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標準》認為,義務教育地理課程的最終目的是為學生的發展奠定良好基礎,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地理,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地理。作為地理教師,不是授人以魚,而應是授人以漁,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閱讀課本、分析教材,并能運用地理原理解釋現實生活中的事例,從而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地理教學中,作為地理教師,我們應該充分認識到認知活動的主體是學生。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要想較好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就要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自學方法的指導和自學能力的培養,使學生通過學會知識達到會學知識。自學能力是一種比較綜合的獨立學習的能力,它是多方面能力的綜合。在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可簡單地分為兩個方面:一是重視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指導學生掌握科學的閱讀方法;二是著重對學生進行學習方法的訓練。
閱讀能力是自學能力的基礎,教學實踐證明,學生沒有閱讀能力,不能正確理解書中的字、詞、句的含義和地理概念,抓不住文章段落的中心思想,不會使用教科書,也缺乏閱讀教科書的興趣。這種學生,即使在課堂上聽懂了,但不能從閱讀教科書中去深入理解和鞏固,很快又會模糊和忘記。所以教師應有組織、有計劃、有目的地引導學生進行閱讀訓練,教材與課堂教學相配合,既起到課前預習的作用,又能使自學成果在課堂上及時得到鞏固,從而增強自學信心和激發自學的樂趣。
如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聯系和生活實際,總結得出城市化過程中問題的原因是:城市是人類對環境影響最深刻、最集中的區域,也是環境變化最大的地區。產業和人口大量集中于城市會導致城市迅速膨脹、城市環境污染、交通擁擠、住房緊張、就業困難、社會秩序混亂、水資源短缺、水質惡化等許多問題。
知識固然重要,但科學的學習方法往往比知識更重要,掌握了科學的方法無異于拿到了開啟知識的金鑰匙。因此,教學中不僅要指導學生自學,還須對學生進行學習方法的訓練。教師應指導閱讀教材,讓學生從教師的引導、啟迪中悟出道理,揭示其內在實質。如設置懸念、反復比較,養成在閱讀中思考的學習習慣。教師要給學生擬定閱讀提綱,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教材。閱讀過程要求學生勾畫重點、難點,歸納整理,比較分析,抓住概念的關鍵詞,記下規律和疑難點,借助圖表整理同類知識,由孤立到聯系,把分散在教材中的知識點,串成線,連成體系,編成知識縱橫網絡。如必修三第二單元走可持續發展之路的知識結構如圖1。
同時還應增加課堂討論與練習時間,這將有助于學生動腦動手,可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學習,盡可能為學生提供和創造參與的機會。地理教學中重視和加強對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是十分重要的,它不僅有利于地理教學質量的提高,也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我們只有在教學中不斷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才能使我們的學生在將來的工作中接受新知識、新技能,適應社會的需要。自學能力是作用于學生終身的發展性能力,是學生繼續學習和深造所必備的能力之一,只要我們堅持不懈,去實踐,去努力,會使學生受益終生。
因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有些教師重視課堂教學,忽略課外活動;重視理論,忽略實踐;重視課本知識,忽略社會調查,結果是學生缺乏實踐經驗,不利于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不利于學生未來的發展。教育科學實踐證明: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在完善學生學科素質、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訓練學生創造思維能力方面,可以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傳統的教學手段如黑板、粉筆、地球儀、經緯網儀、幻燈投影片等,這些手段簡便快捷,隨時可以按照課堂情況書寫內容,易學易用,經濟高效,但表現形式呆板、僵硬,不能展現地理中的微觀問題,且容量小。而多媒體技術可以解決這些問題,如電視、錄像、實物展示臺等,現代媒體與計算機結合的多媒體教育手段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能真正實現因材施教。計算機的模擬功能可使抽象的內容形象化、靜止的內容動態化,以便于學生獲取準確深刻的直觀感知,從而形成完整的理性認識,如“地球運動”概念很抽象,教師用語言、掛圖均不易表達清楚,運用地球儀、經緯儀效果不夠明顯,采用多媒體課件,學生可以直觀地感覺到地球運動的相關知識,如晝夜產生、晝夜交替產生、晝夜長短產生的差別。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ztsjzjwh.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