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影院免费_免费一级欧美大片app_色屁屁www影院免费观看视频_久久久91精品国产一区二区

職稱論文咨詢網,專業提供留學生論文、職稱發表論文等各類論文學術咨詢服務的論文網站。

當前位置:首頁 > 期刊百科
長三角一體化中滬蘇浙對安徽的態度及安徽的戰略選擇
  • 長三角一體化中滬蘇浙對安徽的態度及安徽的戰略選擇

  • 主辦單位:西安交通大學

    期刊級別:核心級期刊

  • 國內刊號:CN:22-1232/F

    國際刊號:ISSN:1005-2674

  • 發表周期:月刊

  • 學術咨詢 咨詢服務

摘 要:在闡述長三角一體化背景的基礎上,梳理了20世紀90年代以來滬蘇浙對安徽加入長三角的態度及其利益關切。安徽應充分認識長三角一體化進程中自身的角色、地位及發展目標,總結優勢與不足,遵循市場經濟規律,以創新、生態與投資上的優勢沖破行政壁壘,打造長三角創新型現代產業體系,同時加強長三角智庫建設,助力新時代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   關鍵詞:長三角;安徽;創新;生態;投資;智庫建設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9255(2019)02-0011-03   《北方經貿》堅持“雙百方針”,堅持“兩為”方向,堅持“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為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提供智力支持”的辦刊宗旨,以創新的理念、科學求是的刊風、追求卓越的團隊精神,為社會、為大眾提供一個創新的論壇。   一、長三角一體化的背景及安徽的處境   2018年11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出席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發表演講時指出:“將支持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并上升為國家戰略”。2019年3月5日,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將長江三角洲地區(簡稱“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編制實施發展規劃綱要,該規劃很快面世。長三角地區面積35.9萬平方公里、僅占全國的1/26,常住人口卻占全國的1/6,創造出了全國1/4的經濟總量,是我國經濟最發達、最開放、最具活力的地區之一,并且有望成為我國首個世界級城市群。長三角區域一體化上升為國家戰略將為安徽發展提供極其難得的歷史新機遇。   安徽與滬蘇浙在經濟體量、產業結構以及營商環境等方面相距甚遠。從經濟總量來看,2018年安徽國內生產總值為30006.82億元,與上海32679.82億元的產值比較接近,但不及江蘇92595.4億元的三分之一,略高于浙江56197億元的二分之一;從產業結構來看,安徽的第一產業增加值2638.01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13842.09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13526.72億元。三大產業結構之比為8.8∶46.1∶45.1。安徽第二產業仍然占比最大,尚處于工業化前期,與后工業化階段的上海以及工業化后期的江蘇和浙江差距不小。上海、江蘇和浙江2018年的三次產業結構比分別為0.3∶29.8∶69.9、4.5∶44.5∶51、3.5∶41.8∶54.7;從營商環境來看,中國戰略文化促進會、中國經濟傳媒協會、萬博新經濟研究院、第一財經研究院于2019年5月中旬聯合發布的中國經濟規模前100城市營商環境指數中,上海營商環境指數位列全國第一,南京位列第五,杭州位列第七,合肥的位次有所提升,但仍在前十   名開外,位列第十三。營商環境百強城市中,安徽省上榜城市數量遠低于江蘇和浙江。這表明安徽與滬蘇浙存在著較為明顯的差距。   正是因為安徽在經濟體量、產業結構以及營商環境等方面與滬蘇浙之間存在較大差距,安徽融入長三角過程中才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比如,2019年安徽省政協牽頭的“長三角區域公路一體化”調查中就發現,安徽的高速公路多年以前早已修到蘇皖或浙皖交界地帶,但江蘇和浙江連通蘇皖、浙皖高速公路的意愿并不高。這導致了時至今日安徽邊境地帶“斷頭路”仍然數不勝數。上述現象反映出安徽加入長三角可能面臨著一體化成員之間的不合作問題。實際上,這也是安徽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一度失去了堅持“東向戰略”的決心、中途出現“左顧右盼、東張西望”情況的一個重要原因。近幾年來,滬蘇浙對安徽加入長三角的態度是否發生了變化?安徽應該如何應對?現階段,梳理安徽面臨的經濟形勢及所處境地,在國內區域經濟一體化趨勢如火如荼的經濟背景下顯得尤為重要。這不僅有助于安徽在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中樹立信心,而且有助于理清思路、確定工作方案、與滬蘇浙取得良性互動,共同推動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   二、滬蘇浙對安徽加入長三角的態度   多年來,滬蘇浙對安徽加入長三角并不積極。1990年,安徽省委省政府做出了“開發皖江、呼應浦東”的戰略決策。七年之后的1997年長三角城市經濟協調會安徽仍無一城市入會。直到2010年安徽才有省會合肥以及緊靠南京的馬鞍山加入其中。2013年該會納入了滬蘇浙全境25個城市,而安徽只有5個城市位列其中。算上2016年《長江   三角洲城市群發展規劃》中的皖籍城市,安徽在“長三角”擁有“名分”的城市只有9個,不到全省地級市的六成。2018年初,上海、江蘇、浙江和安徽一市三省聯合組建了長三角區域合作辦公室。國家正式將安徽視為長三角新一輪合作的成員之一。然而,中央的“正名”并不意味著安徽融入長三角發展將一帆風順。2019年3月11日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再次撇開安徽、選擇了滬蘇浙交界的青吳嘉地區,充分彰顯了安徽“入長”至少在短期將面臨著或大或小的阻力。   在學界,滬蘇浙諸多知名學者對安徽加入長三角持鮮明的否定態度。這在早期十分普遍,近年來這一局面沒有發生實質性扭轉。截止到2018年年底,南大、北大核心期刊上幾乎所有的長三角論文均未將安徽納入分析框架。一些學者宣稱安徽加入長三角會大幅度拉低長三角城市群的平均發展水平、影響其沖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的目標實現。一些學者指出安徽與滬蘇浙分屬國內不同經濟梯隊并斷定中央批準安徽“入長”實質上是對安徽的“幫扶”或“扶貧”。也有一些學者認為安徽的加入可能弱化江蘇作為制造業大省以及浙江民營經濟大省的部分功能。還有一些學者對安徽“入長”可能延緩長三角一體化進程表示擔憂。學者們的觀點基本代表了滬蘇浙對安徽“入長”的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不同主體的利益關切。   三、真抓實干、多維推進,做出安徽貢獻   針對滬蘇浙對安徽“入長”的不支持甚至反對態度,在思想認識上,安徽應高度重視、正面回應、表明立場;在具體行動上,安徽應充分認識長三角一體化進程中安徽的角色、地位及發展目標,總結安徽的優勢與不足,遵循市場經濟規律,以安徽在創新、生態與投資上的優勢沖破行政壁壘,打造長三角創新型現代產業體系,同時加強安徽的長三角智庫建設,助力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   第一,理性客觀對待阻力。實際上,市場分割的土壤長期存在,單獨行政區的不合作行為屢見不鮮。這恰恰就是中央推動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原因所在。就滬蘇浙一體化本身而言,江蘇和浙江也曾受到“先發地區”上海的不公待遇。比如當年江蘇期待上海擴建虹橋機場、開通更多的國際航線,但上海卻轉向東部建設浦東國際機場。又比如2014年上海增加對農產品的補貼,致使浙江與江蘇邊界地區的農產品價格比上海邊界地區分別高45%與42%。因此,安徽加入長三角面臨著種種質疑不足為怪。在此背景下,一方面,安徽應清醒地認識到區域經濟一體化是大勢所趨,長三角一體化建設中安徽不可或缺,特別是在中央提出“拉動內需、穩定經濟增長”之際,安徽作為長三角廣闊的內陸腹地將大放異彩;另一方面,勇于承認差距的同時看到自身在創新、生態與投資上的優勢,找準滬蘇浙皖的共同利益訴求,在《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的指導下細化產業分工方向與重點,推進多層次的產業合作。   第二,以創新合作為突破口,力促區域協同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安徽作為科技創新一體化的牽頭省份應顧全大局、提前謀劃,充分發揮長三角創新資源集聚優勢。一方面,依托G60科創走廊建設,掃除創新要素跨區域流動壁壘,以張江和合肥兩大綜合性國家科學創新中心為依托,推動原始創新,進行關鍵技術與共性技術的聯合攻關,推動長三角區域協同創新;另一方面,搭建政、產、學、研、金融和服務中介的交流溝通平臺,成立一市三省高對接的科技成果轉化示范區,設立產業專項發展基金,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推動長三角創新鏈與產業鏈融合發展,建設長三角創新型現代產業體系,推進滬蘇浙皖高質量一體化可持續發展。   第三,以生態文化為支撐,撬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安徽坐擁豐富的生態資源。長江、淮河分別流經安徽境內416公里、430公里。各級各類風景名勝、古跡寺廟、文化名城、森林公園不勝枚舉。不僅有世界地質公園黃山、我國第五大淡水湖巢湖等自然風光,而且有徽州古城、佛教名山、將軍故里等文化資源。一方面,安徽應借助旅游文化、養老服務、食品安全等領域的跨省市合作,優化資源集聚與布局,吸引滬蘇浙客商通過新建或并購等方式投資安徽。打造相關產業集群或發展聯盟,實現安徽與滬蘇浙的功能互補、協調共生和錯位發展;另一方面,尋找徽州文化、皖江文化、淮河文化與吳越文化的交匯點,在地方戲曲、民間習俗、茶葉元素等領域放大重塑,結合互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開發獨具江南文化特質的文創產品,以文化市場整合為契機帶動長三角相關產業的一體化發展。   第四,以資本流動為紐帶,加速安徽融入滬蘇浙。隨著滬蘇浙地區商務成本的上升,安徽以土地、人力、原材料等要素價格低廉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外來投資。理論界的研究證實,安徽境內的資本流動活躍程度已經超過國內大多數省份。安徽已經先后完成了從資本流出地區到資本流入地區、從資本空間分布中的低熱點區域向高熱點區域的兩次飛躍。比如,2018年安徽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170億美元,同比增速高達7%,占全國的12.7%,與上海、浙江和江蘇僅相差0.2、1.2和4.1個百分點。未來,一方面,將“四送一服”工作常抓常新,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大力開展“三比一增”專項行動,統籌推進“一網一門一次”改革,加速安徽營商環境的國際化、法治化和公開化。以打造國內營商軟硬件環境最高標準為目標,推動長三角由商品要素的流量型開放向服務制度的規則型開放;另一方面,通過各類投資項目打破行政壁壘與體制約束,提高安徽對長三角產業鏈、供應鏈與價值鏈的融入度,帶動要素資源嵌入、拉長、增厚相關產業鏈條,促進區域有序競爭和功能定位,形成滬蘇浙皖聯動合作新格局。   第五,加強安徽的長三角智庫建設。隨著長三角上升為國家戰略,2019年初滬蘇浙不少高校及科研院所相繼成立了長三角研究院或研究中心,增加了所在機構及城市的影響力和話語權。但是,安徽境內卻鮮見長三角的專門研究機構。這導致安徽經濟發展的良好態勢以及在長三角一體化中所做出的諸多努力得不到廣泛宣傳。并且安徽遇到困難挑戰時沒有多樣化的方案可供選擇、在受到外界誤解時缺乏科學有力的回應。這些都會影響安徽與滬蘇浙的深度合作。在此背景下,建議抓緊成立安徽省級層面的長三角智庫,集中全省學術力量專門圍繞長三角、長江經濟帶等區域經濟一體化國家戰略開展研究。第一,對區域一體化理論進行梳理與發展,為長三角建設提供理論支撐;第二,借鑒歐盟以及五大城市圈等世界區域一體化發展的經驗教訓,為滬蘇浙皖協調發展建言建策;第三,通過報紙、期刊、論壇、座談、自媒體、微信公眾號等方式多途徑、高頻率地為安徽發聲,詮釋安徽作為、凝練安徽經驗以求傳達理念、消除分歧、達成共識;第四,向滬蘇浙乃至全國的智庫專家“取經”,同時為長三角更高一體化發展貢獻安徽智慧。   正如安徽省時代發展戰略研究院院長程必定教授所言,安徽已經錯過了近代以來我國前五次工業化的高潮。此次已上升為國家戰略的長三角一體化明確將安徽納入其中。這于私對于安徽而言是百年難得之機遇、抓住了就能沖刺我國省際第一方陣;于公對于我國而言,安徽深度參與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既能推進“東中一體”協調發展,還能促進長江經濟帶的高水平建設,將我國從沿海岸線開放引向全面開放,無縫對接“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和“絲綢之路經濟帶”。我們堅信,安徽以創新能力指數全國第8名、互聯網指數全國第9名、數字經濟發展指數全國第10名的實力一定能夠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進程中交出讓人民滿意的答卷。   參考文獻:   [1]程必定.從區域視角重思城市化[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1:.   [2]陳雯.科技創新: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不竭動力[N].第一財經,2019-05-14.   [3]范從來.安徽在長三角一體化中的使命與作為[N].安徽日報,2018-05-07.   [4]蔣曉嵐,孔令剛.協同打造長三角城市群創新共同體[N].安徽日報, 2018-06-06.   [5]林細細,張海峰,張銘洪.城市經濟圈對區域經濟增長的影響——基于中心-外圍理論的研究[J].世界經濟文匯,2018(4):66-80.   [6]劉志彪.長三角區域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制度基石[J].人民論壇,2019(2):6-13.   [7]盛斌,毛其淋.貿易開放、國內市場一體化與中國省際經濟增長[J].世界經濟,2011(11):44-66.   [8]吳波.安徽在長江經濟帶中的地位、定位及進位發展研究[J].長江大學學報,2016(9):26-32.   [9]張學良.以都市圈建設推動城市群的高質量發展[J].上海城市管理,2018(5):2-3.   [10]曾剛.長三角一體化三個重點發力方向——頂層行政體制設計、生態聯合管控與開發區合作[N].上觀新聞,2019-04-01.   [11]鄒德才,等.專訪安徽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鄧向陽:在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中揚皖所長[EB/OL].[2018-07- 本文由期刊論文網首發,一個權威專業的學術論文發表知識網。 文章名稱:長三角一體化中滬蘇浙對安徽的態度及安徽的戰略選擇
學術咨詢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