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上消化道出血是一種常見病,但其病因復雜,檢查方泣較多。有常規鎖劑或氣頓雙對比造影s以胃鏡結腸鏡為主的內鏡檢查s核素成像檢查z以及目前作為金標準的DSA檢查g此外當前由于多排CT的發展,MSCT在消化道出血這一疾病的診斷中的應用也取得了很大的進步。
多層螺旋CT(MutiplannerspiralCT)的出現可以說是CT發展史上的一次革命,它具有多排探測器同時采集數據,加上強大的圖像后處理功能,使單次屏氣掃描覆蓋范圍更大,單層具有亞毫米的掃描層厚和亞秒掃描時間。其各向同性的圖像重建技術更是給消化道CT檢查帶來了良好的契機,對原本很難進行CT檢查的胃腸道病變具有很高的診斷價值。
MSCT檢查消化道出血檢查技術,掃描前30-60min飲水800-1OOOmL,掃描前20min肌注20mg654-II。喝未加對比劑的水有力于充盈腸道,而且能更好的觀察腸壁粘膜層的強化情況,也有力于顯示血管中對比劑溢出到腸腔的情況,肌注低張藥有利于減少腸不規則蠕動偽影。注意對懷疑腸梗阻患者或是有青光眼、前列腺肥大患者禁用低張藥物,以防加重癥狀。
掃描方式要求兼顧掃描速度和圖像質量,在保證圖像質量的基礎上要求全腹部單次屏氣完成1次掃描。用GElightspeed16機器我們的經驗是120Kv,自動MA控制,10mm層厚,Pitch1.375:1,這樣在20s內可以完成1次全腹部掃描,然后將掃描數據薄層重建為0.75mm層厚,0.75mm層距,傳入工作站進行圖像后處理。對比劑的用量為優維顯(Ultravist300)80-120mL,注射流率3.0mL/s左右。
圖像后處理方式:常用的圖像后處理方式是多平面重建(MPR),由于多排CT近乎各向同性的體積分辨率,MPR可以使我們從不同角度觀察腸管壁的病變情況及其供血動脈血管的變化情況,利用MPR在工作站上可以很方便的順著各段腸管壁的長軸觀察腸壁的病變情況,或者順著腸管的血管走行方向觀察腸管及血管的病灶。在觀察中適當調整觀察平面的范圍和選擇合適的層厚很關鍵,觀察腸壁結構宜用較薄的重建層厚,這樣腸壁結構顯示比較清楚,對于病變增厚的腸壁可以觀察到其粘膜層和漿肌層,而觀察腸壁血管不宜用太薄的層厚,這時適當增加層厚,使我們要觀察的靶血管完整的或是部分完整的顯示在一個層面上,能比較好的顯示血管的病變或者是能較好的顯示出病變與血管的關系。另外常用的有大密度投影(MIP)可以用于對血管的顯示比較好,其效果可以達到類似于DSA的效果。3D圖像重建可以較好的顯示腹部血管的走行及從不同角度立體的顯示腹部血管結構,可以清楚的觀察到血管迂曲,增粗及扭曲,變形等征象。
對于消化道出血,在CT圖像及其重建圖像上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1)腸系膜血管弓及直血管,對于腹部腹腔干動脈,腸系膜上動脈,腸系膜下動脈主干的顯示準確性和敏感性為100%。(2)對于消化道出血病變可以看到對比劑溢出到腸腔的征象,有如DSA時對比劑經破損的血管溢出到腸腔的征象,而MSCT顯示這一征象較DSA對比劑用量少得多,而且具有更高的敏感性,我們實驗結果顯示MSCT可以顯示>O.lmL/min出血流率的出血灶,而DSA公認的的顯示敏感性為0.5mL/min。
(3)MSCT可以清楚的顯示引起消化道出血的病因病灶,而且能準確提供其大小,范圍及與周邊組織的關系。
結合臨床觀察,MSCT可以顯示的病變較多,幾乎金標準DSA可以發現的病變MSCT都可以看到一些征象,如:血管畸形:軸位像表現為腸壁粘膜層局限性異常強化灶,邊界清楚,供血動脈增粗。以MPR或MIP可以顯示供血動脈,畸形的血管和引流靜脈早顯的征象。炎性病灶:原始軸位圖像上可以在動脈期和門靜脈期均可看到腸壁粘膜異常強化或局灶性強化,部分病變可見對比劑經腸壁血管擴散至腸腔,MPR顯示病變強化的范圍及供血動脈更清楚。腫瘤性病變:MSCT可以直接發現腫瘤本身,增強掃描腫瘤呈現不同強化特點,部分病變可以顯示增粗的腫瘤供血動脈,軸位圖像結合MPR重建圖像可以更清楚的觀察腫瘤與與腸管及軸位組織的關系,良性腫瘤以間質瘤多見,一般強化均勻,腸壁及腸管形態改變少,惡性腫瘤邊界多不清,強化不均勻,腸管壁受浸犯多。想室出血:MSCT軸位相較難顯示腸腔內小想室,但可以顯示想室的炎性改變,表現為局部的異常強化,MPR可以顯示局部血管叢增多紊亂。其他一些引起消化道出血的病變,如腸套疊,膽道出血,膜管的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