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科技造就了虛擬世界,媒介化生存逐漸成為人們的另一種生活狀態。部分青少年在高頻度使用網絡過程中產生了“網絡疾病”等一些社會問題。全社會應給予廣泛關注。建議通過加強青少年的媒介素養教育來幫助青少年科學健康地使用網絡。
互聯網發展還不到20年,但其發展勢頭之迅猛,變化之巨大,實在讓人贊嘆。因特網成為繼報紙、廣播、電視之后對人類社會有重大影響的“第四媒體”。中國首次聯入因特網是在1994年。與美國相比,中國發展因特網的歷史很短暫,但中國網絡用戶增加的速度驚人。據信息產業調查資料表明,1996年因特網用戶不足30萬,1997年10月31日中國因特網用戶為62萬,到1998年6月31日,我國網上用戶已達117.5萬。另據中國互聯網絡中心(cnnic)2000年7月27日在北京發布的《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到1999年12月31日,中國網民人數達到890萬,網站也從1500個發展到15000個。而到了2001年6月,國內上網用戶人數已經超過了2000萬。在日益增加發展的網民中,青少年是其中的主體。1998年6月至7月,一項關于chinanet用戶的抽樣調查表明,網吧上網的用戶中,近五成為大、中學生。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公布的統計數字(1999年7月14日)以及關于中國互聯網發展的權威報告(2000年1月18日)顯示,我國上網者中,39.9%為25歲以下青年,高中(中專)以及以下文化程度的網民為14%,其中位居第一位的是學生網民,占到21%。據最新的調查,中國網民中,85%以上是35歲以下的青少年。
以上諸多的調查和數據說明,越來越多的青少年與網絡結下了不解之緣。青少年的網絡活動及其網絡文化構筑起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狀態,深刻影響著青少年的認識、情感、思想和心理。應該說,網絡帶給青少年的好處是明顯的。青少年通過網絡了解新知,開拓視野,學到了許多的新知識,掌握了更多的有用信息。網絡帶給青少年與權威部門互動的強大平臺。網絡媒體為青少年參政議政、參與社會生活提供了最大可能。網絡還給青少年提供了傳遞親情、愛情、友情的全新方式。qq、msn等網絡聊天工具備受青睞,e-mail成了他們溝通不可或缺的工具。網絡帶給青少年休閑娛樂的空間。網上可以調出各種網頁和圖片,可以播放流行歌曲和電影,網絡文學在年輕人當中成為時尚,網絡娛樂內容豐富,收費低廉。……但互聯網在為青少年提供便利的同時,也使“網絡疾病”乘虛而入。由于網絡虛擬世界的無規則和無人監管,少數青少年上網無度放縱,沉湎于游戲刺激,涉足不良網站和色情聊天,個別青少年走火入魔,不能自拔,甚至走上了違法犯罪和自訣不歸的道路。下面是幾個由于“網絡疾病”導致的惡性。
案例1:2005年3月31日,重慶沙坪壩區回龍壩鎮。14歲的羅華、王東、熊海連續48小時在網絡游戲《傳奇》營造的虛擬暴力社會中渡過。當三個人迷迷糊糊地沿著鐵路線往熊海家走時,又累又餓,就在鐵軌邊睡著了。突然間羅華感覺到火車沖了過來,他本能地滾下了鐵軌,而另外兩個同學卻被火車軋過了。事發前,三人在網吧通宵玩網絡游戲,其中熊海連續沉湎網絡游戲長達三個通宵。羅華說:“如果不是在網吧玩昏了頭,我的同學一定會被驚醒,他們就絕不會死。”
案例2:2004年9月13日,上海市。17歲的章華有一位網友,他向章華借了網絡游戲《奇跡》里的魔法師裝備,答應練完級后當天就還。可過了一個多星期也沒見動靜。章華一打聽,原來那個網友把裝備騙到手后立即轉手賣了1000多元。章華討債,交涉未果,就拔出事前準備的刀子捅了對方6刀,導致對方當場死亡。而當心碎的母親抵達事發現場時,深陷“網癮”的章華不但沒有為而后悔,反而向母親哭訴道:“媽媽,那是我的心血,練了整整兩個多月《奇跡》才拿到的最新武器裝備啊。沒了它,我就是廢人一個!”章華已經完全分不清虛擬與現實了。(本案是上海市未成年人犯罪中首例因網絡游戲而引發的典型刑事。)
案例3:2005年3月30日,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齊齊哈爾市鐵鋒區曙光地區曙光街派出所在掌握了大量的證據之后,對一帶有黑社會性質的網絡游戲集團“黑衣社團”的主要成員展開抓捕,吳龍、唐云雷、蘇天剛等12名涉案人員先后落網。這個“黑衣社團”從1月份開始,有分有合地制造了數起傷害,砍傷7人。在鐵鋒區、建華區頻頻作案,搶劫7起、盜竊6起,強奸9起。最初他們是聚集在網吧中,以“黑衣”為中心,通過網絡發號施令,后來,他們購買了鎬、刀等兇器,藏在網吧內,隨時準備開戰。網絡游戲中虛擬社團的許多打劫行為,被這樣一群少年照搬到了現實社會當中,嚴重危害了當地的社會治安。以上這組觸目驚心的就是發生在我們生活當中的真實的事情,也是近年來因網絡問題引發的眾多當中有代表性的幾個。
第一個案例是由于長時間上網打游戲導致的過度疲勞出現的死傷事故。反映了青少年對待網絡時自控能力較弱。第二個案例是因為網絡游戲當中的“裝備”被人倒賣而產生的命案。反映了青少年在虛擬世界的活躍與對現實世界的冷漠無情。第三個案例講述的是青少年受不良網站的影響,把網絡上的暴力游戲遷移到現實社會當中,以至走上違法犯罪道路。揭示了青少年容易受到不良網絡環境的負面影響。這些都是“網絡疾病”的具體表現。
所謂“網絡疾病”是指長期地、依賴地、病態地使用網絡,對網絡的熱情取代了其它一切的興趣,久而久之,造成抑郁癥、社交障礙、自閉癥、妄想癥等嚴重的心理疾病。出現“網絡疾病”之后,可能導致兩種情況,一種是把網上問題引發到網下,因為感到無法解決網絡問題而產生極度仇恨進而采取報復性行為。目前,由“網絡疾病”導致的“網絡犯罪”,已經成為一個全球化的問題。還有一種是自我消沉,對什么都提不起興趣,出現逃避、厭世的心理,直至自殺。
對于青少年中的“網絡疾病”,我們應當采取積極的措施,讓悲劇不再重演。除了要進行學校、家庭、社會聯手防范,以及使用強制力,建立網絡游戲規則等外部強化措施之外,更重要的還是要從內部加強防范,對青少年進行媒介素養教育。
所謂媒介素養教育,就是指導青少年正確理解、建設性地享用大眾傳播媒介資源的教育,通過這種教育,培養他們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評能力,使其能夠充分利用媒介資源完善自我,參與社會發展。1992年美國媒體素養中心指出:媒體素養就是指人們面對媒體各種信息時的選擇能力(ability to choose)、理解能力(ability to understand)、質疑能力(ability to question)、評估能力(ability to evaluate)、創造和能力(ability to create and produce)以及思辨的反映能力(ability to respond thoughtfully)
目前不少都開展了青少年媒介素養教育。針對家長、教師、學生等進行形式多樣的媒介素養教育實踐,根據不同年齡階段的青少年設計不同的課程,通過媒體素養教育體系對青少年科學使用電子媒介產生積極作用。英國在70年代形成了一場“媒體素養教育運動”,到80年代后期,媒體素養教育已陸續進入英國部分地區小學必修課程。截止2000年,全英國的中學都開設媒體教育課程,并成為英國gcse考試科目。從此,所有的英國學生都必須接受如何分析、解讀媒體信息的教育。美國于1989年成立了“媒體素養研究中心”,該機構是全美媒體素養研究的領頭羊。如今,在美國大部分地區,媒體素養已經成為一門獨立課程進入中小學課堂。90年代以來,日本、印度、韓國等亞洲也結合自身的國情,開始推廣和普及媒體素養教育。總括各國媒介素養教育,具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教育源于研究。國外的學者非常重視信息技術及其虛擬世界對現實世界的挑戰,很早就對網絡問題進行研究,提出實施媒介素養教育的計劃,使其成為一個成體系、有規劃、有評估的專門學科,針對性、操作性都很強。二是發達推行的媒介素養教育受重視程度高,普及范圍廣。有的,如加拿大在小學到大學的課程改革當中,把媒介素養教育列入其中,使之成為一門獨立的課程,而且每年舉辦媒體素養學科學術交流和研討會。這樣在全社會就形成了濃厚的學習氛圍,青少年自然十分注意這方面的訓練。三是非常重視在家長、教師當中進行形式多樣的教育實踐。國外的媒介素養教育善于利用各種不同的形式進行知識的普及和傳播。發起和組織機構不僅是教育部門,也有各類非組織、公益機構和基金會。這些機構更多的是直接面對家長,向家長提供青少年使用媒介的相關信息,幫助他們采取有效措施,與他們共同協商對策,還定期舉辦一些教育交流和實踐活動。
相對于國外媒介素養教育的發展,我國在這一方面還有很大差距。我國媒介素養教育的落后現狀可以概括為三點:一是大多數人對媒介的理性認識有所欠缺;二是受眾媒介道德水平有待提高;三是媒介素養教育滯后。但是媒介素養教育對全社會具有重要意義,對于青少年更具有必要性、現實性和緊迫性。根據2002年上海團組織的對上海社區青少年狀況的調查顯示,相當部分的青少年對社會持懷疑態度,對外界有較強的不信任感,青少年對社會的認知很大程度上來源于接觸的媒體信息,來源于大眾傳媒、網絡游戲在其腦海中形成的社會圖景,這對青少年認知社會、融入和服務社會以及自身的社會化是極其不利的。2004年2月,中央國務院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強調要關注和引導網絡等大眾傳媒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影響。因為包括未成年人在內的廣大青少年正是受教育的適齡階段,正處于身心發育和成長的關鍵時期,世界觀人生觀尚未完全形成,辨別能力和自控能力都比較弱。因此,加強青少年媒介素養教育,使青少年成為媒體信息的主動接受者而不是被動接受者,自覺建立網絡道德防火墻,積極有效抵御“網絡疾病”勢在必行。
有關專家建議,我們應該在借鑒國外經驗的基礎上,結合我國的國情和教育實際,通過媒介素養教育使青少年達到以下四個目標:一是了解媒體的基礎知識以及如何使用媒體;二是學習判斷媒體信息的意義和價值;三是學習創造和傳播信息和知識和技巧;四是了解如何建設性地利用媒體來發展自我。筆者認為,從提高青少年認識和利用媒體的角度,加強青少年媒介素養教育應從以下三方面著手:
第一、根據不同年齡階段的青少年設計不同的媒介素養課程,注重階梯化養成訓練。正如“網絡疾病”的形成不是一次上網就會產生的一樣,對媒體建立科學的態度也不是一次勸導就有效果。由于網絡的普及,我們需要建立階段式推進計劃。階梯化的根本目的在于因人施教,有的放矢。需要針對低中高年級青少年的不同特點設立媒介素養教育的課程:對低年級的學生,重點是幫助他們理解媒體內容不等于現實內容,比如卡通形象是人類藝術化創作出來的東西,我們生活的世界是不同于卡通形象的真實的世界,要滿足他們的好奇心,驅除他們的恐懼感。對中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面臨自我認同的困惑,害怕被同齡人孤立,因此要針對他們面臨自我認同的困惑,重點幫助他們直接辨識、評價媒體的有關內容,幫助他們抵制媒體可能帶來的侵害,引導他們往健康的方向成長。對高年級學生來說,他們渴望展示自我,思考和交流的能力強,改造世界的愿望也越來越強烈。此階段的媒介素養教育要引導他們運用有利于自己發展的網絡信息,并自覺遵守網絡道德,維護網絡安全。
第二、以教育部門為主導,從多種機構借力,形成一個健全的媒介素養教育網絡。由于世界范圍內對于如何開展青少年媒介素養教育的模式并不統一,所以在我國更需要有一個主導的部門,即由教育行政部門負責確立媒介素養教育的地位,使其成為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又因為媒介素養教育不同于傳統教育中的課程設置,它是現代社會科技、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離開一定的經濟條件便無從談起。在我國教育投入總量有限的情況下,應當采取網格化設置方式,由社會各有關方面共同籌建。即建立一種由引導、教育部門牽頭,有關非組織和非贏利組織等多方協作的實施機制,使企業的資金優勢和的決策優勢相對接,以學校的科研優勢吸引更多的社會資助,使全社會共同推動青少年媒介素養教育的發展。
第三、大眾傳媒對此給予關注和報道,推動企業自律,形成網絡安全的全民共識。鑒于媒介素養教育的理念在我國還未被普遍接受,社會大眾心里還存在不少誤區,如有的人認為媒介就是用來娛樂消遣的,什么內容都沒關系;有的人認為只要強行管制就可以解決問題;有的人認為媒介素養教育重要但卻沒必要開設課程,如此等等。因此,大眾傳媒等對公眾進行廣泛宣傳是非常重要的,要澄清公眾認識上的誤區。此外,媒體本身也要積極傳播健康向上的公共文化產品,以健康高雅的品味吸引青少年。網絡運營商等要自覺遵循網絡市場的文明規則,實行行業自律,減少因網絡引發的惡性事件的發生。要借助輿論的力量,在人們的頭腦中形成網絡技術與網絡道德同等重要的認識,將網絡道德規范內化為自覺的網絡道德意識、道德意志和道德責任,由成人影響孩子,由業內影響業外,努力營造全社會溫馨的網絡家園。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ztsjzjwh.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