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摘要:新時代新要求,各種創新被擺在了重要位置。加強教學創新,必先審視教育自身,科學發展在日新月異而我們的教學內容卻不能與時俱進,新酒仍用舊瓶裝的現象,制約了教學創新的又好又快發展。加強教學方法創新的同時不要忽視教學內容的更新,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本文結合教學體會進行舉證。
新世紀已拉開它那千年帷幕,展現出科技化、信息化的時代特征,競爭核心也轉移到層次更高的創新能力競爭上。它呼喚有求異思維、創新能力、實踐精神的復合型人才。審視我們的教育不難發現在科學與教學上雙軌不同速;從小學開始便一步到位,進校就是拿出書本,學習現成的理論。知識更新慢,獲取途徑單一;中間缺少了質疑、假想、實踐等知識的發現、發掘環節。這種現狀下要實現知識的再發現、技術的再革新可以說是緣木求魚,要得渠清如許,須源頭有活水。
隨著新課程改革如火如荼地進行,一個教材版本一統天下的局面被打破。試點地區有了相對的選擇權,能夠根據自己地區的特點、實際編寫和選擇不同版本的教材。百家爭鳴才能異彩紛呈,原本不錯的設想實施起來卻是很不容易,不同版本教材的優、缺點逐漸呈現出來:有的版本注重知識的完整性,強調“再現知識的發現過程”,知識的系統性得到了保障,但受容量所限,在知識點的深刻性和完整性上必有取舍。有的版本在知識點上注重完整性、深刻性,而知識的系統性被割裂,魚和熊掌確實難得。試驗教材在編寫時過分突出自己的特點,大有和原來教材徹底決裂的趨勢,找不準傳承和創新的結合點。一些地方是必須要改動的,但一些該統一的內容必須要統一。“甘薯”在不同的地方可以叫“地瓜”、“紅薯”等,但它的學名只有一個。一些概念、名詞統一起來未嘗不是好事,尤其是對初學者,對他們將來學業的發展也是有幫助的。
教材知識在各學段的銜接不到位。有些知識重復,有些后學段用到了而以前卻沒有學習體驗。分子遺傳學內容較深奧、突兀,學生接受起來困難很大。高中教材在知識的延續性、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上有些地方做得欠缺:過于尊重知識的發現過程,沒有很好地利用初中所學,也沒有很好地結合時代發展和科技進步。如“基因”這個詞在學完分離規律后才出現,授課時老師一會兒“遺傳因子”一會兒“基因”,給教學帶來很煩。學生已經知道這個概念而且耳熟能詳,也知道孟德爾豌豆實驗中“遺傳因子”就是通常所說的“基因”,教材完全可以稍事說明就直接用基因這個概念了。
即使同一教材需要改進的地方也有很多,有了創新的教學內容,才有創新的教學行為。多年來我們一直高喊教學創新,但是很多工作淺嘗輒止,口頭上的東西多,落實在行動上的少。不是缺乏創新土壤,而是缺乏創新的種子。教學內容更新的滯后,禁錮了創新思維的發展。甲型h1n1流感病毒攜帶有禽流感、豬流感和人流感三種流感病毒的脫氧核糖核酸基因片斷,同時擁有亞洲豬流感和非洲豬流感病毒特征。這些就很難用教材中的內容來解釋。(1)最初對基因的定義是“有遺傳效應的dn段”,流感病毒的核酸是rna,從最初的定義來看h1n1病毒的遺傳物質不能叫“基因”。(2)由于病毒沒有染色體,其變異方式肯定不是染色體變異,同時它又不能進行有性生殖,不符合通常所說的基因重組。一般來說病毒的變異方式只有基因突變,而且這種突變是點突變——只是堿基對的改變,應該不會有其他病毒的基因片段,這顯然有悖于現實,因此我們應該以發展的眼光看問題,不能再拘泥于成規。甲型h1n1的最初來源應是基因重組,就像格里菲斯所做的“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那樣,發生了非真核生物之間的基因重組。只是人、豬、家禽共處的時間已很長,該病毒出現的如此突然,變異的幅度如此之大是人們始料未及的。當前令人恐懼的超級細菌的產生可能正是這方面的原因。“基因”、“基因重組”等概念也應該與時具進作出相應的調整了。
生命科學密切聯系生活實際,與學生的生活休戚相關,不缺乏興奮點和創新的切入點。教學內容應時時、事事孕育創新,存在質疑的地方要加強討論,形成共識,給出明確的結論或說明。目前對水的跨膜運輸方式的共識是“自由擴散”,但是學生具備了相應的知識儲備后提出:生物膜的支架是磷脂雙分子層,根據相似相溶原理,水分是不能自由擴散的。這樣通過分子間隙的水量應該很少而且速度也不會很快。“單純的自由擴散”是很難用課本上的內容來解釋的。這樣的問題已經存在了很多年,也困擾了師生很多年。即使2003年peteragre教授因發現水通道蛋白(aquaporin)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膜內在蛋白質”,“形成的專門輸送水穿膜通道,存在于紅細胞和腎組織中,極大地增加膜的水通透性。”這些知識教材中提及的很少,原本公認淺顯的內容反而成為知識障礙。
在普及和傳承科學知識時嚴謹性不能大而化之,深、廣度的定位不但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而且也要遵循知識自身的內在規律。2008年高考山東卷——理綜第一題從細胞膜上提取了某種成分,用非酶法處理后,加入雙縮脲試劑出現紫色;若加入斐林或班氏并加熱,出現磚紅色。該成分是:(1)糖脂;(2)磷脂;(3)糖蛋白;(4)脂蛋白。“用非酶法處理”給出信息:不考慮外加物質(蛋白質)影響,雙縮脲試劑顏色反應檢測蛋白質;斐林(或班氏)試劑檢測可溶性還原糖,蛋白質+糖選出c選項“糖蛋白”。本題在命題立意上屬于容易層次,但是程度好、思維縝密的考生會發現糖蛋白上的糖不是可溶性還原糖,糖蛋白(glycoprotein)是分支的寡糖鏈與多肽鏈共價相連所構成的復合糖,這與他們掌握的“多糖不具有還原性”相矛盾。送分題送不出去,這些現象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情緒,同一問題從不同角度考慮可能有不同說法,使學生大多認為生物學難學。在教和學中學科特點要尊重,但是其科學性質和地位是不能打折的。“怎樣教”是我們刻意鉆研的,“教什么”同樣需要深入研究。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們在大談方法革新時,不妨考慮除了技術上的改進,還有原材料選擇上的革新,用兩條腿小跑總比單腿跳得快!加強教學方法創新的同時不要忽視教學內容的更新,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ztsjzjwh.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