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關系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有著密切關系。良好的人際關系,能消除大學生孤獨感,緩解心理壓力,培養其自信心,增進社會適應能力,對于大學生的抑郁、焦慮情緒具有顯著的積極影響。大學生的人際關系,從廣義上講是指大學生和與之有關的一切人之間通過交往而形成的心理關系,從狹義上講是指大學生在上學期間和周圍的人之間通過交往而形成的心理關系。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對象僅指與交往主體具有互動并產生了某種實際聯系的人,如同學、親友、老師等,只有互動才能滿足雙方的心理需要,才屬于通常意義的人際關系探討的范疇。
社會心理學是一個發展歷史只有不到百年的學科,關于其研究的范圍莫衷一是。如果將有代表性的西方學者對社會心理學的定義加以歸納整理,可以將社會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歸為四類:一是社會互動或曰社會交互作用;二人際關系;三社會影響;四社會化。從而決定了社會心理學對人際關系的研究是從人際交往的主體所處的社會情境,及其與交往對象的互動入手的。社會心理學就其對社會個體和社會群體的行為分析研究而言,它自然無法脫離社會科學的合作,從一定意義上說,它本身就是一門社會科學。而絕大多數大學里,都將心理學置于自然科學的領域,而不是社會科學領域。傳統的心理學對人際關系的研究是從個體本身的知、情、意、行等各方面出發來探討此問題的。社會心理學與其相比更加關注群體和社會情境,更多的從“另一個人或另幾個人施以的刺激”來看待人際關系的,或是更強調不同群體中的人際互動,是關于社會互動的研究,一般情況下它反而忽略了社會背景中的個人社會心理學視人的行為為社會行為,即一切行為都是針對他人的,我們會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對他人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并通過自己的社會認知作出判斷,進而調整相應的后續行為以適應所處的特定情境。可見,與傳統心理學相比,社會心理學更強調互動和情境的因素,而互動與情境更加適合人際交往的外在形式,,社會心理學的研究結果對人際關系的改善研究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在社會心理學中,人際溝通和互動、人際吸引、群體動力等理論對于人際關系的改善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一)在人際溝通及社會學習理論方面。社會心理學認為,溝通是人際交往的基本過程,是人際交往的最初形式,是人們傳遞信息、交流感情的基礎,沒有溝通則無人際關系的開始,亦無人際關系的改善。溝通能力對人際關系的影響,溝通能力的提高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的前提。
可以多種形式開設培養大學生人際交往技能的課程,通過大學生健康教育、大學生心理健康與咨詢、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等必修課等傳遞給大學新生,改變其對于人際關系的認知結構,影響其社會態度,最終達到改善其人際關系的目的。
研究表明,社會交往個人對人際關系的認知、期望以及人的移情能力等,對于人際關系影響較大,在這方面,傳統心理學一直比較關注。社會心理學根據已有的研究成果,提出了改善人際關系的心理學技術,這些技術都是試圖改變人們的自我意識水平、移情能力或社交能力,并通過這種途徑使人們的人際關系狀況得到改善。
改善人際關系的心理學技術有兩大類。一類是綜合性的方法,可以同時改善人們的自我意識水平,移情能力和社交技能。這類方法主要有敏感性訓練和角色扮演等。第二類方法主要有意識訓練法,移情練習和社交能力訓練等,這類方法的通常作用,是專門改善人們某一方面的能力或技能。相對于后一種方法而言,綜合性的方法是社會心理學的關注重點。在這種方法中,敏感性訓練和角色扮演是最常用也最有效的方法。敏感性訓練是一種從團體心理療法發展起來的團體訓練技術,即對正常人在群體中的人際技能及其有效性獲得反饋的方法,它有各種形式,開展最普遍的是訓練團體或稱t-小組。角色扮演通過一種直接擺脫既定角色關系束縛或設定某種特別的角色要求的個體訓練技術,使參與者體會到不同角色在特定情境下的真實感受,從而達到改善人際交往能力的目的。它通過讓別人充當或扮演某種角色,站在一個新的立場去體驗、了解和領會別人的內心世界,理解自己反應的適當性,由此來增加扮演者的自我意識水平、移情能力,并改變其過去的行為方式,使之更適合于自己的社會角色,從而獲得新的社交技能。
影響大學新生人際關系的原因既有學生個人自身的原因,被稱為主觀因素,也有學生自身難以選擇和避免的原因,稱為客觀因素。社會心理學認為影響人際關系的客觀因素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1.人際交往的頻率。2.態度相似性。3.時空接近性。
依據上述理論,大學生人際關系改善可采取一些能夠增近大學生人際交往的時空性,提高交往的頻率的活動,大學生亦可通過各種活動,培養自己各方面的興趣,從而能與周圍的人有更多的相似性,最終達到改善人際關系的目的。體育課為大學生發展人際交往提供了必要場所,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時間與空間進行交流與交往;而校園文化是以學生為主體,以校園精神為主要特征文化氛圍及各項活動,它對大學生的社會態度和社會認知、行為方式等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可使學生逐步掌握人際關系的技巧,逐步發展人際網絡。
(三)在群體動力研究方面。社會心理學認為群體情境可能會使人失去自我知覺能力,并導致個體喪失自我和自我約束。在相關改善人際關系的方法中,團體心理輔導在降低人際交往焦慮,提高大學生人際交往水平方面,影響效果明顯較好。團體輔導效果較好的原因在于參與的個體在群體的影響下,會按照輔導者的要求,或遵循其它參與者的行為,積極溝通和互動,改善了溝通技巧,在活動中提高了人際交往的時空性、增加了人際交往的頻率,促進了活動參與者的相互交往,增加了接觸、交往和互動的機會
【1】周曉虹,《現代社會心理學》,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5月第1版,2005年9月第11次印刷,第6頁。
【2】周曉虹,《現代社會心理學》,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5月第1版,2005年9月第11次印刷,第274頁。
【3】章志光主編,金盛華副主編:社會心理學,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4月第1版,2006年3月第12次印刷,第302頁。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ztsjzjwh.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期刊論文網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