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統籌做好培養選拔女干部、少數民族干部和黨外干部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統戰工作會議上強調,“黨外代表人士工作的重點是科學使用、發揮作用,關鍵是加強培養、提高素質。”加強黨外后備人才的培養,是做好黨外代表人士工作的內在要求,也是實現黨的戰略目標的基礎。新時代如何團結引導黨外代表人士尤其是基層黨外代表人士在鄉村振興、脫貧攻堅、全面小康中發揮作用,是加強黨外代表人士隊伍建設的新的著力點,這也成為新時代統一戰線工作的重要課題。
《黨政論壇》創刊于1985年,月刊。創刊20多年來,本刊物發揮黨的理論探討與宣傳主陣地的作用,面向黨政干部和企、事業黨組織,突出對熱點問題和現實問題的關注,著力落實學術性、思想性和文化性相交融,創辦出刊物特色欄目。
一、基層黨外代表人士的內涵解析與群體特征
黨外人士是統一戰線中的一個特定概念,屬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統一戰線理論的一個專業術語。中央統戰工作會議精神、《中國共產黨統一戰線工作條例(試行)》(以下簡稱《條例》)以及中共中央統戰部編寫的《黨外知識分子統戰工作自問》對黨外人士的內涵作出了定義,即黨外人士是指中共黨員以外、統一戰線各方面的人士,包括統一戰線工作范圍和對象的所有人士。黨外代表人士從屬于黨外人士?!稐l例》闡述了黨外代表人士的內涵:黨外代表人士是指與中國共產黨團結合作、作出較大貢獻、有一定社會影響的人士,其標準是政治堅定、業績突出、群眾認同。基層黨外代表人士除了具有黨外代表人士的一般性特征,比如,政治性、專業性、群眾性的有機統一,還具有以下鮮明的群體特征:
(一)更近群眾性
由于基層黨外代表人士大多數扎根于基層,與基層群眾直接接觸,對于群眾的生產生活等訴求在一定程度上有著深刻的認知,諸如群眾對于科教文衛等方面的社情民意、利益訴求,相關系統的基層黨外代表人士有最直接的接觸。在精準扶貧、創業創新、現代農業發展等重大決策、重要部署、重點工作開展時,充分發揮基層黨外代表人士更近群眾的效用,積極吸納基層黨外代表人士的意見建議,有利于找準解決難題的對策措施。
(二)成長多樣性
基層黨外代表人士雖處在基層,但從自身的全面發展來看,具有較強的敬業精神和職業道德,對事業的追求和不斷創新精神。無論是創業守業,從事新興產業的開發和創新,還是從事管理和專業技術工作等,基層黨外代表人士在工作上兢兢業業、吃苦耐勞、樂于奉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鶎狱h外代表人士通過自己誠實勞動創造社會財富,實現自我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改造。
(三)來源復雜性
一是職業范圍的廣泛性?;鶎狱h外代表人士隊伍不僅涵蓋了中小企業、個體工商戶、私營企業、外資企業、戰略新興產業、自由職業等,還涵蓋了在人口中比例較大的一些職業,如教師、科技人員、醫生等。二是行業領域的輻射性?;鶎狱h外代表人士分布在各行業各領域,主要涉及二三產業,其中在建筑業、社會組織、新興產業等涵蓋較多。
(四)政治參與性
基層黨外代表人士與現代化的社會發展相適應,體現社會的文明和進步,具有所受教育良好、專業技術造詣較深、職業地位評價較高、生活質量較好、敬業精神較集中等多方面特征。雖然基層黨外代表人士所從事的職業各不相同,但其在價值取向和具體的利益及政策訴求上有一個共同的政治行為訴求,這就是政治參與性。
二、基層黨外代表人士發現培養的現實困境
基層黨外代表人士所具有的更近群眾性、成長多樣性、來源復雜性、政治參與性等群體特征,既是其成長發展的有利因素,同時也成為其面對現實困境的誘因。
(一)基層黨外代表人士的培養受環境因素制約
環境因素是指一個組織的活動、產品或服務中能與環境發生相互作用的要素。影響基層黨外代表人士培養與鍛煉的環境因素,主要涉及所屬地方的經濟因素、人才因素和產業因素。所屬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不夠,致使帶動資金流、技術流、信息流、人才流等不斷聚集的比較優勢和政策導向相對弱化,對黨外代表人士的吸引力不足;人才吸納能力不強以及產業結構不盡合理,間接使黨外代表人士出鏡率不高,從而導致基層黨外代表人士在發現培養上存在著“少米之炊”的現象。
(二)基層黨外代表人士的素養能力存在差異
一是黨外人才資源總體缺乏。以重慶市巴南區為例,受界別限制和發展重心的影響,8個民主黨派發展的基層黨外代表人士不足100人,占民主黨派成員的十分之一;由于新的社會階層人士流動性較大,培養代表性人物難度較大,非公有制經濟領域中具有代表性的領軍人物、政治威望較高、作出貢獻較大的黨外代表人士較少。二是基層黨外代表人士自身素質參差不齊。主要表現在年齡、文化、參政議政等方面。巴南區基層黨外代表人士35歲以下占7%左右,36歲至50歲占80%左右,51歲以占13%左右;大專及以下占9%左右,本科占90%左右,研究生及以上學歷占1%左右;由于黨外政協委員受教育程度、知識結構、工作崗位和主體意識的差異,導致參政建言能力不平衡。三是后備人才儲備不足。受政策、地緣、經濟等因素的制約,基層黨外代表人士后備力量總體數量偏少,優秀后備人才缺乏。
(三)培養選拔基層黨外代表人士的體制機制不健全
一是物色發現機制未建立。對于基層黨外代表人士的物色,怎樣發現,在哪些領域發現,人數多少的界定,結構合理的把握,發現的程序與方法等內容需要進行科學規范與細化分解。二是培養機制不夠完善。有些地方主管單位不夠明確,相關單位各自為政,難以形成工作合力;有些地方戰略思考不夠深入,缺乏科學規劃、統籌安排,難以見到工作實效。三是培訓方式傳統單一。傳統培養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內容單一、方法單調,陣地封閉、渠道狹窄,機制乏力、約束松散等弊端,缺乏指向性、針對性,不能適應基層黨外代表人士的時代特點、發展類型和個體差異,與形勢發展要求有差距。
三、重慶市巴南區基層黨外代表人士發現培養的實踐探索
基層黨外代表人士培養工作是一項基礎性、長期性、艱巨性的系統工程,培養過程更是一個物色發現、教育引導、安排使用以及管理服務的動態過程。巴南區在推動黨外干部培養、選撥、使用、管理工作過程中,注重優化黨外干部成長路徑,從基層黨外代表人士的群體特征和面臨的現實困境出發進行了積極探索。
(一)建立三級培養名單,儲備培養端口前移
把群眾公認、組織肯定、學術造詣高、人格形象好、奉獻精神強的優秀知識分子納入統一戰線范圍,培養造就一大批能與黨團結合作、肝膽相照的黨外代表人士,建立優秀人才庫,從而壯大黨外代表人士隊伍,是統戰部門的重要職責。因此,在黨外代表人士培養工作中應該建立一個由統戰部門牽頭以及科、教、文、衛、體、農、林、畜、水等多部門組成的黨外人才管理使用體系。近年來,巴南區針對新時代統一戰線工作范圍不斷擴大的事實,按照素質優良、結構合理、代表性強、與黨親密合作的要求,儲備了一批體制外黨外代表人士。2014年以來,初步建立并完善市級、區級和骨干級等3個層次的體制外黨外代表人士個性化培養名單,力求做到培養有目標,推薦有對象,安排有人選。
(二)統籌引導培養對象,抓好人才長遠規劃
對基層黨外代表人士的教育培訓,應更加側重于政治引導。從實踐來看,主要有兩種:一是通過舉辦主題活動進行引導。比如,支持區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扎實開展“不忘合作初心,繼續攜手前進”主題教育活動,在黨外知識分子中圍繞“跟黨邁進新時代,同心共筑中國夢”開展主題教育活動,在新的社會階層人士中深入開展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題教育活動,以“不忘創業初心,接力改革偉業”為主題深化非公有制經濟人士理想信念教育。據不完全統計,2018年參加各類主題教育活動的體制外黨外代表人士達到200余人次。二是通過舉辦各類主體培訓班進行引導。據不完全統計,2018年全區基層黨外代表人士參加中央、市級、區級各類培訓班達到50余人次。
(三)培養使用因材而異,合理安排公平公正
基層黨外代表人士安排使用主要涉及政治安排、實職安排和社會安排等三個方面。政治安排是指對國內外有影響很大、在社會主義各項事業和為祖國統一大業中做出貢獻的黨外人士,安排擔任民主黨派組織,提名、選舉當選為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協商安排為各級政協委員等。實職安排是指對德才兼備、符合干部“四化”條件和工作需要的黨外人士,經過推薦選拔,并履行規定程序,擔任“三大班子”,政府工作部門、司法機關、高校等實職領導職務。社會安排是對于聯系群眾密切、熱心社會事務管理、具有較強民主監督能力的黨外代表人士,安排擔任國家行政機關、司法機關特約人員、文史館員、政府參事以及各社會團體職務。據統計,截至2017年底,在市區兩級人大、政協安排的巴南區體制外黨外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共106人,在區級部門(單位)、鎮街擔任過實職的基層黨外代表人士24人,在區工商聯等統戰團體或社會團體安排的基層黨外代表人士35人。
(四)加強頂層設計,構建長效機制
《條例》明確了“統戰部要負責黨外代表人士在人大、政協安排的有關工作,會同有關部門做好安排黨外代表人士擔任政府和司法機關等領導職務的工作,做好黨外代表人士和后備干部隊伍建設工作。”加強基層黨外代表人士的培養需要統戰部門充分發揮牽頭抓總作用從頂層進行設計指導。如建立統戰部門與組織部門的聯席會議制度,定期召開黨外代表人士培養使用工作情況交流會等。黨的十八大以來,巴南區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統一戰線工作的重要思想,對標對表中央、市委決策部署,相繼出臺了《關于貫徹落實〈中國共產黨統一戰線工作條例(試行)〉的實施意見》《關于加強黨外代表人士隊伍建設的實施意見》《貫徹落實〈重慶市黨外干部培養選拔工作暫行辦法〉任務分解實施方案》等政策,加強基層黨外代表人士管理,不斷完善黨外代表人士的推薦審定、考核調整和分類管理制度,實現黨外代表人士培養工作的制度化和規范化。
本文由期刊論文網首發,一個權威專業的學術論文發表知識網。
文章名稱:基層黨外代表人士培養路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