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創業教育,是高校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學校可建立和完善以下培養路徑:建構創業教育體系,打造優秀教師隊伍,豐富學生創新創業理論知識,營造氛圍,以賽促學,社會實踐,搭建平臺等。如此多管齊下,強化創新創業能力訓練,有益于增強創新創業能力。
關鍵詞: 大學生 創新創業 實踐路徑
《中國教育學刊》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為指導,堅持正確的辦刊方向和輿論導向,貫徹“雙百”方針,著力宣傳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政策,注重理論聯系實際,貼近廣大的基層教育工作者,圍繞我國教育改革和發展中的重大理論問題和實際問題開展研究和交流,為教育改革和發展服務,為繁榮教育科學服務,為廣大教育工作者服務。
十八大以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成為新時代的熱門詞匯,“創新創業”的理念逐漸深入人心,成為時代潮流。青年大學生作為思維活躍、志存高遠的知識群體,正處于具有較大的創新創業潛力、大有可為的黃金時期,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讓創新成為青春遠航的動力,讓創業成為青春搏擊的能量,讓青春年華在為國家、為人民的奉獻中煥發出絢麗光彩。”[1]人才培養是高校的基本使命,在“雙創”的時代背景下,要高度重視創業教育,開辟多種路徑,不斷提高大學生的創業能力,服務于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一、地方高校創業教育中的若干問題
(一)學校層面
1.創業教育課程體系有待完善
在國家大力鼓勵創新創業的時代潮流中,越來越多的高校開設了創新創業相關課程,成為人才培養的組成部分,但這些課程往往是一門單獨的課程,且以理論知識的講授為主,創業教育課程缺乏系統性。這種情況好比剛種下一棵樹,但尚未成林。不僅創業教育的理論課程有待進一步開發與完善,而且創業教育中亦缺乏有效的實踐環節。正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缺乏行之有效的創業鍛煉,終究難以提高大學生的創業能力。創業教育課程體系亟待進一步發展和完善。
2.創業氛圍有待提升
幾乎任何一所高校都設有就業指導中心,就業問題向來是高校工作的重要內容,就業率更是一個關乎學校辦學水平、育人質量的關鍵指標。因此,長期以來,高校一直十分關心畢業生的就業狀況,時常舉辦系列就業模擬大賽,并針對不同專業進行相關的就業指導。相比之下,對于創業問題的指導涉及不多,顯得有些冷清。在這種較為冷清的創業氛圍中,要想提升大學生的創業意愿,激發創業熱情,顯然是有一定難度的。
3.創業教育師資力量有待充實
創業教育屬于比較新的教學內容,對于普通地方高校來說,常常出現創業教育理念滯后、管理制度有待完善、師資隊伍人員較少、整體師資水平較低等問題。從事創業教育的教師往往是學生管理工作人員或思政課教師,本身具有的知識與創業教育存在偏差,創業知識明顯不足,而且這些問題并非一朝一夕可以解決,師資不足成為制約創業教育發展的重要因素。
(二)學生層面
1.創業意識普遍薄弱
據筆者在教學過程中的了解,絕大多數學生對創業普遍存在敬而遠之的心態。不少學生更傾向傳統就業——找一份穩定的好工作。按照學生們的就業愿意,首要選擇往往是政府機關、事業單位等具有編制的工作崗位,通俗而言就是“鐵飯碗”,哪怕是一個交通不便、位置偏遠的鄉鎮公務員崗位,也是大學生擇業的重點對象;其次是央企、國企等具有國資背景的大企業,或者躋身世界五百強的民營企業,這些一流企業往往地處大城市,自然符合熱衷于大城市生活的大學生們的擇業意愿。總的來說,地方高校大學生整體創業意識薄弱,大學畢業對于他們而言,最重要的事情莫過于找一份穩定的工作。即便是有創業念頭的學生,也常常認為在實踐中創業之路荊棘滿地、困難重重,最終望而卻步。
2.創業知識尚顯不足
影響大學生創業的因素還體現在創業知識儲備不足。由于大學教育是按照專業進行人才培養,不少學生認為學好專業課知識是最重要的事情。雖然創業教育已經成為大多數高校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但在具體教學實踐中,仍是一門以書本知識講授為主的課程,相比專業課程系統性的培養,創業課程顯得“單槍匹馬”。盡管有些學生有較高的創業意愿,但由于缺乏實踐鍛煉,對創業思維與方法、創業團隊建設與管理等感到十分陌生,往往難以將自己的專業知識轉化為創業能力,且困于如何解決創業過程中的相關問題。簡言之,創業知識的不足明顯制約大學生創業的發展。
3.創業資金較為匱乏
創業屬于商業行為:“任何創業都是要成本的,創業初期必須要擁有一定的自有資金。”[2]對于大學生來說,尤其是剛走出校門的學生,面臨基本的生存問題,資金來源無非是父母、親戚或朋友,對于已成年的大學生而言,借錢一事通常羞以啟齒。如果不自力更生,就會成為被人嘲笑的“啃老族”。至于其他方面的資金來源,如銀行貸款、私人借貸等,往往具有一定的風險性,剛畢業的學生抗風險能力普遍較低。資金的匱乏成為阻礙大學生創業的攔路虎。
二、地方高校大學生創業能力培養的路徑
(一)建立創業教育體系
1.成立創新創業教育學院
在以往的大學課程設置中,并無專門性的創新創業課程。2001年,國務院頒布文件鼓勵、支持高校學生自主創業,側重從就業角度激勵畢業生自主創業。2012年,教育部辦公廳印發4號文件,要求各地高校組織開展創業教育教學活動,并納入學校教學計劃。2015年,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理念下,國務院頒布了《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明確提出“引導高校畢業生積極投身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這些關于創新創業教育的政策的出臺,為高校建立創新創業教育體系提供了有力支持。如桂林航天工業學院在學校大學生人文素質與創新創業教育中心的基礎上,于2017年11月正式成立了人文素質與創新創業教育學院,下設人文素質與創新創業教育分中心、創新創業孵化示范基地、大學生創新工程訓練中心等機構,為開展全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教學活動提供統一指導和管理。
2.開設專門的創業教育課程
開設創業教育課程,旨在培養學生創業意識,學習創業理論和知識。如桂林航天工業學院開設的“創新創業”課程涉及培養目標、考核要求、課程設計、開展過程、結果評估等五個方面,依據OBE教育理念建立創新創業教育的基本架構。該課程面向全校學生開設,并將該課程納入學分管理,融入人才培養體系。通過“創新創業”課程的學習,學生了解創新創業的內涵、理論、方法與相關政策、法規,培養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增強社會責任感,激發學生的創新創業熱情,促使學生“找工作”的傳統就業觀向創業觀轉變。
3.將創業教育融入專業課教學
對于高校學生而言,每個學生都是分專業學習的,學生們對本專業課程學習更加重視,更有興趣和熱情。基于這種情況,專業課教師應因勢利導、順勢而為,在專業課的教學設計、考核評估中合理、適當地融入創業教育,推進以創業為導向的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教學改革。如桂林航天工業學院的市場營銷專業,“以培養和提高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為目標,建立‘學業教育+創業教育‘專業實踐+創業實踐‘學科比賽+創業比賽‘職業培訓+創業培訓的人才培養模式”[3],培養學生由“受聘型”到“創業型”的轉變。
4.通過互聯網拓展創業課程資源
隨著“互聯網+教育”的飛速發展,一大批慕課資源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如“MOOC中國”“學堂在線”“愛課程”等慕課學習網站,使學生獲取知識的方式變得更加便捷,不再受限于固定的教室、固定的時間。在學校創新創業教育中,任課教師應適當引導學生有效運用慕課資源,讓學生體驗不同教師的授課風格,學習不同高校創新創業課程的知識,既能開闊視野,又能拓展理論知識,對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大有裨益。
(二)打造創業教師隊伍
教師是教育過程中的重要主導者,打造一支具有多元學科及創業背景的教師隊伍,對于培養學生創業能力至關重要。
1.組建多元學科的教師隊伍
教育界里常說:“給學生一杯水,教師要有一桶水。”要講授好創業課程,必須建立一支具有豐富知識的教師隊伍。如在“創新創業”課程中,教學內容涉及企業運作、公司法、經濟學、工商管理等多方面的學科知識,這就需要選擇具有專業知識的教師講授相應的課程內容,而且在教學方法上盡力做到貼近實際、貼近學生、貼近生活,努力增強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此外,對于擔任創新創業課程的教師而言,需要不斷“充電”,學校需要組織教師通過專業培訓、網絡學習等多種渠道,培養教師的創新創業意識,豐富理論知識和創新創業實踐經驗,增強創新創業課程的學習效果。
2.邀請校外專家講授創業經驗
要取得創新創業教育的良好效果,不僅依靠學校教師的力量,還需要整合社會各界的有利資源。聘請一些具有豐富創業經驗的企業家、成功人士、知名學者走進學校、進入課堂,尤其邀請正在進行創業事業的優秀畢業生,為學生分享創業過程中的成功經驗與失敗教訓,不但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能起到示范效應,讓學生以優秀畢業生為榜樣,激發創業熱情。通過社會企業家、成功人士的指點,在潛移默化中堅定學生創業信心,卯足創業干勁。邀請校外專家講授創業經驗,是對高校創新創業課程體系的有益補充,起到開闊學生視野、增強創業自信心的作用。
(三)多渠道提升大學生創業能力
提高大學生創業能力需要結合校內校外有力資源,通過營造氛圍、以賽促學、社會實踐、搭建平臺等渠道,多管齊下強化創新創業能力訓練,增強創新創業能力。
營造氛圍指的是在校園內弘揚創新創業精神,建設具有創新創業元素的校園文化,學校層面亦可將創新創業精神作為辦學理念之一,促進創新創業風氣的形成。如鼓勵學生社團組織各類科技競賽活動,調動學生的參與度,激發學生的創業熱情。此外,邀請校內外名師、企業家開展講座,分享創業經驗。尤其要善于利用校友資源,大力宣傳具有創業經驗的杰出畢業生,將創業型畢業生的創業經歷匯編成冊,鼓勵在校學生崇尚創業、投身創業。
以賽促學是通過組織學生參加各類創新創業比賽,從而鍛煉、提高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如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挑戰杯”全國大學生系列科技學術競賽、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全國大學生機械創新大賽等。學校相關部門和院系應借助競賽契機,宣傳普及創新創業知識,激發大學生創業興趣,開發潛能,調動參與創新創業的積極性,使學生通過各類創新創業比賽,了解創新創業項目申報書的撰寫,培養團結協作的能力,弘揚創新創業精神。
社會實踐是指在學校指導下鼓勵學生利用寒暑假時間進行實踐活動。對學生而言,通過實踐活動可以拓寬視野,了解自身的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能否勝任社會需求,進而查缺補漏,努力學習,補齊知識短板。在社會實踐中,學校亦可通過觀察學生的實踐能力,反思課程教學、人才培養等與社會需求之間的契合度,推動人才培養、教育教學改革。
搭建平臺主要指健全創新創業實踐平臺,包括校內創新創業基地建設,以及搭建校企合作平臺。校內創新創業基地建設包含支持大學生成立創新創業協會、成立創客空間、創業俱樂部等,并積極發揮大學生的自主能動性,大力支持學生開展創新創業活動。此外,推進大學生創新創業園建設,為具有可行性的創新創業項目提供場地支持,發放一定的創業資金進行扶助,并配備專業教師、企業兼職教師進行指導,使學生創新創業項目順利開展。此外,高校應充分整合、利用企業資源,加強校企合作,形成校內外協同育人的局面。一方面,學校可以結合企業需要有針對性地培養人才。另一方面通過企業實踐,學生開動腦筋發散思維,培養、支持具有創業意向的學生開展創業活動。
三、結語
在當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浪潮下,創新創業早已成為時代的最強音,對于高校和畢業生而言,這是充滿難度的挑戰,更是難得的機遇。高校應主動擔當時代新使命,在培養創新創業人才方面進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將創業教育、培養創新人才作為辦校理念、強校之本。對于大學生群體而言,要學好本領、發揚創新精神,努力成為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生力軍,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斗。
參考文獻:
[1]緊跟時代肩負使命銳意進取,為共同理想和目標團結奮斗[N].光明日報,2016-04-30(1).
[2]陳永奎主編.大學生創新創業基礎教程[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15:170.
[3]劉國巍,程國輝.基于創新創業導向的應用型本科院校市場營銷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構建與實踐研究[J].教育觀察,2015(12).
本文由期刊論文網首發,一個權威專業的學術論文發表知識網。
文章名稱:地方高校大學生創業能力培養路徑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