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的發展,特別是農村勞動力市場的變化,以及農村土地承包政策的落實,工業化城市的推進,養老、醫療保險、子女上學就業、住房體制改革和高鐵時代的到來,社會就業市場已經發生了質的變化,大批量外來務工者由農村進入城市,成為城市經濟建設者的主力軍,同時,將有大量的農村留守兒童(外來務工子女)就地接受九年義務教育,他(她)們的心理、學習教育成為廣大教育工作者研究的課題。
隨著我國社會政治經濟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青壯年農民走入城市,在廣大農村也隨之產生了一個特殊的未成年人群體——農村留守兒童(外來務工子女)。留守的少年兒童正處于成長發育的關鍵時期,他們無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認識及價值觀念上的引導和幫助,甚至學習環境和學習動力、意志等受到影響,成長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關注和呵護,極易產生認識、價值上的偏離和個性、心理發展的異常,一些人甚至會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
有專家推算和保守估計,近年14歲以下的留守兒童(外來務工子女)至少在4390萬以上。在一些農村勞動力輸出大省或經濟欠發達地區,留守兒童(外來務工子女)在當地兒童總數中所占比例高達18~22%。父母雙方都外出流動,兒童不能與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情況在全部留守兒童(外來務工子女)中超過了半數,比例高達56.17%。88.2%的留守兒童(外來務工子女)只能通過打電線%的人通線%的留守兒童是一周以上或者更長的時間才能與外出的父母聯系一次,有8.7%的兒童甚至與父母就沒有聯系。
3.社會經濟的結構性調整,特別是城鄉一體化進程的推進,加劇了農村留守兒童(外來務工子女)愛教育環境的改變。
目前,我國的經濟結構在發生重大的變革,城鄉一體、均衡發展、科學發展、又好又快發展成為主流,隨著農村政策的進一步落實和土地承包政策的新變化,尤其是交通現狀的改變、人們就業意識與思維方式的更新,使得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欠發達地區的勞動力向發達地區轉移;特別是黨的就業政策和各地外來務工人員政策的變化,加劇了留守兒童(外來務工子女)數量的增多,也帶來了社會教育,特別是九年義務教育的新問題。
班主任是義務教育階段留守兒童(外來務工子女)思想教育、品質養成教育、個性思維教育與學習積極性教育的主體,更是體貼留守兒童(外來務工子女),進行心理教育與疏導的良師益友,甚至是第二個父母。因此,班主任除加強對留守兒童(外來務工子女)的需求了解和掌握外,更多的是通過親情教育,幫助留守兒童(外來務工子女)學會體貼父母、體貼同學、體貼爺爺奶奶的養育辛苦、體貼教師教育的辛苦,自覺參與到學習生活中去。
留守兒童(外來務工子女)是一個群體,更是社會發展的重要體現,一個班級中這樣的學生會占有一定的比例,但比例的大小由實際所決定。因此,教師要做好他(她)們的學習教育,必須進行科學調查,通過發放明白紙、問卷、走訪或者談話、作業批改等形式,進行調查研究,將其歸類引導、針對教育或者開辟心理輔導等多種渠道,強化學習、做人教育,納入整體教育之列。
學科教育是目前我國中小學思想、學習、品質養成、做人教育的基本形式,也是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在對留守兒童(外來務工子女)學習教育中,要緊緊依靠學科教學,如語言、數學、體育等,深入挖掘教材的內涵,通過人物、事件特別是學習方法的教育,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樹立學習內在動力,看到自己成才的希望,積極融入學習集體之中,適應新時期就業形勢發展的需要。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ztsjzjwh.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