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內容摘要:新中國成立之初就制定了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近幾年又出臺了新的課程改革標準。其中,中小學的新課程標準對學生的個性培養有著十分鮮明的要求,作為師范學院的音樂教師應該予以高度關注。研究和熟悉新課標對高等師范院校的音樂教學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文章力圖結合新音樂課程標準,闡釋如何在音樂基礎教育中注重學生個性的培養,針對我國音樂教育的普遍狀況開展切實的研究,并努力地運用到高師音樂教學之中,使之更好地培養合格的中小學音樂師資。
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知識更新越來越快。展望當今世界,無論大小強弱,綜合國力的競爭日趨激烈。“知識改變命運,教育決定成敗”的理念成為人們的共識。綜合實力越來越體現在國民素質的高低和創新人才的數量和質量上。誰能把握住21世紀教育的優勢誰就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處于戰略的主動地位。
早在1958年5月,《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中已明確指出:“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社會主義建設必須依靠教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宏偉任務,要求我們不但必須放手使用和努力提高現有的人才,而且必須極大地提高全黨對教育工作的認識,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為九十年代以至下世紀初葉我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大規模地準備新的能夠堅持社會主義方向的各級各類合格人才。”[1]中國是聞名世界的文明古國、禮義之邦,尊師重教是祖輩相傳的優良傳統。重知識、重人才歷來是我國國策的重要內容,新中國成立伊始即制定了使受教育者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
為了進一步鞏固教育事業發展的成果,近幾年又開始了新的課改,并出臺了新的課程標準。其中,中小學音樂教學的新課程標準有了很多新的調整,作為師范大學的音樂教師應該予以高度關注。因為我們招收和培養的音樂人才有很多都將步入中小學音樂教師的教學崗位。研究和熟悉中小學音樂新課程標準對師范類高校的音樂教育無疑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新音樂課程標準帶給音樂教育工作很多新的研究課題,其中關于個性培養的思想尤其突出和鮮明。例如,在《音樂課程標準》的前言中有這樣一段話:“《標準》力求體現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基本精神,體現以音樂審美體驗為核心,使學習內容生動有趣,豐富多彩,有鮮明的時代感和民族性,引導學生主動參與音樂實踐,尊重個體的不同音樂體驗和學習方式,以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形成良好的人文素養,為學生終身喜愛音樂、學習音樂、享受音樂奠定良好的基礎。”個性培養的意圖在“尊重個體的不同音樂體驗和學習方式”一語中十分鮮明和突出。
《音樂課程標準》中還提出:“在音樂課中,生動活潑的音樂欣賞、表現和創造活動,能夠激活學生的表現欲望和創造沖動,在主動參與中展現他們的個性和創造才能,使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性思維得到充分發揮。”很顯然,這是在提倡展現個性,從而開發學生的音樂想象力和創造力。
《音樂課程標準》在“基本理念”的第四條“注重個性發展”中更是明確強調:“每一個學生都有權利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學習音樂,享受音樂的樂趣,參與各種音樂活動,表達個人的情智。要把學生的普遍參與與發展不同個性的因材施教有機結合起來,創造生動活潑、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為學生提供發展個性的可能和空間。”這段話作為音樂教育中關于個性培養的專論無疑十分重要,值得所有的音樂教育和培訓、音樂科研和考察、音樂表演和實踐等方面的工作人員高度重視,深入思考,細心領會,認真研究和十分努力而又不厭其煩地實踐、體驗、摸索,并力圖總結出可資借鑒和推廣的經驗來。
認識之一,教育和幫助學生學好音樂,必須認識并尊重學生的權利。換句話說,學生到學校來學習是他們的權利,這種權利是受到法律保護的,全社會都應該遵照并實施,決不能違背或忽視,教育工作者尤其如此。“凡具有中國國籍的適齡兒童、少年,不分性別、民族、種族、家庭財產狀況、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并履行接受義務教育的義務。”[2]新課標在“基本理念”中專列一條明確強調學生的“權利”正是我國義務教育法的進一步延展和細致化,是一脈相承的,理所當然地必須得到全社會,特別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視。誰不重視學生的權利,忽視甚至違背義務教育法和新課標的規定,輕者是個人素養欠缺和學習不夠的表現,重者則是違法違規,更嚴重點說,甚至是對和民族及其發展和未來的“犯罪”。因為,我們常常在說,青少年是祖國和民族的未來和希望。國學大師梁啟超也曾在《少年中國說》一文中闡述過:“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于歐洲則國勝于歐洲,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于地球。”[3]古往今來,諸子百家,重視教化和青少年人才培養的論述和實例可謂俯拾皆是,不勝枚舉。而尊重學生的權利則是對中華民族傳統教育思想的傳承、發展和創新,是教育改革與發展日益科學化、民主化、法制化的重要體現,也是教育事業乃至全社會文明進步的表現之一。作為高校音樂工作者,擔負著為基礎教育培養師資的崇高使命,實在不可以不慎思之。
認識之二,注重個性發展必須重視學生在學習音樂、享受音樂的樂趣時各自的獨特的方式。也就是說,學生可能有著不同的興趣、愛好和特長,他們對各種音樂內容和形式可能有不同的認識、了解和喜好,他們的審美標準、價值觀念、追求目標也可能各不相同。因此,在音樂學習以及享受其帶來的樂趣時也必定有各自獨特的方式。顯然,作為教育工作者必須關注和了解學生,并幫助他們以自己的獨特方式學習和享受音樂。比如,以地域論,有的學生會更欣賞中國音樂,而有的學生可能更欣賞外國音樂;從音樂樣式的分類來看,有的學生可能喜好聲樂,而有的學生則可能更喜好器樂,也會有聲樂和器樂兼好的人;從聲樂方面分析,由于演唱方式、技巧,乃至內容和形式的要求或限制,對于流行音樂、民族唱法、美聲唱法、原生態唱法,學習者的取舍、興趣也必然會是各異的;從器樂方面分析,體現中國民族特色和東方神韻的主要在于弦、竹、金、革、匏等幾類,其中,拉弦樂器如京胡、二胡等,吹管樂器如簫、笛、嗩吶等更普及和有影響一些。而西洋器樂如鍵盤樂、管樂、弦樂等也被廣泛喜歡。學習者對器樂的興趣與選擇絕不可能是一致的,教育工作者如果對學生強求一律也肯定是不現實的,甚至是可笑的。
認識之三,注重個性發展,必須認真組織、引導學生實際參與各種音樂活動。我們都知道,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對于音樂教育而言,學生參與各種音樂活動就是實踐,就是真理。音樂是人類最古老也是最具感染力的一種藝術形式,作為人類文化的重要形態和載體,音樂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和歷史內涵。而音樂學習的目的正是為了很好地使學生正確感悟、領會其豐富而又深刻的內涵。然而音樂對人類文化、歷史等的表現是藝術的,還有許多抽象的東西,并不是一般的教學模式就可以輕而易舉地達到教學目的的。讓學生參與各種音樂活動正好可以彌補這種不足。
組織和開展豐富多彩的音樂活動雖然會有很多方面的困難或限制,卻可以獲得較之于一般課堂教學更切實有效的收益。這是因為,第一,音樂活動內容豐富,形式靈活多樣,讓學生參與其中更有利于激發和培養其學習音樂的興趣,找到適合自己個性發展的方向和方式。如果總是以單一呆板的課堂教學實施音樂教育,學生假如不以為然,尤其是覺得不符合自己的個性需求時,自然就沒什么學習的興趣,乃至淡化學習意識甚至放棄學習都有可能。而豐富多樣的音樂活動開展起來情況就不太一樣了,學生總可以在參與中通過自己的親身感受和對眾多音樂樣式的比較,最終找到適合自己并能發揮和展示個性特色的方式和途徑。很多音樂家、影視演員等都是在參與音樂活動與實踐中發現自我、展示個性并有所作為的。聶耳、冼星海分別創作的《義勇軍進行曲》《黃河大合唱》等名作都是在其參與革命活動尤其是音樂活動中創作而成的,現在都成為中國民族音樂最經典的作品。第二,讓學生參與音樂活動,親歷親為,這種最直接的感受和過程本身就是一種享受。在音樂活動的策劃、組織、排練等環節和過程中,有利于培養他們的組織能力和團隊精神,在民主協商、分工合作中充分發揮和展示各自的個性與才華,其價值和意義會大大超出音樂活動本身。第三,讓學生參與音樂活動,勢必會促進其從學業到情智以至全身心的發展,有利于激發個性、特色的展示甚或超常發揮。在實際音樂活動的比拼之中,只要組織周密、嚴謹有序,評價標準客觀公證,有個性、才藝出眾者就能脫穎而出,得到認可,使學生獲得一定的成就感和自信心。而在音樂活動比拼中的落后者或失利者則會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學習別人的長處。以切身的體驗和感受為前提,認真總結經驗教訓,重新認識自己和他人,激發起學習的熱情。
無論從歷史還是現實的角度來看,在音樂教育中都應注重學生的個性培養。我們知道,關于宮、商、角、徵、羽五聲的確立,最早見于《管子·地員篇》,至少已有2000年的歷史。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就有大量描述當時宮廷中祭祀宴饗的音樂盛況。漢朝開始設立專門掌管音樂的機構——樂府,負責制定樂譜,訓練樂工和收集歌辭。從古至今,《高山流水》《廣陵散》《梅花三弄》《十面埋伏》《胡笳十八拍》等大量聲樂、器樂作品廣為流傳,甚至在美國、法國、德國、意大利、匈牙利、瑞士等許多上演、流傳并廣受好評。而代表中國特色的樂器,如簫、笛、胡琴、琵琶、箏、古琴等隨之引起了世界各國人民的濃厚興趣和極大的關注。
綜上所述,在音樂基礎教育中注重個性培養的確是我國基礎教育改革和創新的重要課題之一,是新課標的一大亮點,對于促進素質教育,實施美育方針和相關政策規范有著既現實又深遠的意義。高等師范院校的音樂教育工作者有責任和義務認真學習基礎教育的新課標,并針對我國音樂教育的普遍狀況開展切實的研究,努力地運用到高校音樂教學之中,為培養合格的中小學音樂師資貢獻綿薄之力。
[2]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s].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匯編(2005—2009).人民出版社,2010:323—336.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ztsjzjwh.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