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教育是代寫論文有機的整體,是個動態系統。這符合生態學的思維方式,也就是說基礎教育 是一個生態系統。生態學是研究生命系統和環境系統之間相互關系的科學。隨著自 然、社會和教育生態危機的凸顯,生態學的地位與作用也日漸增強。可以說,當生 態學上升到人、自然和社會相互作用問題的研究層次時,就已經具有哲學的性質和資格,它 已經形成了人們認識世界的理論視野和思維方式,具有世界觀、道德觀和價值觀的性質 [1]。基礎教育的生態適切性反映在以下幾方面:
生態學打破了傳統二元論的思維模式,挑戰和突破了傳統思維所設立的人與自然、人與社會 、人與自我的二元對立。基礎教育不是一座孤島,它是整個教育結構乃至社會結構的一個節 點。從縱向結構看,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是一個系統,基礎教育改革需要研究高等教育的發 展 狀況。當高等教育在招生、就業、課程、教學和管理等方面都發生變革的時候,基礎教育應 該關注學生的可持續發展,使學生具有規劃人生的能力。當優質高等教育資源需求的納什均 衡形 成時,這種均衡將層層向下傳遞,最終形成人們對優質基礎教育資源追求的納什均衡[ 2]; 從橫向結構看,基礎教育與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教育結構和社會結 構相互聯系。我們開展素質教育,最終目標應該是讓學生的素質結構能夠跟社會結構合拍, 而不是脫節。
生態教育是一個不斷運動和生成的過程,不能把基礎教育均衡理解成一個靜止的文本。雷尼爾(robert reginer)批判了教育上的形而上學和缺少對整體相互聯系的重視,提出“神 圣循環的方法,它象征著和諧以及對生命形成于一系列的循環運動中的信念[3]。 在生態系 統里,所有的生態因子之間相互依賴,在連續的循環中交換物質流和能量流,這些生態的循 環猶如回饋的環線。基礎教育系統中,除了自然生態系統中的物質流和能量流之外,還包括 信息流和價值流,這些生態因子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交換和相互影響,保證能量的輸入和輸 出平衡。它是一個長期和動態的辯證的歷史發展過程,是一個由平衡到不平衡再到平 衡的一個不斷循環發展的動態過程。
基礎教育生態系統必須海納百川,要有包容的心態,跟系統外的環境保持密切的聯系,并借 助一些平臺,及時爭取有價值的信息和資源。同時,系統也應該敞開大門,讓社會能共享 優秀的教育資源和成果。就教育系統內部來說,物質資源、人力資源和信息資源不能固化在 一個部門,需要構筑一個能讓它們自由流動的渠道,這樣才能使它們的價值得到充分的發揮 。
自組織性就是指系統自發形成組織結構、自我發展和自我運動的過程。自然界中的組織 不應也不能通過中央管理得以維持,秩序只有通過自組織才能維持。影響基礎教育均衡發展 的因素有很多,包括政策、管理和社會等,但是當基礎教育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這些因 素作為外因所產生的影響效應會逐步遞減,漸漸讓位于系統內部的生態因子。這些內部的生 態因子整合在一起就是教育結構。因此,自組織性就是讓教育結構充分的優化,發揮系統的 自我調節能力,以期實現教育的優質均衡。
為了維系基礎教育系統的生存和發展,必須要有特定的、充足而持續的物質和能量的輸 入,也就是教育資源的輸入。它是基礎教育生態系統與社會生態系統進行物質、能量、信息 和價值 交換的基本內容。基礎教育生態系統在相對不變的“輸入—輸出”比的作用下才能建立“ 穩定態”[4]。當前,隨著社會的發展,基礎教育飛速擴張,廣大群眾對基礎教育 的需求無 論在數量上還是在質量上都較為強烈,但是對基礎教育的投入卻遠遠不能滿足這種需求 。 1997年至2002年,我國財政性教育經費占gdp的比例開始由2.5%增至3.41%,可是這仍沒 有實現《教育法》規定的至2000年末達到4%的目標。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我國三級 學校生均教育經費與人均gdp的比例為0.05、0.15、1.93,同其他相比,是所有 中相差最懸殊的[5]。教育質量是靠教育資源來保障的,而教育經費不足已經成為 加劇我國基礎教育規模與教育質量之間矛盾的最直接的因素之一。
現在,基礎教育生態系統面臨兩個突出問題,其一,教育投資總量不足;其二,投資結 構不合理。所謂結構是生態系統內部諸要素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的方式,合理的結構有利于 基礎教育系統功能的發揮。有限的教育資源怎樣在區域、城鄉、學校和群體之間進行配 置,成為了影響教育均衡的最主要的因素。這其中包括物質資源、人力資源和信息資源。 就教育經費而言,根據《2004年全國教育經費執行情況統計公告》,2004年全國普通小學 生人均預算內事業費支出為1129.11元,其中城鎮1244.00元,農村1013 .80元,農村比城鎮少 230.20元,是城鎮的81.49%;而東部小學生人均2262元,中部小學生人均104 9 元,西部小學生人均1142元,東部比中部和西部分別高出1213元和1120 元[6]。
生態理論認為,生態系統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生態因子的數量和質量是辯證統一的。 數量是質量的基礎,沒有一定的數量,質量無從談起;質量是關鍵,沒有質量,再多的數量 也沒有任何意義。我國的新課程改革已經實施了一段時間,基礎教育的發展也已經躍升到一 個新的層次,正逐步從外延式向內含式發展轉變。其具體表現,就是從追求教育機會和權 利的均 等到追求教育過程和教育結構均等的轉變,這是生態系統內部的質量均衡使然。可是從一線 教育 教學實踐來看,與實現這個要求還有很大的差距。就宏觀來講,由于政策和管理體制等方面 的原 因,優質教育資源已經被優勢群體和優勢學校所壟斷,和薄弱學校陷入了惡性循 環 發展的怪圈,更談不上創辦地區特色和學校特色了;就微觀來講,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學 生的 主體性不能得到充分發揮,個性被埋沒,變成一個個只會學習、不會思考、缺乏創新和實踐 能力的讀書機器,素質教育最終淪為讓應試教育大行其道的盾牌。這是基礎教育生態系統中 教育質量最深層次的失衡。
謝爾福德(she1ford)認為,一個生物能夠出現,并且能夠成功地生存下來,必然要依賴 各種復雜條件的全盤存在,達不到或超過“度,就會產生不利的或相反的影響[7] 。就 基礎教育的發展來說,也要符合耐度定律。當前,我國基礎教育在各個地區和各個學校之間 的發展明顯存在著失衡的現象。有的學校非常豪華,堪比貴族學校,而有的學校甚 至不具備基本的辦學條件。針對這種情況,應該承擔起主要責任,適當地調整 教 育資源配置,讓教育政策向薄弱學校傾斜,給予它們適度的補償,使它們的辦學條件能從“ 不及”向“適度”提升,獲得基本的生態承載力。當然,這種生態均衡并不是“削峰填谷” ,人為地遏制優勢學校的發展,而應是“造峰揚谷”式地發展,要千方百計把薄弱學校扶上 去。
所謂限制因子定律,又稱木桶理論,指限制因子決定著生物的存在和發展,即最短的 那塊木板決定木桶的容量[8]。這個定律經過拓展和完善應用到基礎教育領域,就 形成了教 育生態學中的限制因子定律。在教育的生態環境中,幾乎所有的生態因子都可能成為限制因 子,如經費、師資、教育結構和政策等。當前,對基礎教育研究來說,最主要的任務就是要 找 到影響本地區學校發展的限制因子,對癥下藥,盡量消除它們的限制作用和影響,變限制因 子為非限制因子。
基礎教育生態系統的均衡發展并不僅僅是低層次的數量和種類的均衡,而是更高層次的 優質均衡,就是要實現內含發展,這是教育均衡發展的新趨向。內含發展在本質上是一種自 組織的過程。自組織原理強調的不是依靠外部力量,而是依靠自身的力 量達 到某種均衡狀態。其中,教育結構自身的優化調整是自組織的主要方式。一方面,調整教育 結構跟社會結構的關系,使基礎教育能反映社會、政治和經濟的要求,緊跟時代步伐,保證 系統內外信息暢通;另一方面,也是最主要的,就是要調整基礎教育生態系統內部各個層次 、各個類別學校的前后和上下的銜接,讓所有的生態因素都能發揮作用,形成整體的合力 。
教育系統是個開放的系統,它與系統外的生態環境需要不斷進行物質、能量和信息交換 ,也就是經過“輸入一輸出,才能達到相對穩定的均衡狀態。就基礎教育來講,我們覺得 可以從 人力資源(教師)和網絡資源入手去探究生態的輸入和輸出平衡。在目前情況下,要建立教 師 自由流動機制,使教師不再是“單位人,而是要成為“系統人和“部門人。從當前 我國 教師流動管理的現狀看,城鄉中小學教師流動可分為短期交流、柔性流動和剛性流動三 種模式[9]。通過制定相關的配套政策使優質的教師資源能在區域和城鄉之間自由 流動,這是 促進教育均衡發展的有效措施。同時,加大教育網絡資源建設,充分整合優秀的師資 資源,使優秀教師能在網絡上成為一個地區所有學生的教師,實現優質資源的共享。這是實 現教育均衡發展的一條捷徑。
[4]何紹福.論生態學視角下我國高等教育系統的生態平衡[j].教育科學,2007(5 ).
[5]楊兆山.標準化學校:教育均衡視角下農村義務教育發展路徑[j].東北師范大學學 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1).
[6]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教育政策研究中心.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是實現教育公平的基石[j ].教育研究,2007(2).
[8]段仁霞.生態學限制因子定律在高等教育中的應用研究[j].安徽農學通報,2007, (20).
[9]樓世洲.構建城鄉中小學教師定期流動機制的政策研究[j].教育發展研究,2007( 10).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ztsjzjwh.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