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影院免费_免费一级欧美大片app_色屁屁www影院免费观看视频_久久久91精品国产一区二区

職稱論文咨詢網,專業提供留學生論文、職稱發表論文等各類論文學術咨詢服務的論文網站。

當前位置:首頁 > 論文百科

『教育理論』提問式教學管窺

來源:職稱論文咨詢網發布時間:2022-07-10 03:19:19

  愛因斯坦指出:“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重要。因為解決一個問題也許僅僅是一個數學或實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卻需要創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標志著科學的真正進步。”科學探究既是學生的學習目標,又是重要的教學方法之一。科學探究指的是不將現成的結論告訴學生,而是讓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自主發現問題,探究問題,并獲得結論的過程。如果沒有發現問題,就不能提出問題,科學探究便無從談起,因此發現和提出問題是進行科學探究的前提。發現和提出問題的能力是創造的源泉,是人類素質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社會發展的動力之一。

  “問題”是指人們在日常生活和社會實踐中碰到了新情境、新課題,而自己卻沒有現成的對策,這就構成了問題。“提出問題”能夠激起學生的探究欲望,并能夠使學生主動地建構新知識,運用已有的知識,通過邏輯思維、形象思維、靈感思維等或通過設計實踐活動探索完成的任務,才是問題。只有這樣的問題才能激發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嘗到探究的成果。因此,好“問題”往往具有以下特征:與學生已有的知識能力發生沖突,之后有多種解決途徑;學生能夠根據某一現象或原理推導出一系列新的沖突;能引起學生共鳴,值得討論;經過學生的整合、歸類能被學生用科學的知識所驗證。

  好奇性和求知欲正是學生提問的原動力。許多心理學家認為增強個體與單調環境的接觸,個體就會產生強烈的好奇性,能動地探索環境,搜集信息,并試圖將信息納入自己的認知結構中;并且,個體從千變萬化的環境中得到的信息與自己已經形成的認知結構不一致時,就會意識到差異和矛盾,形成好奇性,并改正不和諧的活動。

  而我們在學生還是孩子時就沒能好好地重視這點。當他們在問這是什么時,我們的教育卻對孩子的這種問題意識并不關心:“你長大就知道了”。當兒童接連追問“為什么”而大人又回答不了的時候,大人往往回敬一句“小孩子哪來那么多的為什么?!”孩子的好奇心開始受到打擊、扼殺。

  傳統教學是以教定學,讓學生配合教師的教,教師是課堂的主宰,教學關系是我講你聽,我問你答,我寫你抄,教師往往注重結果,重視結論,忽視學生經歷。在教學中,習慣自己的“一言堂”,不允許學生對自己的教學提出異議,或擔心學生的提問自己答不出來,而使自己的尊嚴受損,因此,不支持學生提問、或對學生的提問不予理睬。還有平時對課堂紀律控制很嚴,要求學生不能自由發言,上課時間緊湊,舍不得讓學生提問等等,久而久之,使學生的提問積極性受挫、甚至不敢提問。同時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的自尊心加強,害怕自己提出的問題檔次不高、遭別人笑話。慢慢地也就習慣于被動地學習。而事實上要使個人的創造力得到充分的發揮和發展,首先必須使他達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

  很難想象一個對自己的思考、行為決策都缺乏自由和寬容條件的人能獲得創造性的思想和創新的行為策略。

  我們在教學中,要善于具體指導學生提出問題的方法,尤其是要使學生明白怎樣問?問什么?這好像給學生提問搭建了一副“腳手架”。例如在上課文閱讀時,通常只是老師通過多鐘形式提問學生幫助學生理解文章,但如果改變形式,老師先作榜樣帶學生理解第一部分,然后讓學生分組合作模仿著對第二部分內容進行提問,再邀請別組的學生回答,這樣不但調節課堂氣氛,而且幫助學生學會如何提問,激發學生提問的熱情。

  教師設置的問題情景要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知識基礎,在他們心理上造成懸念,從而使他們的智力活動達到最佳狀態。研究表明,以下幾種方式是有效的:①利用圖片、短片等多媒體創設問題情景。利用圖片、短片內容設置問題,引導學生通過對圖片、短片的觀察獲得的信息去思考問題、探索問題。②通過新舊知識的聯系,創設問題情景。任何一個新知識均可以與舊知識建立聯系,促進新知識的學習。可見在教學中,利用學生原有知識來創設情景,有助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促進思維的敏捷性和創造性。③通過與學生的自然交流創設問題情景,這樣更容易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興趣,更能激發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④利用分組討論,集體辯論等方式引起學生爭論,設置問題情景。

  陶行知先生曾告誡我們:“在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所以教師要營造平等、民主、和諧的教育氛圍,讓每一個學生意識到自己有發現、提出問題的權利。對學生提出的問題,不管是否有價值、有創意、教師首先要給予合理的肯定和尊重,再視其問題給予表揚和鼓勵。要讓主動提問的學生有“安全感和成就感”,從而激發學生提出問題的動機,讓學生互相引發思考,發現問題和提出有價值的問題,使學生由“不敢問”到“樂問”。要使學生在一個“無拘無束”的氛圍中“自由地呼吸”,使他們的提問得以沒有障礙地進行,創造的潛能才得以充分釋放。魏書生說:“民主像一座搭在師生之間的橋。民主的程度越高,這座連通心靈的橋就越堅固,越寬闊。”

  教師在教學中,必須重視學生觀察能力和推理能力的培養,重視基礎知識獲取過程的教學,要使學生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幫助學生構建有層次的、系統的知識網絡,逐步形成比較、分類、判斷、分析和綜合、歸納、演繹、推理等思維能力,以此來發展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最終達到“善問”。

  教給學生發現問題的方法,讓學生有“問題”可問。教師應啟發學生可通過以下途徑去發現問題:(1)在預習中發現問題。(2)可對聽課中不懂的地方、作業中不會做的習題、實踐中碰到的問題提出來,分析這些問題產生的真正原因,作為發現問題的方法。(3)在理論與實踐的比較中、在新舊知識的比較中、在課本與課外資料的比較中發現問題。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ztsjzjwh.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

相關閱讀
學術咨詢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