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摘要;隨著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高校新時期的學生思政工作發生了一系列變化,作為培養人、塑造人的高校學生思政工作者應勇于探索,積極實踐,真抓實干,改變對策,更好地體現思政教育的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于創造性。
(1)思政教育環境發生變化。新時期高校思政教育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從國際上看,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的趨勢繼續在曲折中發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西方資本主義腐朽思想觀念隨著對外開放的不斷擴大,不可避免地侵入我國,在社會、政治、思想、文化等領域產生一些消極影響。高校思政教育要直接面對社會開放和價值多元的現實,認真研究新情況新問題,正視道德沖突,解決道德困惑,幫助學生分辨是非,學會判斷和選擇。(2)思政教育對象發生變化。從思想現實看,學生關心熱點在減少,政治意識、理想激情逐漸被理智、客觀、冷靜、現實的頭腦所取代。觀察問題、處理問題上表現出五個“更多”,即更多地采用力的標準,更多地采用具體利益的標準,更多地采用市場經濟的標準,更多地采用批判的標準,更多地采用“與國際接軌”的標準。從思想價值看,由于生活經歷的單純和價值環境的復雜,有些學生自我意識強烈,集體觀念、團隊精神、大局意識、社會整體意識缺乏,價值主體自我化、價值取向功利化,價值目標短期化的趨勢日益突出。他們主流積極,但缺乏艱苦生活磨練,心理承受能力較差。他們在科學精神、人文素養、公德意識、心理素質還有欠缺。有些學生面對復雜社會,面對激烈競爭,面對將來擇業,心理脆弱,信心不足,適應能力差。(3)從思想行為看,青年學生主體性、選擇性、觀點多樣性特點突出。他們更加關注社會生活和講求實效,更加注重主體的自我感受,更善于獨立思考,更希望在平等的交流中追求真理,更喜歡在對社會現實的思考中選擇線)從思想走向看,他們在政治觀念上,積極、健康、向上、認同;在社會熱點上,思考多、關注多、憂患多;在成才意識上,求新、求知、求整體素質的提高;在價值取向上,注重自我,注重功利,價值取向多元。
(1)重視理想信念教育。育人必先育德,育德必先育魂。要用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武裝教育學生。教育他們把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統一起來;正確認識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前途命運,認識自己的社會責任,把個人的理想融入到全體人民的共同理想當中,把個人的奮斗融入到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奮斗中,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信念。(2)重視民族精神教育。全球化條件下的高校思政教育,要把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作為極為重要的任務,貫穿到高校思政教育諸環節,滲透到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諸方面。把民族精神教育與時代精神教育結合起來,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意識,確立利益至上的價值觀念。教育學生既保持本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又有世界眼光和國際意識。(3)重視文化素質教育。
道德需要文化的滋養,教育需要文化的烘托。因此,要按照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要求,確立文化素質的基礎地位,將文化素質教育思想落實到人才培養全過程,促進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融合,使學生獲得整體全面發展。(4)重視公民道德教育。當代社會競爭與合作共生共存,相互競爭只是手段,共同發展才是目的。要引導青年學生信以處事、信以待人,從身邊的事情做起,從具體的事情做起,著力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文明行為。(5)重視心理健康教育。社會發展,競爭加劇,青年學生心理問題日益突出。心理健康教育應側重于學生的客觀的自我評價、良好的情緒調控能力、堅強的意志品質、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健全的人格特征、和諧相處的交往能力以及良好的心理調適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要根據青年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和教育規律,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尊、自愛、自律、自強的優良品格,增強克服困難、經受考驗、承受挫折的能力。要制定心理健康教育計劃,確定教育內容方法,建立健全專門機構,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詢輔導,引導青年學生健康成長。
以人為本的思政教育理念,就是要體現人文關懷和道德情感。要把人間之愛、手足之情、意志的力量和偉大的民族精神,深深熔鑄在以人為本的德育理念之中,使學生養成善德、鍛煉善行、具備善心。德育是做人的工作,人是有理性的,也是有感情的,只有以情感人,才能以理服人。從主體需要出發得到的人文關懷,能夠產生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理想。關懷和道德情感不僅要成為生命需要的最重要標志,而且只有情感得到發展提升,人的思想品質、精神成長才有基本的保證。
[1]龍強.新時期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現狀及對策[j].金卡工程(經濟與法).2011(1)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ztsjzjwh.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期刊論文網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