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影院免费_免费一级欧美大片app_色屁屁www影院免费观看视频_久久久91精品国产一区二区

職稱論文咨詢網,專業提供留學生論文、職稱發表論文等各類論文學術咨詢服務的論文網站。

當前位置:首頁 > 論文百科

『教育理論』德育教育的核心:學會做人

來源:職稱論文咨詢網發布時間:2022-07-10 03:20:51

  在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的《關于適應新形勢進一步加強和改進中小學德育工作的意見》中指出“中學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務是把學生培養成為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的具有社會公德、法制意識、文明行為習慣的遵紀守法的公民,引導他們逐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不斷提高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覺悟,為他們中的優秀分子將來能夠成長為者奠定基礎。”因此,“學會做人”教育應該成為德育工作的首要目標。

  對德育和德育管理存在一種厭煩情緒。相當多的學生不喜歡上政治課;不愿意參加政治活動;在老師進行思想教育時,表現得煩躁、敷衍、漫不經心,甚至和老師頂撞、爭吵。在一些班級里,受到老師表揚的學生被孤立,受到老師批評的學生卻能得到同學的支持,班級里缺乏正確的輿論,班風不正。

  一些學生學會了夸夸其談,在作文中,在班會上,在外人來校采訪,開座談會時,他們會說上一氣言不由衷的大話、套線常還給人這樣一種印象:仿佛一些學生不會用自己的頭腦思考,不會用自己的嘴說話,千人一面,百人一腔。教師怎樣說,學生就怎樣說;校長怎樣講,學生就怎樣講。德育教育留下的是生吞活剝的窘態。

  一些學生在學校里或老師面前,表現良好,學習認真,勞動積極,是非分明;但回到家里,或是老師不在時,卻呈現出另一副模樣:懶惰、消極、自私、追求高消費、貪圖安逸、害怕困難、不肯吃苦、任性,甚至不可理喻。

  言行不一是更為普通的一種現象。一些學生嘴里說得頭頭是道,實際表現一塌糊涂。表決心、寫作文堂而皇之,實際行動卻差之千里。批評別人,振振有辭;輪到自己全是歪理。這些學生認為,那些好聽的話,就是用來說給別人聽的,根本沒人能做到。

  究其原因,筆者認為:道德教育長期在應試教育這根指揮棒的指導下走入了誤區,不少“恨鐵不成鋼”的教師和“望子成龍”的父母心目中“好學生”、“好孩子”的衡量標準就是學習成績,只注重了智育,而忽視了思想品德、道德素質的教育。或者,只注重了某些較高精神境界的教育,卻忽視了做人基本素質的教育。在教育過程中,只注重了道德知識的灌輸,忽視了對學生情感、意志、行為的培養,忽視了對學生內心世界的塑造和自我教育,自我約束能力的培養,再加上社會上一些不良風氣對學生的影響。

  總之,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除了我們的學校教育沒有解決好德育和智育的關系外,德育教育自身也存在;一是德育的要求過高。教育講循序漸進,因材施教,但在德育教育上就不夠。德育要求起點高,講全面。如對小學生一年級的學生大講特講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的道理,他們能搞清楚嗎?二是德育內容在系統上安排上的缺乏。德育教育現在非常缺乏心理健康方面的內容,雖然都安排了,也有人上課,但是只停留在課堂上,停留在表面上,根本就沒有真正進行心理輔導;三是德育教育在工作組織和時間上缺乏保證。現在在大力開展課程改革,有些地方都忙于課程改革的“改”,而忘了德育教育始終是課程改革所隱含的一條主線,應該是課程改革越深入,德育教育就會越成功,應該是課程改革與德育教育是并駕齊驅的。

  綜上所述,現代教育形勢的發展以及現在德育教育所處的現狀,我們必須在趁“課改”的同時,加強對德育教育的改革,而我認為德育教育的改革的核心應當強化做人教育。強化做人教育,很重要的是教育的內容要貼近學生生活。德育教育的內容要多以活動的形式,不要多教條,要結合“課改”中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的開展,以培養學生的基本道德素質。

  教育家陶行知指出:“先生不應該專教書,他的責任是教人做人。學生不應當專讀書,他的責任是學習人生之道”教師的職務是“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學生的職務是“千學萬學,學做真人”。

  責任感是影響做人最基本的問題,是學會做人的基點,增強學生的責任感先要培養起他們對自己的責任感,關心自己的前途、人品、學業和健康,自愛、自尊、自立、自強,在這些基礎上培養他們對家庭、他人、集體、和社會的責任感。一個人有責任感,才會自覺,才會不斷進取,才會振奮。中小學生的責任感可以通過讓他參與班級管理工作,做好校園衛生,開展集體活動等來培養,讓他們在各種勞動和活動中承擔責任,克服他們的惰性,并適當的予以表揚、激發他們的積極性和責任感。

  曾發現不少學生在填學籍卡時對著父母的出生年月一欄發呆,對某些明星的生日卻了解得一清二楚,念念不忘。也發現某些學生因父母沒有知識或沒有金錢無法滿足他們或沒有權勢地位而看不起他們的父母。這些,都可以看出學生親情觀念的淡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句名言告訴我們:只有尊敬、孝敬自己的父母,才能去尊敬別的老人。有位名人說過:缺乏家庭親情者難有社會責任感。如果連養育自己的父母都不愛,怎能奢望他去愛同學、愛人民、愛祖國呢?因而,可以在教育活動中開展如以“爸爸,我為您過生日”,“媽媽,您辛苦了”等為主題的活動,讓學生去注意,去觀察父母,了解父母的艱辛和對他們的愛,以培養學生對父母和家庭的熱愛之情。

  “自古英雄多磨難,從來紈绔少偉男”和孟子的“天將降大任于其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的說法,都表明有成就的多是由經歷磨難而成的。而現在的中小學生,過的是衣食無憂,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少了磨難,多了脆弱,任性,嬌氣,驕傲。一遇上什么困難、挫折,要么喪氣失望,要么打退堂鼓,不敢面對困難和挫折。更有甚者,索性輕生,以求解脫。因此,挫折教育成為必需。在學校,多開展一些如軍訓、社會實踐、生活磨練、體能訓練等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受到鍛煉,培養起克服困難的頑強意志,以微笑和勇氣面對挫折。

  不滿足于現狀是建立一個新世紀的必要條件,幻想是創造的開始。在教育工作中要鼓勵學生積極思維,不滿足于現有和現成的知識,要善于提出問題,敢于擺脫舊觀念的束縛和守舊勢力的阻撓,對事物抱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要想別人之不敢想。對學生某些“異想天平”的想法要先予以肯定和鼓勵,后共同探討。只有這樣,新的知識,新的事物才能出現,社會才會發展,學生的個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尊重和發揮。

  現在,一再強調對學生進行競爭教育。無疑建立競爭意識,增強自身能力,是個人、家庭、團體乃至和時代進步的動力。沒有競爭,社會就難以發展。但一味對孩子強調競爭,而忽視協作教育,必然會造成學生心胸狹窄,性格孤僻,產生猜疑、妒忌和仇視他人的心理,養成極端個人主義,勢必阻礙中小學生的健康成長。因此,要引導學生處理好競爭與協作的關系,通過設置情境、觀看電影、資料等方法讓學生明白:個人乃至少數人的奮斗、突破不了巨大的系統工作。九八年的拱洪的攜手協作和共同參與,因此,既要敢于競爭,又要善于協作。

  拿破侖說過:“我們唯一能控制的便是我們的頭腦,如果我們不控制它的話,別的力量就會來左右它了……”可見,自制是孩子們將來獨立于世的一種基本能力。在社會中,只有適者才能生存;沒有自制力的人習慣于我行我素,必將形成任性、自私、貪圖安逸、追求物質享受的不良性格。而有較強自制能力,就能自我要求,見別人取得成績,不自卑、不嫉妒、不吹捧,而是平等相待、平常相待……

  人,只是簡單的一撇一捺,但是要讓這個“人”站得頂天立地,很難。做人難,育人更難。讓學生“學會做人”這是德育工作者們為之奮斗最終的目標,是德育教育的核心。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ztsjzjwh.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

相關閱讀
學術咨詢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