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能力強弱主要來自于聽覺、視覺。而音樂是唱、聽的藝術。通過音調、音色、力度、時值等讓學生去感知和認識聲音,進而聽旋律、聽和聲、聽辨各種人聲和各種樂器的聲音,提高學生聽覺的選擇性和敏感性。懂得音樂的人常常把音樂作品的節奏比作是音樂的脈搏,換句話說也就是節奏是音樂的生命。由此可見,節奏在音樂中是多么的重要。節奏在生活中無處不在的,走路時有節奏、理發時有節奏,而老師就是要捕捉這些節奏,讓孩子們去感知。通過語言來感知音樂,可以通過說唱或者有節奏的朗讀歌詞來啟發學生的感知。體驗、感受穩定的節拍律動是培養兒童節奏感的重要準備和基礎。教師可以和孩子一起拍拍手,或抱著孩子搖一搖,在拍手或身體搖動的節律中,念兒歌。通過手或身體的節律來感受固定的節拍。在穩定了節拍后,就要讓孩子感受不同的節奏。引導孩子發現和感覺,有的一拍中有一個聲音,有的一拍中有兩個或更多的聲音。從而感知節拍與節奏的不同;選擇不同的兒歌,讓學生感受不同的節拍。老師通過用不同的方法來朗誦兒歌,讓學生感受2拍和3拍的不同以及節拍中重音的區別。通暢可以結合歌曲,進行感知能力的培養。平時的集體教育活動中,可以先根據學唱的歌曲來說節奏,這樣就可以把教師的說節奏變成了學生的一種實踐,并且在這個實踐的過程中,學生會對每個不同的節奏以及節奏方面不同的形式以及節奏的中音等等產生了更為貼切的感受。兒童的天性是活潑好動的,教師可以適當的加入一些簡單的舞蹈動作,以舞蹈的肢體來進行音樂課的教學。而舞蹈離不開音樂,因為舞蹈中也有許多的節奏,這些節奏是由學生的肢體動作來表達。無疑這在兒童的感知能力上是有絕對大的影響的。而在所有的練習中都不能缺少視覺,沒有視覺無法感知樂譜,無法感知教師的示范。所以教師應在教學中特別注重講練結合、學用一致,以提高學生的感知的敏感度,從而增強感知事物的能力。
音樂是一種情感藝術,音樂的魅力在于能給人們一個馳騁想象的空間,沒有想象的人生是蒼白的人生,沒有想象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民族。黑格爾曾經說過:“最杰出的藝術本領是想象。“而想象力是人的餓智力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說觀察力是知識積累的前提,記憶力是保持鞏固知識的基礎,思維力是獲得新知識的途徑,那么想象力則是人們進一步掌握知識、運用知識、發展知識的重要手段。對學生來說,具有豐富的想象力比具有一定的知識更重要。
音樂的想象力能使科學幻想插上翅膀,又使科學家的聰明才智得以發揮,把幻想變為現實。著名物理學家愛因斯坦精辟總結出:“我的科學成就很多是從音樂啟發而來的”、“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正是因為想象之神的召喚,才有愛因斯坦著名的相對論,才讓無數科學家不拘一格,大膽思索,綻放出千萬朵瑰麗的科學之花,結出千萬顆豐碩的智慧之果。因此音樂欣賞教學對學生想象力培養具有重要意義。
處于小學階段的兒童,接受語言能力差,感受音樂能力不強,這樣給欣賞教學帶來了一定的困難,我們必須在逐步擴大學生音樂視野的基礎上,精心組合欣賞內容,利用豐富變化的欣賞形式來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學生充分領會和感悟樂曲所描繪的情境后,引導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讓學生進行創編苗族舞蹈并隨音樂進行表演。使他們的想象力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
音樂的形式是音符是聲音,而音符卻不是一個可以用具體的語言來解釋的清楚的語匯,所以在對音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采用的一些聽、說、讀、唱的方法,使得學生能夠真切的感受到音樂的內容,那么這就是對音樂這個特殊的語匯理解。另外在音樂作平的教學中,往往會透露出一些有教育意義的故事或者寓言或者哲理,而這些故事、哲理、寓言本身是高于小學生的理解范疇的,但是教師可以在音樂的教學中以滲透的方式使得學生更為深刻的理解,從而懂得其中的道理。
音樂活動中幼兒的參與、探索、表演、動手實踐,使他們有機會獨創、試驗自己的藝術想像。學生哼唱或是拍擊出一個旋律或節奏的片斷,或者表演了什么動作,可能很幼稚,甚至不可能再重復,但這是可貴的創造性活動,是學生嘗試對已經感知了的東西進行變化與重新組合。這些創造性活動沒有對、錯之分,也不會給學生造成挫折感;這個嘗試的過程能夠使他們體驗到發現的樂趣與成功的喜悅,表達自己的獨創性與個性,豐富自身經驗,是教育中最有價值和意義的部分。音樂教育應該重視的是創造過程對幼兒的影響,以及審美經驗帶給幼兒的感受、體驗,而不應追求成品。強調個性和創造性潛能的開發,應該是藝術教育對人的發展最有價值的貢獻。如何把一首歌(曲)正確而完美地唱出來,需要積極培養學生歌唱的基本功。如正確的呼吸、準確的咬字吐字、準確的音高和節奏、恰到好處的力度、自然而美好的聲音、真切的感情等等,從而把歌(曲)所表達的形象充分地再現,這就是對音樂的表現能力。
“音樂審美能力是一種美的認識和發現的能力,它是感性與理性、認識與體驗、接受與創造、意識與無意識的綜合統一,是人類特有的一種能力。”音樂的審美能力不僅是對審美客體(音樂)的被動接受,反過來它對音樂的創作、表演、研究等主觀意象都將有著極大的影響。所以說音樂想象力又是人腦意識對音樂作出的畫面補充。黑格爾說過:“藝術家創作所依靠的是生活的富裕,而不是抽象的普泛觀念的富裕。”在藝術里不像在哲學里,創作的材料不是思想而是現實的外在形象。因此,音樂審美想象力的培養必須重視平時的生活體驗,并將這種體驗有機地融入音樂之中以形成豐富的音樂畫面感。想象力的體現是音樂審美的完形過程,想象力的培養更是進一步提升音樂審美意識的重要途徑。音樂審美理解力是人們在音樂感知、想象的基礎上運用理性思維對作品進行審美認識和評價的能力,這種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它是有意識的音樂教育和無意識的文化熏陶的結果。
從音樂的具體形態(作品)來看,任何一首音樂作品的本身內涵都具有不確定性,它的意義實現要靠審美客體(欣賞者)使之具體化。也就是說對于同一首作品的理解每個人都可以為其作出不同的定義。但是有一點必須明確的是量的積累才能達到質的轉變,音樂形式多樣、風格迥異,因此接觸的作品越多其理解能力肯定也會隨之增長。但是這種自我審美標準必須是建立在一定的理論基礎之上的,并且對作品的情感內涵、時代背景、創作意圖等內在和邊緣因素也該有所了解。音樂審美能力的培養是欣賞多元化流行音樂的前提,在感知與想象的基礎上積極地參與各種音樂活動(如演唱、創作等)提高全面的綜合素質,使音樂審美達到一種更深更高的境界,從而充分挖掘出音樂內在的真正的美的價值。從而理解感受音樂更深層的社會價值,提高審美情趣!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ztsjzjwh.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