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傳播知識的重要渠道。通過教育投資,受教育者能夠獲得適應社會經濟發展所必需的知識技能及其相關方面的能力。美國學者馬克盧普認為,科學的知識是提高未來率的一種投資。同時,科學知識作為社會生活的消費品之一,人們對它進行投資是為了獲取知識為己所消費,知識仍然是一項投資,它是作為社會中間產品而為人們所使用。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的環境條件與該國的教育制度有著密切聯系,高質量的教育水平與完整合理的教育制度是高水平的研究與發明創造的必備條件。美國經濟學家舒爾茨認為,教育主要是一項投資活動,其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獲得知識、技能及其表現出來的能力,教育投資是人力資本投資的主要部分。日本經濟學家正村公宏認為,知識能動員極大的能量,有力量推動極其大量的物質,盡管傳送和吸收知識本身,只需要少數的能量。知識本身也需要對已有知識的獲取,簡言之,知識需要知識。人們一旦從知識這個媒介把知識的內容吸收到自己的腦中,經過合成、分解和釀造的過程,就會得到作為新產品的知識.
總之,要突破認為教育只具有文化價值的傳統觀點,要承認并充分認識教育的經濟價值.人力資本實質就是知識資本,人力資本投資實際就是從物質資本密集轉向知識密集,教育事業是知識社會的基礎產業。
經濟學家丹尼森估算,1929-1957年間,教育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超過了物質資本的貢獻。美國經濟學教授貝克爾認為,發達的資本75%以上不再是實物資本,而是人力資本。教育是人力資本的重要內容。舒爾茨的研究表明:不同文化程度的人在智力勞動方面的能力是不同的,大學、中學、小學之比為25:7:1。這說明勞動者科學文化素質越高,勞動能力就越大。教育的發展直接決定一個的勞動力的知識存量。
教育產業是具有全局性、先導性的基礎產業。將教育作為先導產業,一方面是由于教育在培養人才上所需的長周期和因而必然帶有的超前性;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未來知識經濟條件下教育不僅要傳授知識,還要知識。教育不但要培養出高智力水平的人才,而且還要對知識進行物化,搞產品開發。能否知識、物化知識是現代教育區別于傳統教育的標志,也是教育觀念轉變的重要內容。
新的教育觀念既要把教育作為培養人才的事業,又要將教育作為知識、物化知識的特殊產業部門。教育作為產業是因為教育符合目前國際流行的產業概念,即能在國民總值形成過程中提供凈收入的行業標準,因此教育也應該作為產業,它也需要占用一定的社會必要勞動,同時能夠創造新的價值,對經濟增長有重大貢獻,其運行也是一個投入產出的過程。從這個意義上說,目前我國由于教育經費不足造成的困難,正是由于傳統的教育觀念,即不承認教育是產業,由此而導致認為教育投資是非性投資而不予重視的結果。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社會的進步,知識在要素系統中的重要性有所提高,獨立性有所增強,知識的所有者屬性正在逐步強化,知識正逐步成為資產。當法人或自然人擁有的知識資產已經成為他們所擁有的社會資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時,通過知識資產與一般社會資產的等價交換,所有者當然可以并且應該獲得收益。在這種情況下,獲取知識所必須的投入就應該部分或大部分由私人負擔,而不是大部分甚至全部由社會負擔。
高等教育在任何都不是義務教育,它的經費是由社會各方承擔的。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除了投資外,還需地方、社會團體、企業以及私人的支持。國際上不少發達都十分重視社會辦教育的效益。在et本,中央和地方辦的大學只占15.6%,私立大學達84.4%;美國的4000所大學中,有2000所左右是私立的。
目前我國企業界已存在大批非國有企業,但教育領域仍然是一個封閉的世界。改革開放使中國人逐漸地富起來,人們對教育的需求也越來越強烈。許多家庭不惜重金對子女進行各種層次的教育。世界上的一些也開始把眼光投向中國的教育消費市場,美國、加拿大、德國、法國、澳大利亞、馬來西亞、新西蘭、新加坡、英國、愛爾蘭等都主動來中國舉辦多種類型的教育展示會,其目的就是招收中國學生。這些的學校大都從大學預科到碩士、博士學歷教育,從職業技能教育到課程教育,一應俱全。一個高中學生出洋留學需要龐大的開支。以去英國學習為例,從大學預科到本科,再到碩士研究生,年均費用10--15萬元人民幣,6—7年需要70萬元。這對大多數中國人來說,無疑是一個天文數字。但為什么會吸引眾多的學生和家長呢?除“洋學歷”的誘惑外,國內學習機會少、升學困難、考研較難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發展教育產業是我國教育事業大發展的必由之路。非義務教育按照產業化的方式發展能夠充分發揮學校自身的主觀能動性,能夠刺激和引導居民消費,拉動國民經濟增長,增加財力對義務教育的投入,從而解決教育供給不足問題。我們應當認識到教育尤其高等教育是個產業。在國民經濟的所有產業部中,教育是投入產出之比很高的產業,但又是一個資周期最長的產業。
當然,在我們把教育作為未來新的經濟增長點,視為培養人才的產業的同時,不能走向另一個極端,把學校等同于企業,把教育僅僅視為產業。教育將成為產業,但它的基本屬性仍然是事業。從宏觀上,必須加強對教育的調控、引導和投資。
教育總的指導思想、教育方針、教育目的、大部分教育內容等,必須有的直接干預,同時又必須保證教育經費的投入。從微觀上,學校不是企業,不能把追求利潤最大化作為目標,不能籠統地提“教育要商品化”、“把學校推向市場”。教育的特殊產業地位和教育屬性,決定了它只能部分地進入市場。
不同的教育層次、類型與經濟發展的關系不同,與市場的聯系程度也各不相同。基礎教育——九年義務教育,不直接培養專業勞動力,不能進入市場;高中教育屬于非義務教育,可以部分進入市場,根據現有條件適當增加個人費用:青少年技能培訓,如美術、音樂等特殊訓練,應全部進入市場;高等教育中的工、農、經濟、管理等專業直接為各產業培養人才并與市場聯系緊密,是可以部分或全部地進入市場的。高等教育中為基礎理論研究而設置的專業,如多數理科和人文學科,還應由財政負擔,避免出現基礎研究人才斷層,不利于社會發展的情況發生。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直接培養從業和專業勞動者,提高在職人員勞動技能,是教育體系中與市場聯系最為緊密的部分,它應面向社會、進入市場。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ztsjzjwh.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