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探討經皮椎間孔鏡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LDH)的臨床療效。方法:將2019年6月-2021年6月北京市昌平區中西醫結合醫院收治的63例LDH患者作為觀察組,同時收集2018年1月-2019年3月治療的63例LDH患者作為對照組。對照組采用經皮切吸術治療,觀察組采用經皮椎間孔鏡治療。觀察兩組患者治療效果。結果:觀察組患者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疼痛評分及住院時間均明顯低于對照組,而腰椎功能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經皮椎間孔鏡治療LDH具有術中出血量少、手術時間短、對椎旁軟組織損傷小、術后疼痛輕、恢復快等優點,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腰椎間盤突出癥;經皮椎間孔鏡;經皮切吸術;
作者:金智勇 北京市昌平區中西醫結合醫院骨四(疼痛)科
腰椎間盤突出癥(LDH)是因椎間盤變性、纖維環破裂、髓核突出而刺激或壓迫神經根、馬尾神經所表現出的一種綜合疾病[1,2],臨床比較常見,目前主要采用手術和非手術方法治療,而治療方法不同也會表現出不同的治療效果。近年來,微創技術不斷發展,經皮椎間孔鏡是2003年德國Hoogland教授在YESS技術基礎上提出的一種新型治療方法[3,4],在臨床中得到廣泛應用。本文為探討經皮椎間孔鏡治療LDH的臨床療效,將2019年6月-2021年6月的63例LDH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其臨床效果進行分析,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將2019年6月-2021年6月我院收治的63例LDH患者作為觀察組,同時收集2018年1月-2019年3月治療的63例LDH患者作為對照組。觀察組男43例,女20例;年齡29~59歲,平均(41.6±2.3)歲;病程5個月~4年,平均(2.2±0.4)年;臨床分型:中央型20例,旁中央型25例,極外側型18例;突出位置:L3~48例,L4~537例,L5~S118例。對照組男43例,女20例;年齡30~58歲,平均(41.5±2.4)歲;病程4個月~5年,平均病程(2.3±0.3)年;臨床分型:中央型19例,旁中央型26例,極外側型18例;突出位置:L3~47例,L4~538例,L5~S118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1)符合腰椎間盤突出癥診斷標準;(2)符合椎間孔鏡治療指征;(3)臨床資料完整;(4)患者及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1)伴有嚴重心、肺并發癥者;(2)具有精神疾病患者;(3)凝血功能障礙者;(4)曾行椎間孔鏡治療失敗者;(5)椎間盤突出鈣化者。(6)伴有脊柱結核、感染、腫瘤者。
方法:對照組采用經皮切吸術進行治療,患者局部麻醉,在X線機透視引導下,采用定位針穿刺,插入病變椎體間隙中央,利用擴張管進行擴張,然后退出,進入髓核腔,連接吸引器,進行切割抽吸及沖洗,當無髓核吸出時拔出,消毒包扎。觀察組采用經皮椎間孔鏡治療,患者取健側臥位,腹下墊U型墊,將腹部懸空,采用C型臂X線機正位透視下定位腰椎棘突中線,在病變突出的椎間盤上緣做一條水平線,于中線旁開12~14 cm進行局部麻醉,切口取正中線旁開10~14 cm與髂嵴上緣的交點,與水平面成25°夾角,向患側安全三角區內椎間孔穿刺18 G穿刺針[5],穿刺途徑皮膚、皮下脂肪、腰筋膜、骶棘肌、橫突間肌、腰方肌、腰大肌、上關節突外側緣、椎間孔。置入椎間孔鏡(型號DZX-G3040-A340)后,鏡下摘除突出的髓核組織,射頻熱凝,取出套管,縫合。術后臥床休息1 d,術后1個月內均在腰圍保護下活動,定期鍛煉腰背肌,術后3個月內避免劇烈活動。
觀察指標:觀察兩組患者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疼痛、腰椎功能及住院時間。腰椎功能采用日本骨科協會評估治療分數(JOA評分)進行評估。
統計學處理:數據采用SPSS 24.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兩組患者手術情況比較:觀察組患者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情況比較(±s)
兩組患者疼痛評分、JOA評分及住院時間比較:觀察組患者疼痛評分及住院時間均明顯低于對照組,JOA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疼痛評分、JOA評分及住院時間比較(±s)
討論
LDH是由于腰椎退行性病變,或由于外力作用,或腰椎間盤生理結構出現問題而使2個椎體間的軟骨出現移位,并且壓迫相對應的神經,引起坐骨神經痛、腰部肌肉僵硬與酸痛、腰部疼痛不適、活動受限等癥狀。目前疼痛的發生機制主要有三種學說得到廣泛認可[6,7],一種學說認為是由于椎間盤突出形成的機械性壓迫,另一種學說認為是由于化學性神經根炎導致的疼痛,第三種學說認為是自身免疫導致的疼痛。
經皮椎間孔鏡是一種微創手術方法[8],是近年來快速發展并逐步完善的脊柱內窺鏡技術[9],其治療是在直徑7.1 mm的內鏡系統下通過天然孔道——椎間孔進行操作,到達神經根受壓迫部位,然后將壓迫神經根的椎間盤組織清除,并不是將整個椎間盤摘除,對部分狹窄的椎管,進行減壓,減少神經根硬膜的刺激,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正常腰椎的先天性結構[10],能夠有效改善臨床癥狀,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11]。經皮椎間孔鏡已被廣泛應用于治療LDH,具有創傷小、術中出血量少、對椎旁軟組織損傷小、術后疼痛輕、恢復快等優點[12],但是手術前需要對患者進行詳細檢查,對無明顯椎管狹窄和腰椎失穩患者,可以采用經皮椎間孔鏡摘除突出的椎間盤。
經皮椎間孔鏡技術治療LDH具有以下特點:(1)經皮椎間孔鏡技術治療LDH是在經皮椎間盤切吸術的基礎上不斷發展而來,在局部麻醉下于棘突中線旁開10~14 cm處經腰椎側后路經皮穿刺,逐級擴張穿刺通道,無需牽拉硬膜囊和神經,可以將7.5 mm的工作套管經椎間孔進入硬膜外腔前側間隙,在內窺鏡直視下取出突出、脫出、游離的間盤組織,解除對神經根和硬膜囊的壓迫,對腰椎的穩定性無明顯影響。(2)手術適應證主要為巨大突出型、脫出型、游離型的椎間盤突出,但隨著人們對疾病認識的深入和手術技術的提高,手術適應證也在不斷擴大[13]。
經皮椎間孔鏡治療LDH的注意事項:(1)手術后一定要避免早期下床活動,因為椎間孔鏡手術治療僅摘除了突出的椎間盤組織,并不是完全將椎間盤清除,存在復發的可能性,早期下床活動時,復發的可能性會增加。(2)要避免打噴嚏、咳嗽或者用力大便等情況,這些情況易導致椎間盤內的髓核脫出。(3)椎間孔鏡手術2~3周可以帶腰圍下床活動,但要減少彎腰動作。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疼痛評分及住院時間均明顯低于對照組,而JOA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經皮椎間孔鏡治療LDH具有術中出血量少、手術時間短、對椎旁軟組織損傷小、術后疼痛輕、恢復快等優點,值得臨床推廣。
本文由中國期刊網首發,一個權威專業的學術論文發表知識網。
文章名稱:經皮椎間孔鏡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臨床分析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