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好一堂課,課前備課尤為重要。目前,多數教師的備課呈現往往還停留在教案階段。其實“教案”無論從字面或者內容、形式已經框定了以教師為中心,已經嚴重偏離了“生本教育”的航向。因此,既然課堂已經以學生為主人,已經以學習為重心,已經成為學生自主的課堂,教師的備課何不將“教案”變成“學案”,教學何不將“教堂”變成“學堂”?用以學生為主本的“學案”逐步替代傳統的以教師為本的“教案”,用備課內容的改革促進課堂改革,促進師生改革,促進教學方式與學習方式的改革。實現“學習式”課堂替代“教學式”課堂、“指導型”教師
替代“教授型”教師、“研究型”學生替代“跟從型”學生、“探索型”練習替代“水浸型”練習。“先學后教”、“以學定教”的教學理念逐漸成為主流,“授之以漁”、“教會學生學習”的教學意識將指導教學實踐。
不難發現,傳統的“教案”教學普遍存在教學的單向性,是一種嚴重缺失的單邊行動計劃書。因為這是以教師和課本為中心,教師更多地是考慮如何利用手中的權力把課本知識講得精彩完美,而忽視了學生的接受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這樣的課堂難以激起全體學生的想象或共鳴,課堂教學中也只是遵守事先制訂的時間安排、教學設計,按部就班的步步推進,很難實現“因材施教”“因生施教”“因教施教”,學生很難得到根本性的發展。為此,只有把傳統的“教案”改革為逐步指導學生自主學習的自助式“學案”,把教學過程由“灌”變為“導”,由“要我學”變為“我要學”,才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使學生用一種正確的學習態度,掌握一種有效的學習方式,實現不用外力推動而能夠按照一定的方法主動去獲取知識,事半而功倍,從而完美地體現“教是為了不教”。
實現從“教案”到“學案”的改革,最重要的是把教學重心由老師如何教轉移到如何讓學生學會、會學,如何在教育、教學中時時處處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為中心,如何利用具有公開性和透明度的“學案”來溝通師生之間的教學關系,增強教學的民主性和雙向交流性。這就要求通過充分調研,然后根據學生現有知識,自學能力水平,充分發揮教研組與備課組的作用,編制出指導學生每一課時的學習方案,稱之為“學案”。這里的“學案”中教師設計的是“學習提綱”而不是“教學提綱”,是完全以學生的學為中心,以“學生學什么,怎樣學,學到什么”為目的設計的指導方案。這樣的學案側重于點撥關鍵、啟發問題、激發興趣,目的是引導學生在學生的自我實踐和自我體現中學會學習和學會知識,而最主要的是自我能力和自我意識的提高和覺醒。
學案指導下的課堂,開門見山的讓學生根據學案上的“學法指導”自己讀書、思考,逐步完成學習目標中的要求。學生時而讀讀畫畫、時而凝神思考、時而搜查資料、時而寫寫記記;然后是小組交流、檢查、反饋、修正、提高,由于每一個學生有了自主扎實地學習,交流中胸有成竹,回答中談吐自如,辯論中有理有據,一次次掀起課堂學習的高潮。在這里,學生得到的不僅僅是知識和能力,還有人生的自信。“學案”中教師對學生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準備得越充分,上課就越從容,效果也就越好,也就越能得到解放,而學生也就越得到發展,教師的追求也就越得到實現。課堂上學生之間的暗中較量反過來又促進學生自學的積極性,形成良性循環。而且“學案”還鼓勵學生在自學中探索發現新的問題,提出新的思考,又會反過來促進老師的教學,這就是互動的、活潑的、充滿靈氣的生本課堂,從而真正體現和體會“教學相長”的樂趣。
以學案為指導的課堂上沒有嘩眾取寵的“活躍”場面,沒有執教教師的煽情鼓動,沒有師生之間的熱烈交流,取而代之的是學生靜靜的讀書、思考,心平氣和地商討、慷慨激昂的辯解,再經過教師的點撥和引導,最終的教學效果是“實實在在的實效”。從學生看,在學習態度、方式上改變了過去那種完全依賴和被動于教師的局面,同時也減輕了學生在學習上的心理壓力和負擔,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有效改變單一的接受性學習方式,研究性學習、設計
性學習、合作式學習等多樣化的學習方式逐步接納和實踐。從教師看,將功課做在課前,課上得解放,從課堂上的泛泛而教逐步實現到學生的孜孜以學,而形式必然促進內容和效果的轉變,從“師本”到“生本”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良好的實踐基地,真正實現“教學就是為了讓學生學會學習”。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ztsjzjwh.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