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在1995年制定了“信息化促進基本法”,并成立教育信息化推進委員會,主要負責審議各項教育信息化事業(yè)。1997年末,韓國教育改革委員會提出了《中小學教育信息化綜合計劃》,制定了分三個階段實施教育信息化的綜合計劃。2000年5月,韓國又發(fā)表了《教育信息化綜合發(fā)展方案》。
英國布萊爾在1997年發(fā)表了“連接學習化社會——學習信息系統(tǒng)建設”計劃,宣布了教育信息化設想。1998年,提出“開放學習、開放經營”議案,規(guī)劃建設英國學習網絡(ngfl)。教育部在2004年頒布了《關于孩子和學習者的五年戰(zhàn)略規(guī)劃》,指出信息與通訊技術(ict)是教育改革的核心。
日本于1999年底頒布了“新千年計劃”,對教育信息化制定了相關的政策,明確提出了教育信息化的目標。2001年日本it戰(zhàn)略總部又制定了“e-japan戰(zhàn)略”,提出了信息化的日本社會遠景目標。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到2005年在所有小學、初中、高中各個年級各個學科的教學指導中都能夠有效利用計算機設備”的目標。
印度在1998年提出了“信息技術超級大國”發(fā)展戰(zhàn)略目標,頒發(fā)了《印度信息技術行動計劃》文件,其中與學校教育信息化有關的具體內容為:(1)用向銀行低利率貸款、并分期付款的措施幫助學校和師生購買計算機;(2)運用丌技術促進遠程教育的發(fā)展;(3)建立信息技術教育理事會,為各級學生開設信息技術教育課程,并對教師在教學中使用信息技術進行培訓;(4)到2003年實現所有學校計算機聯網;(5)建立smart學校,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技術技能和價值觀;(6)在各學區(qū)開展運動,普及全民素養(yǎng)。
在韓國,作為實現教育信息化目標的基礎一環(huán),教育部在1997年推進“教育信息化物質基礎建設工程”中,投入大量資金給中小學裝配先進教學設施。2001年,在全國范圍選定部分中小學建立”數字圖書資料室”,選定一個道教育廳建立“數字資料室支援中心”,各市道教育廳的管轄學校在此服務器上分配一定的存儲空間和域名,構筑各自的虛擬數字資料室。教育部、民營企業(yè)等多種渠道大力開發(fā)和普及多媒體教育軟件、ict應用教學方案、ict應用教學資料、ict應用學習資料等。
在英國,由于信息技術設備更新換代的速度越來越快,教育技術開發(fā)商為學校推出了計算機出租業(yè)務,學校可以采用三年、五年分期向開發(fā)商支付費用,租賃到期后學校可選擇租用新的計算機。隨著ict與各學科的整合,計算機教室基本能夠滿足多學科教學的要求。
日本充分認識到基礎設旋建設是基礎教育信息化的基礎,在e-japan戰(zhàn)略中明確地提出了基礎教育信息化環(huán)境建設的目標。為此,日本本和企業(yè)攜手加強中小學教育信息化的環(huán)境建設。日本中小學計算機的配備方式主要有兩種,租賃與購買。小學和初中的計算機70%以上是以租賃的方式配置的,高中的計算機則只有44%是以租賃的方式配置的。
印度在1998年專門成立了信息技術與軟件發(fā)展特別工作組,目的在于勾畫信息技術教育發(fā)展藍圖,此外還成立了印度信息技術研究院(niit),這是全球最大的信息技術教育和培訓機構之一。在《信息技術行動計劃》中提出:由部門和工業(yè)部門合資建立全國高速網絡中樞,將印度6萬所國立高中用互聯網連接起來,同時鼓勵所有在全國性網絡中樞計劃的投資享有對基礎設施部門的一切財政優(yōu)惠政策。
韓國在2006年提出了《中小學信息通訊技術教育運營指針說明書》,將信息技術教育分為素養(yǎng)教育與學科應用教育,在素養(yǎng)教育中強化計算科學與信息技術倫理教育。韓國信息技術課程實施形態(tài)有三種:獨立開設信息技術科目、一些科目中有些單元內容包含與信息技術相關內容、信息技術整合于其他學科之中。韓國在小學階段沒有獨立開設信息技術科目,但是,必修確保每年34小時以上(一年級為30小時)的時間來實施信息技術教育活動;初高中階段獨立開設信息技術科目,形式主要為選修課,也可在“學科自選活動”時間中實施信息技術教育。
英國的中小學信息通信技術課程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發(fā)展,設定為必修課程。從英國的課程整體結構來看,英國的信息通信技術課程在整個課程體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英國中小學課程設置的突出特征是具有很大的靈活性,這種做法的優(yōu)點在于能適應不同地區(qū)、不同學校、不同學生的不同情況和要求,有助于發(fā)展學生的個性。因此英國中小學信息通信技術教育在各個地區(qū)也有不同的要求與規(guī)定。
在日本,1998年教育課程審議會報告做出了高中開設普通學科“信息”課程的決定,并公布了新小學、初中學習指導要領和新高中信息教育課程的設置。2005年《關于推進中小學信息教育的建議》報告提出在小學(高年級)設置新教學科目“信息”,以培養(yǎng)信息運用能力,特別是培養(yǎng)信息道德;在初中設置新教學科目“信息”,系統(tǒng)性地培養(yǎng)以信息技術能力為基礎的信息運用能力;整理并充實高中教學科目”信息”的教育內容,增加修讀的學分數;推進”信息”科目成為中心考試的考試科目和各大學入學考試的考試科目。
印度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改革的一項重要標志性成果是2000年11月印度全國教育研究與培訓委員會頒發(fā)的《全國學校教育課程綱要》,其中包括《學校信息技術課程指南和教學大綱》,規(guī)定了印度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目標和能力標準。從整個基礎教育階段來說,信息技術課程設置有兩種情況,一是一至十年級開設專門的信息技術必修課程,十一和十二年級開設名為計算機科學課的信息技術課,是一門選修課;二是將信息技術課整合到其他學科中。在印度,由于存在著區(qū)域間不均衡的現象,因此公立和私立學校之間、城鄉(xiāng)學校之間的信息技術課程在設置上呈多樣化。
韓國的小學教師是由教育大學培養(yǎng)的,而中學教師是由師范大學培養(yǎng)的。在職教師的ict素養(yǎng)教育分為兩種途徑進行。一為對中學計算機專業(yè)教師的資格進修,二為中小學教師的職務進修。韓國中小學教師接受教育信息化進修的形式主要有三種,即教育人力資源部舉辦的培訓活動、市道教育廳培訓活動、本校內的培訓活動。
英國的教師ict培訓特別重視對學校領導層的培訓。校長培訓學院將ici培訓內容列入校長必須接受的培訓內容。教師的培訓內容是隨著信息化的發(fā)展而改變的,從側重信息技術技能轉向從教育學角度將ict嵌入到現代課程以實現課程的重構。除了大量的網上培訓外,學校內部還結合校內導師制,開展不同形式的校內培訓,如聘請經驗豐富的高級教師講授、研討、案例分析等。
日本中小學教師接受信息教育的研修方式基本上有五種,包括及教育委員會舉辦的培訓活動、本校內的研修、大學舉辦的研修活動、研究團體舉辦的研修活動、企業(yè)舉辦的研修活動等。各類學校的培訓都是以校內的研修為主,以點帶面的研修是基本方式,即少數教師參加、教育委員會等舉辦的研修,再由這些教師來培訓更多的教師。目前在、都道府縣、學校三個層次上,在職教師的培訓已經體現出體系化的特點。
印度的教師培訓分為職前教師教育與在職教師教育。印度教師的職前培訓的目標為,盡可能使用ici教授任教學科,達到明顯的整合程度;教授ict理論和實踐;將使用和促進網絡為本的教育作為一種策略;激勵自己的學生在其未來更高級的學習中對ict有所追求,并能將使用ict作為一種職業(yè)選擇。在職教師培訓要求教師每學期上崗之前都要參加培訓,通過之后才能上崗。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ztsjzjwh.com)整理發(fā)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yè)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