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摘要:高職高專院校校園文化建設是學校綜合辦學水平的重要體現。行業性高職高專院校校園文化建設應根據高職高專應用性人才培養目標,充分吸納區域文化和行業文化,打造獨具特色的校園文化。
隨著我國教育事業不斷發展,高職高專院校正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的一股重要力量,對社會人才培養目標和模式產生重大影響,與之相適應的校園文化建設也應形成獨特的風格。學術界對普通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研究較多,而對高職高專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研究相對較少。對行業性較強的高職高專校園文化建設研究就更少。本文以江西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為例,以行業性高職高專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為研究對象,立足現實,探討其未來走向,把握趨勢,著重研究行業性高職高專院校校園文化的建設思路。
江西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是2004年升格為高等專科學校的一所年輕高校,地處素有“才子之鄉”、“文化之邦”美譽的江西省撫州市,是一所典型的行業背景鮮明、區域文化突出的高職高專院校。
作為一所年輕的地屬行業性高校,江西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校園文化底子薄,基礎差。2008年6月,學校黨委專門組織了“校園文化建設大討論”,討論圍繞著“高職高專要不要搞校園文化建設”、“江西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要建設怎樣的校園文化”、“江西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如何建設校園文化”三個主題展開。通過大討論,廣大教職工和干部統一了思想,認識到了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同時,在深入開展調研、廣泛征求意見、專家科學論證的基礎上確定了打造“大學文化、中醫藥文化、臨川文化”多元融合的特色校園文化發展戰略,并制定了江西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校園文化建設綱要。
以“大學文化、中醫藥文化、臨川文化”多元融合為學校校園文化建設目標的理據是:大學文化是追求真理的文化,是嚴謹求實的文化,是追求理想和人生抱負的文化,是崇尚學術自由的文化,是提倡理論聯系實際的文化,是崇尚道德的文化,是大度包容的文化,是具有強烈批判精神的文化。任何一所高校,弘揚大學文化都是校園文化建設最基本的職責。而我校作為一所中醫藥類院校,傳承中醫藥文化不僅是歷史賦予的神圣使命,而且對培養學生對中醫藥事業的熱愛,增強學生救死扶傷、治病救人的責任感和高尚醫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我校地處“才子之鄉”、“文化之邦”的江西省撫州市,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充分挖掘臨川文化的寶貴財富,為人才培養工作服務,也體現了高職高專院校立足地方,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要求。同時,大學文化、中醫藥文化和臨川文化雖然各有特色,內核不盡相同,但從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格塑造、綜合素質提升的角度說又是并行不悖的,可以互補共融。以“科學、自由、包容、批判精神”為內核的大學文化強調“人”的主體性,有助于大學生完善人格的塑造;以“仁、和、精、誠”為內核的中醫藥文化強調“醫乃仁術”,有助于大學生專業思想的鞏固和職業道德的培養,以“勤勉務實、革故鼎新、兼容百家、好學苦讀”為內核的臨川文化有助于我校優良校風的形成和大學生敬業精神的培養。此外,撫州乃“名醫之鄉”,為建昌幫和旴江醫學發源地,中醫藥文化是臨川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文化、中醫藥文化和臨川文化的多元融合,博采各家所長,構建成一個立體型、網狀式校園文化體系,使大學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熏陶。
在探索“大學文化、中醫藥文化、臨川文化”多元融合特色校園文化時,我校緊緊抓住多元融合的戰略方向不變,突出創新意識,在創新建設思路、創新活動內容、創新社團建設、創新活動內涵等方面做了許多嘗試。
以前搞文體活動,往往僅為開展活動而開展活動,停留在活動表面,沒有特色,缺乏亮點,廣大師生參與熱情不高。在確定了校園文化建設發展戰略后,我校強調任何校園文化活動都必須緊扣“大學文化、中醫藥文化、臨川文化”多元融合的基本思路,通過挖掘、整合三種文化中的資源,使校園文化活動辦出特色、辦出品位。比如在2009年舉行的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文藝演出中,既有張揚當代大學生愛國熱情和青春風采的紅歌演唱、武術節目,又有表現60年中醫藥事業蓬勃發展的說唱劇《杏苑奇葩競芳華》,還有極具臨川文化特色的舞蹈節目《蓮香百里》,等等。
大學文化、中醫藥文化、臨川文化中都有很多素質教育的寶石,但空洞的說教,或者簡單的拿來主義很難被大學生所接受,發揮不了教育作用。因此,我校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十分注重對三種文化的整合,創新內容。每年3月舉行的優良校風月活動是我校校園文化一個“老字號”。但因為內容單調、形式呆板,學生參與度不高,教職工認為可有可無,大有淪為“雞肋”之勢。2009年,我校確定“勤學強技、自律修身”為活動主題,一方面集中從中醫藥文化、臨川文化中挖掘素材開展教育,另一方面引導大學生自己去探究中醫藥文化、臨川文化中“勤學強技、自律修身”的典型。舊瓶裝新酒,既達到了主題教育的目的,又開闊了大學生的視野。
學生社團是校園文化建設的主力軍。以前,我校校園文化建設相對薄弱,社團建設呈現“四少”:學生社團少,參與人數少,社團活動少,特色社團少。2009年以來,我校圍繞打造大學文化、中醫藥文化、臨川文化多元融合特色校園文化的總體思路,加大社團建設力度,有意識地引導大學生組建具有臨川文化特色和中醫藥文化特色、學術性強的社團。社團中像臨川文化研究會、建昌幫研究會、針灸協會、心意六合拳協會、太極拳協會、大學生醫療服務隊等具有臨川文化特色和中醫藥文化特色的社團占到了60%左右。在活動經費上,對這類社團進行傾斜。
此外,為了不斷豐富“大學文化、中醫藥文化、臨川文化”多元融合特色校園文化內涵,我校加大了中醫藥文化和臨川文化的科研攻關,成立了旴江醫學研究所和建昌幫炮制工藝研究室,建立了中藥標本陳列室和建昌幫飲片陳列室。近年來,申報多項級、省級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課題,為校園文化建設提供了強有力支撐。
我校打造“大學文化、中醫藥文化、臨川文化”多元融合特色校園文化的探索雖然僅僅兩年多時間,但成效卻是非常明顯的。既得到了上級有關部門領導、專家的好評,又促進了學校優良學風的形成,同時學生在各類大賽中獲獎次數增多,獲獎層次更高。
2009年上半年,江西教育工委書記、省教育廳廳長虞國慶,撫州市人民市長張勇,教育工委副書記史蓉蓉,省教育廳副廳長張建華等領導蒞臨我校視察時,都對學校“大學文化、中醫藥文化、臨川文化”多元融合特色校園文化發展戰略給予了高度評價,充分肯定了學校在多元融合方面進行的探索和取得的成績。
2008年以來,在大學文化、中醫藥文化和臨川文化的濡養下,我校學風明顯好轉,校園內學習氛圍、學術氣息更濃厚,學生違紀受處分率進一步下降。
在多元融合的校園文化發展戰略的指引下,我校校園文化建設也收獲了看得見的累累果實:2008年和2010年連續獲得全省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優秀成果三等獎,學生連年在全省高職高專實用英語口語大賽中獲得優異成績,我校教師任華在全省青年教師聲樂聲樂舞蹈電視大賽中榮獲二等獎,由我校大學生藝術團為班底組建的全健排舞隊在撫州市全健排舞比賽中榮獲一等獎。
[3]張書明.當前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局限及其對策.濟南:山東工業大學學報(社科版),2002,(11).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ztsjzjwh.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期刊論文網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