早期康復護理對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的療效觀察[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9,19(85):359,362.
[10]孟楠.早期康復護理對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的效果觀察[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9,7(22):127.
本文由期刊論文網首發,一個權威專業的學術論文發表知識網。
文章名稱:早期康復護理對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