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德育實效代寫論文性比較差,嚴重偏離現代德育的宗旨——“根本上是要使學生形成主體 意 識和自覺主動的精神”[1],不能不說與德育方法不當有很大關系。當前的德育方 法存在 明顯的缺陷。可以說,傳統的德育方法 已嚴重不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現實強烈呼喚德育方法體系的新構建。構建新的德育方法體 系,必須了解德育方法的特征。下面就德育方法的基本特征作些探討。
德育方法的整體性問題是指為了充分發揮德育方法的綜合、整體效果,而應科學、合理地 處理好德育系統各要素之間的關系(德育方法外部關系)及各德育方法之間的關系(德育方法 內部關系)。
德育方法與其他德育要素的整體性問題,主要涉及德育方法外部關系,即德育方法分系 統要與德育要素系統所包括的其他五個分系統——德育目標、德育內容、德育途徑、德育管 理 和德育評價橫向貫通,互相聯系,互相依存,構成整體。德育方法不應游離于德育整體系統 之外,而是發揮它在整體中、系統中的應有作用。例如,從德育方法與德育途徑 的關系看,二者“既有密切的聯系又有根本的區別,是兩個不同的范疇。途徑和方法是互相 影響、相互制約、互相促進的。途徑決定方法,德育方法的選擇依賴于德育途徑。如課堂教 學這條途徑,決定了講授法和說明法是基本方法;而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實踐鍛煉法、考察 參觀法則是基本方法。另一方面,方法的改進也會影響途徑的發展。例如,多媒體信息技術 , 開辟了網絡德育途徑”[2]。同樣,德育方法與其他分系統的關系也是既有聯系, 又有區別 ,在整個德育系統中發揮著各自的獨特作用,而獨特作用的發揮又與它們之間的聯系密不可 分。
德育方法體系的整體性問題,主要涉及德育方法本身系統內部的關系,即各種方法的關 系問題。國內有學者指出:“德育過程的復雜性和德育對象的多樣性與變動性,以及制約德 育方法的諸多因素,決定了德育方法既是多種多樣又是緊密相連的。不同的方法各有側重, 要各種方法巧妙的變換和組合是一種高超的教育藝術,它將使德育方法的整體效用得到充分 發揮,從而出色地完成德育任務。”[3]因此,方法的整體性問題必須引起重視。 眾所周知, 每種方法都有一定的適用范圍,沒有一種方法是萬能的,是可以適用于每個人及各種情形的 。一種方 法,可能完成多種任務,實現多個目標,適合多類內容。同樣,多種方法可能完成同 樣的任務,實現同樣的目標,適合同樣的內容;而且,多種方法優選組合可能更好地作 用于目標、任務及內容。因此,要根據不同主體、不同時空、不同情形,合理選擇最合適的 一種方法或多種方法,進而充分發揮各種方法的協同、整體作用,以便到達良好的德育效果 。
在教育實踐中,德育方法一般可以概括為4類18法:以語言說理形式為主的方法,主要包括 談話法、講授法、討論法 、辯論法、演講法等;以形象感染形式為主的方法,如典型示范法、情感陶冶法、影視音像 法,小品表演法等;以實際訓練形式為主的方法,如社會實踐法、調查訪問法、參觀考察法 、常規訓練法、大型活動法等;以品德評價形式為主的方法,如獎懲激勵法、表揚鼓勵法、 評比選優法、操行評定法等[2]。除此之外,還有以自我教育為主的自我修養法等 。需要指出的是,多樣化的德育方法在新時期的發展有所側重。
方法的根本問題也是選擇問題。要想取得德育的良好效果,必須學會在豐富多樣的方法體系 中選擇最合適的方法。因此,科學而藝術地選擇德育方法必然引起每一位教育者的重視,也 是作為一位合格教育工作者的必備素質。方法的選擇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則,要依據工作的出 發點及不同情況和需要,靈活選擇。具體到某種原則,人們可以從多個角度列舉出 許許多多,比如,目的性原則、層次性原則、時代性、開放性、實效性等等,這些原則都有 其 合理性,對實際工作也有一定的啟發價值。但由于上述原則提出及排列的依據不是很清楚或 一致,致使人們可以列舉無數有關原則,從而使原則的指導價值打了折扣。鑒于此,我們試 著遵循一定的邏輯規則,演繹出如下德育方法選擇的原則,使德育原則既有限,又有效,解 決了前述問題。
筆者認為,原則的提出和排列要明確幾個前提條件, 第一,為誰的問題。方法不是目的,它要服務于目的,因此合目的性是 根本。第二,如何為的問題。要想實現德育目的,必須按照事物發展的軌跡或者規律運 作。第三,何時的問題。而規律的 作用是在實際情形下發生的,這又離不開社會發展歷史狀況及時代特色的制約。第四,誰用 的問題。方法畢竟是通過教 師的選擇才發揮作用的,因此,教師的自身特點往往影響方法的選擇,即教師應該選擇適合 自身特點的方法。我們可以把上述層次的原則視為一級原則,它還可以分別 劃分出二級、三級原則等。根據這種分析,我們認為德育方法的選擇原則(一級原則)問題可 以表述為以人為本(促進入的發展)的原則、合乎品德發展規律的原則、歷史性原則(時代性 原則)和教師主導性原則。這些原則都可以具體到某一級教育,比如,對于當代初中學段的 學 生而言,則可具體為充分促進初中生品德提升的原則和遵循初中生品德發展規律的原則、緊 密結合時代要求的原則和適切教師風格特點的原則等。
傳統的德育方法,往往陷入機械的、脫離社會實踐、脫離生活實際與脫離時代發展的 窠臼之中。因此,學生也無法有自己的真實的體驗和感受,缺乏情感性。基于此,筆者認為 ,德育方法必須強調實踐性,即重視德育與實踐的結合,使德育回歸學生真實生活及引 導學生為未來生活做準備,并在實踐和生活中,強調學生的情感和體驗,從而收到良好的德 育實效。
“道德根本上是實踐的”[4],這已是古今中外人們的共識。據此, 我們也可以認為德育根本 上也是實踐的。因此,德育工作的全過程應凸顯實踐性,應與勞動和社會實踐緊密結合 。德育的起點,是與學生的已有體會和經驗密不可分的;德育的實效,是通過實踐來加以提 升、檢驗和展現的。德育就是要引導學生將所學的知識、道理與已有經驗相結合,然后內化 為自覺的要求,隨之產生高尚的情感,并在實踐中外顯為良好的精神面貌、優秀的意志品質 和正確的行為習慣。具體而言,學校除了強調德育與已有感受和體會相結合外,還應 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比如,結合學生的思想實際,開展諸如社會調查、社會 服 務、勞動、科學考察、遠足等各項社會實踐活動。通過策劃、組織形式多樣的活動,吸 納學生積極參與整個活動過程,并充分發揮他們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大力發展他們的主體性 ,從而促進學生思想在豐富而有意義的活動中不斷提高。同時,通過活動的組織,學生的責 任心、組織能力等等也會得到較好的培養。
長期以來,我們的德育方法已成基本定式,模式為“約束—壓服—控制”,容易導致學 生 產生病態的壓抑心理和專橫型的品質,給師生制造心靈上的隔閡,甚至情緒上的對立,以至 于壓抑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削弱了學生的主體意識和作用。因此,傳統的“管、卡、壓”等 措施不 能做到發揮學生主體以及尊重學生的自主道德選擇。所以,必須將生硬的道德灌輸教育還 原成學生生活和成長的過程,進行生活德育。
在生活德育中,德育首先要源于生活,即一定要尋求學生的最普遍的生活,要善于在普 遍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充分挖掘教育價值,從而使德育工作可親、可近、可信,增強德育工 作的實效性。同時,德育還應高于生活,要考慮到生活的未來性和發展性,積極引導學生為 未來的生活做準備,比如,通過引導學生觀察他人及成人的生活,再從這種感性發展到 理性, 形成道德的知、情、意,以便為未來生活中的角色及承擔的任務和應具有的品性做儲備。
德育的本質在于育德,要培養人的高尚品格,而高尚品格與人對道德的體認及感悟須臾不能 分離。因此,要在實踐過程中和現實生活中,不斷加強體驗性教育,調動學生的同情心、責 任心及良心,充分發揮情感的作用,使之在學生內心中留下美好、幸福的情感烙印,從而達 到以情認知、以情促意、以情帶行的境界。情感的積極介入,就可以改變過去空洞枯燥的說 教,變“刻意”教育為“無為”教育,發揮“陶冶”、“暗示”、“體驗”等方法的作用, 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重視學生的自我思考、自我判斷和自我體驗。進一步講 ,“德育對象的情感對其德育接受意愿、接受程度都會產生直接影 響,從而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德育實效”[5]。
[1] 孫少平.改革開放時期中小學德育的發展與問題探討[j]教育發展研究,19 99(12).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ztsjzjwh.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期刊論文網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