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科學識別資源型城市轉型階段、評價其轉型效果是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研究的重要議題。文章從經濟發展、社會民生和生態環境三個方面構建了評價指標體系,利用博弈論組合賦權法,建立資源型城市轉型階段識別和效果評價模型,以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為實證,對模型的適用性進行了驗證。根據鄂爾多斯市2013—2019年轉型績效測度結果和該市發展的實際情況,分析得出影響該市轉型發展的主要因素包括:經濟轉型落后于整體轉型;產業結構中資源型產業比重依然過大;環保壓力逐步增大,能源利用效率亟待提升等。為此建議:(1)充分發揮市場作用,積極發揮政府的統籌規劃作用;(2)優化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第三產業;(3)增強能源利用效率,改變經濟發展模式。
關鍵詞:資源型;轉型;階段識別;效果評價;鄂爾多斯市
目前,我國經濟已經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產業結構、轉換增長動力是我國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我國是資源大國,一直以來,資源型城市作為重要的能源基地和原材料供應地為我國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但隨著資源的逐步枯竭,很多資源型城市出現了嚴重的經濟衰退、失業人口增多、生態環境惡化等問題,資源型城市迫切需要轉型。資源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問題受到了國家高度重視。2001年,國務院發布了促進資源型城市轉型升級的相關戰略和規劃,開展了資源型地區經濟轉型試點;2013年,《全國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規劃(2013—2020年)》對資源型城市進行梳理,公布了262個資源型城市名單,并提出了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的目標和實施辦法。
資源型城市能否成功轉型關系到高質量發展全局。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規劃實施已經近十年,轉型成果如何,需要通過科學合理的方法進行評價。識別資源型城市轉型階段、評價資源型城市轉型效果,既是評價國家轉型政策實施效果的重要途徑,也是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研究的重要議題[1]。 資源型城市是指以礦產、森林等自然資源開發和加工產生或發展起來,并以資源供應為主要職能的城市,是一種以職能分類的城市類型[2]。
長期以來,國內學者分別從地理、生態、經濟、社會等學科角度對資源型城市及其轉型進行研究。在研究內容方面,主要集中在資源型城市的界定與分類[3]、發展困境分析[4]、區域空間發展研究[5]、城市轉型路徑選擇、[6]轉型機制[7]等方面。在研究方法方面,主要集中在對資源型城市轉型效果的定量與實證研究方面。
如商允忠等將DEA方法與交叉評價方法運用到資源型城市轉型效果評價研究中[8];陶曉燕運用主成分分析法評價河南省5個地級市的產業轉型能力[9];王學軍等將TOPSIS評價模型運用到資源型城市低碳轉型評價中[10]。在研究尺度方面,大多以全國層面或單一典型資源枯竭型城市為研究對象,如孫浩進[11]、余建輝[12—13]、鄭偉[14]等學者對全國資源枯竭型城市的研究。
綜上,我國關于資源型城市轉型的研究具有如下特點:研究多關注資源枯竭型城市,對非資源枯竭型城市研究較少;多以全國或區域層面為主,對單一資源型城市轉型研究較少;對資源型城市轉型階段識別和評價指標還存在差異,研究方法尚不完善。
基于此,本文以我國典型的資源型城市——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為實證分析對象,構建了資源型城市轉型階段識別和評價指標,以2013年各指標全國平均水平作為參考標準,計算指標與2013年全國平均水平相比的差距,分析各指標的影響;參考相關論文[15]引入具有隸屬函數性質的分段函數模型,識別轉型階段、評價轉型效果。
1研究方法
1.1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以實現可持續發展為宗旨,結合《全國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規劃(2013—2020年)》中對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提出的經濟發展、產業轉型、能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目標要求,資源型城市良性發展必須實現經濟、社會、環境可持續,為考察資源型城市的轉型效果,重點考察產業結構的變化是否合理。其中,經濟和社會平穩發展是城市發展的必要條件,環境保護和能源節約是可持續發展的保障,產業結構合理是資源型城市轉型的重點。本文以經濟、社會和環境可持續發展三個方面為參考維度,結合目的性、綜合性、代表性、數據可獲得性和精簡性等基本原則,選取評價指標。
(1)經濟方面,從經濟發展狀況和產業結構優化兩方面進行指標選取。經濟發展狀況選擇人均GDP、GDP增長率等2個指標。產業結構優化選擇采礦業和制造業從業人員比例等3個指標。經濟發展狀況是城市轉型的支持力量,產業結構是城市轉型的成果。通過對二者的考察,尤其是產業結構的變化及制造業的發展狀態,可以正確判斷城市經濟轉型成效,為城市成功轉型提供保障。(2)社會方面,從居民生活水平、文教衛生和城市建設三方面進行指標選取。如城鎮登記失業率、居民醫療保險比例、人均道路面積等。(3)環境方面,從能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兩方面進行指標選取。能源節約選擇萬元GDP水耗、萬元GDP能耗等指標。環境保護選擇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污水處理率等指標。
1.2評價方法和工作步驟
1.2.1數據的處理和權重的確定
1.2.1.1數據的處理
自2013年開始全國資源型城市進入轉型發展階段,因此本文選取2013年同期各指標全國平均水平作為參考標準,通過分析各指標與參考標準的差距,評價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的效果。
1.2.1.2權重的確定
指標權重的合理性決定著評價結果的科學性。指標的賦權方法大體可以分為兩類:主觀賦權法和客觀賦權法。這兩類方法都各有優缺點,本文選擇博弈論組合賦權法。博弈論組合賦權法是一種利用綜合、協調的思想在多種權重之間尋求一致和妥協的方法。一般是用多種方法求出指標的基本權重,對這些基本權重進行最優線性組合,最后得出最優組合權重。這種方法可以有效避免單一賦權法的局限。本文選擇的基本賦權法為層次分析法、變異系數法和主成分分析法。
(1)層次分析法權重。根據層析分析法的基本原理,邀請業內專家進行賦分,進而得出指標的比較矩陣,然后對矩陣進行一致性檢驗,最后得出指標權重。層次分析法是重要的主觀賦權法,能較好地發揮專家的知識與經驗,避免指標權重偏離常識。(2)變異系數法權重。變異系數法認為,在評價指標體系中取值差異大的指標,屬難以實現的指標,這樣的指標更能反映被評價單位的差距。變異系數法是比較重要的客觀賦權法,可以剔除指標體系中對評價結果貢獻不大的指標,降低人為干擾。(3)主成分分析法權重。主成分分析法賦權屬于客觀賦權法,本文引入主成分分析法進行賦權是為了消除指標間的相互關聯和影響,避免信息重疊。
1.2.2隸屬函數構建
本文參考李汝資等對各指標轉型階段的劃分方法,首先建立隸屬函數,選用五分制進行打分,將各指標賦值為1、3、5,表達轉型階段與得分之間的隸屬關系。具體做法為:對于水平指標(如人均GDP等),比全國平均水平高10%賦值5分,表示成功轉型;比全國平均水平低10%賦值1分,表示轉型起步;介于二者之間賦值3分,表示基本轉型。同理,對于速度指標(如GDP增長率等),比全國平均水平高2%賦值5,表示成功轉型;比全國平均水平低2%賦值1,表示轉型起步;介于二者之間賦值3,表示基本轉型[15]。
2鄂爾多斯資源型城市轉型階段識別及效果評價
2.1區域概況
鄂爾多斯市坐落于內蒙古自治區西南部,地處鄂爾多斯高原腹地,屬資源富集型城市,煤炭、天然氣探明儲量分別約占全國的1/6和1/3。進入21世紀以來,鄂爾多斯市在國家市場化經濟改革和西部大開發政策的指引和支持下,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2012年,鄂爾多斯市GDP達到3658.8億元,以資源開發為主的第二產業實現GDP約2213億元,占鄂爾多斯市GDP總值的63.8%。2013年,鄂爾多斯市被納入全國262個資源型城市名單,屬于成長型資源型城市,是我國重要能源資源的供給和后備基地。
2.2數據來源
本文考察鄂爾多斯市2013—2019年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情況,考慮到數據的連貫性和可獲得性,分別搜集了2013年、2015年、2017年和2019年鄂爾多斯市各指標數據和2013年全國各指標數據,數據主要來自《鄂爾多斯統計年鑒》[16—19]《中國統計年鑒2014》[20]及政府相關網站。
對這些指標進行分析,其中反映經濟發展指標的有GDP增長率、采礦業從業比重、制造業從業比重和第三產業產值占總產值比重,這四個指標均有波動現象。鄂爾多斯市GDP增長率雖一直優于全國平均水平,但是呈現出逐年下降趨勢,2015年開始降至全國平均水平之下,2019年更是降至-0.487,與全國平均水平差距緩慢增大。采礦業從業比重、制造業從業比重和第三產業產值占總產值比重這三個指標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雖取得了一定成績,如采礦業從業比重從2013年的-6.577提高至2019年的-3.813,但從整體上看依然落后于全國平均水平。
反映能源節約的指標有萬元GDP能耗,鄂爾多斯市該項指標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一直居高不下,并呈逐年增長態勢,2019年比2013年全國平均水平增長了近55%,這說明鄂爾多斯市能源利用效率問題亟待解決。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雖有所提高,從2013年到2019年提高了約0.05%,但仍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反映社會狀況的指標情況較好,尤其是代表人民生活水平的居民參保醫療保險比率增長迅速,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表明在政府的有效扶持下,鄂爾多斯市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有了極大的提升。這些指標與鄂爾多斯市經濟、社會、環境發展狀況基本一致,表明目前制約鄂爾多斯市轉型發展的主要因素是產業結構調整及能源有效利用問題。
2.3分指標轉型效果評價及影響因素分析
2.3.1經濟支持力明顯不足,整體轉型進入瓶頸期
相比于全國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的總體情況,鄂爾多斯市轉型情況較好,目前已經進入基本轉型階段。2013年之前是鄂爾多斯市經濟發展的輝煌期,依靠資源型產業創造了巨大的經濟財富。但從2013年之后隨著能源價格下降和經濟環境變化,政府雖然積極推進產業結構改革,大力發展第三產業,但是經濟發展水平依然出現下滑,2019年GDP增長率與全國平均水平存在明顯差距,增加率比2013年下降了近1/2。
雖然鄂爾多斯市人均GDP、GDP增長率等指標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較高,但是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的比例逐年下降。這主要是由于鄂爾多斯市屬于成長型資源型城市,作為全國的能源基地,資源產業產值在地區總產值中仍然占據主要地位,由此導致了總量指標高走和相對指標低迷的矛盾態勢。
尤其在近年能源價格下降和政府政策性轉移的影響下,資源型產業的萎縮導致了經濟總體水平的下降,這是資源型城市轉型的必然趨勢。鄂爾多斯市經濟、社會和環境轉型發展并不平衡。經濟轉型位處于末位,對綜合轉型的貢獻率最低,這與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的規律不符。經濟發展是整體轉型的支撐,經濟轉型的滯后致使社會和環境轉型發展情況也不穩定,呈現出波動態勢。因此經濟轉型是目前鄂爾多斯市轉型最主要的影響因素,只有解決了經濟轉型問題,鄂爾多斯市綜合轉型發展才能進入下一個階段。
3結論與建議
3.1結論
本文通過對鄂爾多斯市2013—2019年的轉型績效測度,結合鄂爾多斯市發展的實際情況,驗證了所建評價模型具有一定的適用性。通過對鄂爾多斯市轉型發展情況的分析,得出了如下結論:
(1)鄂爾多斯市綜合轉型效果明顯,已經進入基本轉型階段,但經濟、社會、環境轉型發展極不平衡,轉型發展進入瓶頸期。(2)經濟支持力不足,導致社會和環境轉型成果不穩定,鄂爾多斯市下一階段轉型的重點工作是經濟轉型。(3)產業結構轉型初見成效,第三產業產值占比逐年上升,但資源型產業比重依然過大,產業結構有待進一步優化。(4)環境得到明顯改善,但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較低,環保壓力逐年增大,能源利用效率亟待提升。
3.2建議
通過上述分析,針對制約鄂爾多斯市轉型發展的主要問題,本文提出如下建議:
(1)在充分發揮市場作用的前提下,積極發揮政府的統籌規劃作用,根據地方發展情況,科學規劃并制定實施方案,有計劃、有步驟地持續推進總體轉型發展。(2)優化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應將資源型產業的發展重點放在保證質量和提高效率上,促進礦業集中化、規?;?優化資源深加工產業,有序推進資源產業的上下游延伸;培育優勢替代產業,積極發展傳統優勢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發展第三產業和特色服務業,形成多元化產業體系[22]。(3)增強能源利用效率,改變經濟發展模式。長期以來,鄂爾多斯市主要依靠增加生產要素的投入、擴大生產規模來實現經濟増長,這是導致能源利用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因此,鄂爾多斯市要改變以往的發展方式和思路,依靠科技進步、技術創新等帶動經濟增長,改變經濟發展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23]。
參考文獻
[1]鐘倫彪.山西煤炭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研究[D].太原:太原科技大學,2008.
[2]肖勁松,李宏軍.我國資源型城市的界定與分類探析[J].中外能源,2009,14(11):15-20.
[3]國家計委宏觀經濟研究院課題組.我國資源型城市的界定與分類[J].宏觀經濟研究,2002(11):37-39,59.
[4]丁四保,孫淼.資源枯竭型城市發展困境與中央政府的作為[J].地域研究與開發,2006(5):1-5.
[5]羅懷良.國內資源型城市的區域空間研究綜述[J].中國國土資源經濟,2021,34(5):32-39.
[6]李汝資,宋玉祥.東北地區資源型城市發展路徑及其演化機理研究:基于人地關系視角[J].東北師大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46(1):150-156.
[7]孫淼,丁四保.我國資源型城市衰退的體制原因分析[J].經濟地理,2005(2):273-276.
[8]商允忠,王華清.資源型城市轉型效率評價研究:以山西省為例[J].資源與產業,2012,14(1):12-17.
[9]陶曉燕.基于主成分分析的資源型城市產業轉型能力評價[J].資源與產業,2013,15(2):1-5.
[10]王學軍,侯睿,王玲.基于TOPSIS法的資源型城市低碳轉型評價體系研究:以焦作市為例[J].生態經濟,2015,31(11):42-46.
作者:王艷1,鄧鋒2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