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摘要]為了把握當前大學生職業價值取向的發展動態,有針對性地實施就業指導服務與咨詢,進一步促進大學生的順利就業,筆者對2006屆本科畢業生的就業意向進行了抽樣調查。在對調查數據進行了匯總和統計分析的基礎上,分析了當前高校畢業生職業價值取向的主要特點,并從多層面揭示造成這種變化的具體原因,提出了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職業價值觀的方法。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邁進,高校招生規模不斷擴大,高校畢業生數量也隨之逐年遞增。面對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為了能獲取第一手資料,筆者設計編制了《20q6屆本科畢業生就業調查問卷》,就當前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價值取向進行了深人調查和研究,內容涉及“就業準備、就業意愿、擇業標準、就業指導”等方面,調查樣本來自2006屆部分本科畢業生,涉及8個二級學院、21個本科專業、2313人,覆蓋面較廣,具有較充分的代表性和合理性。在對調查數據進行匯總和統計分析的基礎上,筆者力求及時、準確地把握當前高校畢業生就業的真實動態,為高校開展就業指導咨詢以及用人單位的招聘提供可靠的參考依據,同時也希望能為社會、學校、家庭共同幫助和促進大學生順利就業提供切實可行的建議和對策。
1.職業價值取向突出自我導向,淡化社會價值。①通過調查發現,畢業生的主體意識正在日漸增強,具體表現為渴求對自身的性格、興趣、能力、優勢和不足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和清晰的了解,在擇業意向中,強調自我需要和興趣的滿足,主張通過自身的知識和動參與競爭,實現自我價值和人生目標。
2.職業價值評價標準趨向現實主義與理想主義的融合。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注重自我價值的大背景下,當前大學生的職業價值評價標準正在趨向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相融合,本次調查中,在問及擇業時,將考慮的前三位因素是37.6%的畢業生選擇了“個人發展機會”,其次為“工作地點”20.10jo,“薪酬和福利”1:3.9a/o。可見,當前大學生在對職業的選擇上更為現實,首要考慮的是個人發展和經濟利益,他們的職業價值觀正逐漸轉向以追求自我價值實現為特征的“自我實現型”和以追求經濟收入最大化為特征的“經濟利益型”,希望物質與精神并重。
3.職業價值取向呈現多元化、復雜化和矛盾化。當前,我們正處在價值多元化的時代大背景下,大學生的職業選擇常處于自我的主觀性與社會的客觀性的矛盾沖突中,最常見的表現為職業理想與實際的社會需求的矛盾;既希望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進行自主擇業,又不愿承擔風險,希望或學校能保障就業;既想主動競爭謀取理想職業,又缺乏競爭的勇氣,擔心競爭失敗,遭受挫折;既想發揮專業特長,又有放棄專業、準備改行的心理。
4.就業期望值偏高,職業價值目標功利化。在就業期望值方面,不少同學定位過高,在薪水方面,31.2%的同學要求月薪200(〕元以上,在就業單位意向上,部分同學一心把目標鎖定在大城市、大、大單位上,一味追求待遇好、收人高、地方好,這種就業期望值也與實際社會需求存在較大的差距。由此可見,當前高校畢業生往往表現得比較急功近利,在目標追求上,偏重實際利益的獲取。
5.職業價值實現的途徑和方式多樣化。隨著以“市場導向、宏觀調控、學校和各級提供就業指導和服務、畢業生和用人單位雙向選擇”的就業機制的不斷完善,大學生自我意識水平的提高和職業價值取向的多元化,高校畢業生都愿意主動積極地參與競爭,通過各種不同途徑來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目前,大學畢業生獲取就業需求信息、實現就業的方法主要有:通過學校就業指導部門了解有關信息,參加學校組織的招聘洽談會簽訂就業協議;參加社會上的人才交流活動來落實就業去向;借助于家長、親朋好友、老師的推薦和自薦,主動到單位去尋找工作崗位;用現代網絡技術,在就業信息網站上進行網上擇業;采取先學習深造而后就業的策略;自主創業等等。
在高等教育不斷深化改革,大學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邁進的大背景下,影響當前大學生職業價值觀形成的主要因素有社會環境、社會文化、高等教育改革、高校、家庭等五個方面。
1.社會環境因素。隨著我國改革開放不斷深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確立,市場經濟多元j隆、競爭性、自主性等特點所帶來的自主意識,竟爭觀念都已滲透到青年大學生思想中,并從各個層面深入影響和滲透到大學生人生觀和價值觀中,促使大學生的職業價值取向出現多元化,短期化趨勢,過于注重自我價值的實現,強調追求個人利益。另一方面,產業結構的調整使得就業方式多元化,擇業成為職業活動的一項重要內容,這樣就使大學生實現就業的途徑和手段變得多樣化。
2.社會文化因素。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全方位深人,國外的文化和思想傳入我國,從而形成多元文化的土壤。受多元文化的影響,大學生的價值取向也往往表現出其多元性、復雜性甚至矛盾性。一方面外來文化和思想的傳播拓寬了大學生的視野,促進了個性張揚,務實進取精神;另一方面,以自我為中心、庸俗實用主義、功利主義為核心的西方價值體系也隨之乘虛而入,影響、滲透著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一些錯誤的思想觀念如極端個人主義、拜金主義在大學生當中開始滋長蔓延,導致部分大學生偏重個人價值的實現,追逐眼前的個人利益,淡漠社會選擇和社會價值的行為選擇取向。
3,高等教育改革因素。大學教育從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邁進的同時,大學生職業價值取向并沒有做出相應的調整,大部分大學生仍固守傳統的自我認知和心態,從而導致擇業時期望值普遍偏高。此外,“雙向選擇,自主擇業”的就業制度也深刻地影響著大學生的職業價值取向,新的就業制度一方面充分調動了廣大學生的擇業主動性和積極性,另一方面,又使大學生擇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風險,這直接導致了大學生在擇業時,過于求穩,產生嚴重依賴心理;同時,在無奈之余,不少大學生在擇業過程中更加注重眼前利益,產生“今朝有酒今朝醉”的錯誤思想。
4.高校因素。高校有必要也有責任擔負起對大學生的價值觀和就業指導教育的重擔,但長期以來我國高校的德育都是強調一元的傳統道德規范和價值標準,排除、壓抑與主流價值相背的道德認識和價值取向。社會價值的多元化對高校這種傳統的德育模式產生強烈的沖擊,并通過學校德育以外的各種形式如大眾媒體、家庭以及各種各樣的社會組織,深刻地影響著大學生的道德觀和價值觀,面對這種新的形勢,傳統的德育模式和內容已經滯后于社會的發展。同時,高校的就業指導教育體系和模式也相對滯后,常常偏重擇業技巧和就業政策及就業信息的指導,而職業價值觀、職業道德、就業心理輔導與咨詢以及職業生涯規劃設計相對欠缺。
s.家庭因素.家庭的經濟狀況、父母的文化素質、價值觀念、教育職業評價、言行等,都會影響大學生的職業價值觀。但一些父母重期望輕培養,對子女期望過高,求穩定、保終身等傳統觀念灌輸給子女,從而影響了當前大學生的職業價值取向。此外,大學生就業價值觀也深受其所屬的同齡群體的價值觀念的影響,具有明顯的從眾傾向。
1.積極開展正面的社會典論宣傳。社會輿論對大學生職業價值觀的形成和發展的作用是廣泛而深刻的,它具有較強的導向性和感染性。就當前大學生職業價值觀教育來講,主要是應積極創建正面社會輿論環境,旗幟鮮明地倡導正確的職業價值觀,對符合社會主義、集體主義、愛國主義價值觀的思想和行為應堅決支持,大力弘揚。此外,社會和高校應該積極宣傳和渲染大學畢業生就業、創業中的積極因素,表揚先進、樹立典型,挖掘往屆大學生的擇業、就業、創業過程中蘊藏的各種積極因素,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影響大學生的思想和價值取向,使廣大高校畢業生形成積極、健康的職業價值觀。
2.營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圍。文化具有教化、塑造、認同與整合、積累與遺傳等功能。作為一種社會亞文化的大學生職業價值觀,必然要受到社會主流文化導向的影響和折射,因此,一個健康積極的主流社會價值導向對大學生形成正確的職業價值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當前,要在大學生中加強以愛國主義、社會主義、集體主義為核心內容的思想道德教育,開展職業道德、社會公德的教育,營造一種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圍,弓i導大學生自覺地抵制庸俗實用主義、極端個人主義、拜金主義等腐朽思想的侵蝕,將自我價值和人生理想的實現建立在實現社會價值的基礎上,真正達到個人和社會雙贏。為此,要做到三個堅持:堅持個人與社會統一,以社會為本;堅持義與利統一,以義統利;堅持艱苦創業與物質需要滿足相統一。
3.充分利用高校教育的主陣地。(1)通過“兩課”教育,加強思想道德建設。高校應始終注重引導大學生加強自身理論修養,培養馬克思主義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通過“兩課”教育,倡導愛國主義、社會主義、集體主義,培養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精神,引導大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正確的職業價值觀,使之既具有正確的職業理想,又有良好的職業道德;既有積極的擇業意識,又有合理的擇業方式;既追求個人自我價值的實現,又確保社會價值的實現。(2)結合專業課程,滲透職業價值觀教育。高校教育應該突出專業教育、素質教育與職業教育相結合,引導學生在學習知識、掌握技能的同時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形成科學合理的職業價值觀。此外,高校還可以通過行業調查、專業實習、畢業實習等實踐,幫助學生了解社會、了解職業,培養他們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務實的工作作風,不斷提高自己的實踐能力、適應能力,主動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3)提高就業指導服務的質量,豐富就業指導服務的內容,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及健康的就業心態。我們要進一步加大就業指導的工作力度,強化服務功能,盡力為學生提供優質的就業服務,加強對學生進行就業形勢與政策、擇業方法與擇業技巧的指導,幫助他們掌握正確的擇業知識和擇業技巧,正確對待就業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調整就業期望值,走出擇業誤區,主動適應當前的就業形勢,鼓勵他們面對現實,務實擇業。在此基礎上,要積極開展就業心理指導,提供心理咨詢服務,幫助他們緩解就業壓力,解除心理上的困惑,引導他們正確對待就業挫折,保持健康的就業心態。(4)啟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開展個性化職業指導和咨詢活動。高校應該從學生人校起就開設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自己、了解職業,形成正確的職業價值觀,盡早做好自己的職業生涯設計。學校可以舉辦一系列職業生涯規劃講座、設立職業指導教研室、開設專門的職業生涯課程、進行個性化指導咨詢等形式,進行職業生涯規劃能力培養。(s)健全相應的激勵機制,弘揚正確的職業價值取向。佗要使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價值觀,除了輿論宜傳、文化熏陶、思想教育和職業指導外,還需要制定相應的激勵措施。配合引導和鼓勵面向西部、基層就業政策的實施,必須有一整套與之相適應的、能對大學生擇業價值觀的形成起積極引導作用的配套機制,從而從機制上給大學生職業價值觀以正確的導向。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ztsjzjwh.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期刊論文網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