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我們認為,教學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而沒有興奮的情緒怎么能激勵人呢?沒有主動性怎么能喚醒沉睡的人呢?沒有生機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心呢?”為了激勵學生生動、活潑、主動的學習,教師要以飽滿的富有感染力的情感進行教學,也就是說,要注重課堂教學的創新設計,在“燃燒和滅火”一節課中,我進行了創新教學設計探索。
在課堂教學中,為了培養學生的新鮮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進入學習狀態,課題的導入起著十分重要的環節。按照新課程理念,教師最重要的是創設新的情景,將缺乏“人氣”的教材知識重新“激活”,使知識恢復到鮮活的狀態,與人的生命、生活重新息息相關,使它呈現出生命態,“從社會走進化學,從化學走進社會。”化學教育家徐光憲也說過:“學好化學的第一步是興趣”,“玩、樂”是青少年的天性,教師要抓住這個特性,讓他們在“玩”中發現知識,在“樂”中明白問題。
本節課導入新課時,我首先播放一首歌曲《冬天里的一把火》,然后同時表演魔術:燒不壞的手帕。學生的激情一下子被調動起來了,氣氛馬上就活躍起來了。設問:為什么手帕燒不壞?導入對燃燒條件的探究。從生活中發現化學,體會到化學無處不在;從小魔術引入課題,體會到化學的神奇,很好地激活了課堂,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
實驗教學是化學教學中的一個主要手段,知識規律的得出主要以實驗為前提,教材只有演示實驗,而沒有學生的探究實驗。我設計了一套探究燃燒條件的實驗方案,提供了一系列實驗器材,供學生選擇,自主合作完成探究實驗。學生能積極主動地完成這一學習任務。
①水與酒精的燃燒對比實驗。通過此實驗,讓學生得出燃燒的第一個條件:燃燒需要可燃物;②蠟燭的正常燃燒與被燒杯罩住之后的燃燒對比實驗。通過此實驗,讓學生得出燃燒的第二個條件:可燃物要與氧氣或空氣接觸;③紙條與裹在鐵棒上的紙條燃燒對比實驗,通過此實驗,讓學生得出燃燒的第三個條件:溫度要達到可燃物的著火點。學生通過以上三個探究實驗,總結得出燃燒的三個條件。
在教師指導下,學生共同探究活動,培養了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合作與交流的能力。特別是在分組實驗③中,紙條的燃燒對比實驗。在課堂上,讓學生自己將紙條纏繞在鐵棒上,來做實驗的前期準備工作,這個看似與化學課堂無關的動作,其實是注重知識的生成性教育,注重知識的完整建構過程。
這時教師趁熱打鐵,創設一個自主探究的活動場景:出示七支燃燒的蠟燭,模擬火災場面,并給出一些滅火的材料和工具,讓學生開動腦筋,展開豐富聯想,參與現場滅火。讓學生上講臺展示自己的滅火方法,并同時給大家說明自己是運用什么樣的滅火原理來滅火的,在學生親身實踐感受中,不知不覺中明白各種滅火的原理。通過此實驗,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創造,并盡量使學生體驗到學科學的樂趣。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現行教材中的實驗對學生知識的形成、理解、鞏固和驗證所學知識有一定的輔助作用,但有的實驗也不夠完善,我們在平時實驗教學中也可進行一些創新,使之更完善,更便于我們的操作,更便于學生理解知識。
對演示實驗7—1燃燒的條件的改進,將教材p50圖7—4燃燒的條件,改為將紅磷和白磷分別密封在大試管中并分別放入盛有熱水的燒杯中,一會兒會觀察到,盛白磷的試管中產生白煙,而盛紅磷的試管中無明顯現象,說明燃燒與物質的性質,即與可燃物的最低溫度有關,這樣操作,不僅可以縮短白磷燃燒的時間,還可避免空氣污染。
將教材p50圖7—5白磷在水下燃燒,改為將一只大試管豎直插入熱水中罩住水下的白磷,用大試管中的空氣排開白磷周圍的水,使白磷與空氣接觸,一會兒我們就會看到試管內的白煙產生,說明白磷在水下燃燒,這樣操作,可以省略氧氣的發生裝置,又防止通入空氣或氧氣時,白磷不易固定,還防止產物污染環境。
改進實驗,既增強了實驗的直觀性和可操作性,又能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環保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環保意識是當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目標之一,就化學而言,重視實驗教學,充分挖掘化學實驗的“創新點”,并加以精心設計是落實這一目標的有效方法。
在化學教學中,板書是教師運用黑板或多媒體設備以凝練的圖文傳遞學習信息的一種教學手段。雖然一塊優秀的板書不等于一節成功的化學課,但是精彩的化學課堂決不可以沒有出色的板書。本節課的板書,我采用布陣式板書設計,把燃燒需要的三個條件:可燃物、可燃物與氧氣接觸、溫度達到著火點,巧妙板書成“火”字形狀。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ztsjzjwh.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