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健 殷仕寶 錢云 丁吉 朱維文 葉阿奇 儀征市人民醫院
摘 要:目的:分析在胸外科手術患者的臨床治療中應用前外側小切口的效果。方法:選取本院2019年6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80例胸外科手術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數字抽簽法分為觀察組(40例,前外側小切口)與對照組(40例,后外側小切口)。比較兩組患者的圍術期相關指標(開胸時間、手術時間、關胸時間、開胸出血量)與術后疼痛程度。結果:觀察組患者的開胸時間、手術時間、關胸時間、開胸出血量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術后疼痛程度輕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前外側小切口與后外側小切口應用于胸外科手術患者的治療中,其手術時間與術中出血量均無較大差異,可獲得一定的治療效果,但前外側小切口引起的疼痛比較輕,瘢痕小,患者滿意度更高。
關鍵詞:胸外科手術;前外側小切口;后外側小切口;治療效果;
在胸外科手術患者中,胸腔鏡的應用范圍已經越來越廣,在各基層醫院中均有應用,但在病材選取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常規開胸手術治療通常占據主導地位。對于胸外科手術來說,比較常用的切口為前外側小切口、胸骨正中切口、后外側小切口等,由于患者病情比較復雜,胸骨正中切口不會用作觀察對象[1]。后外側小切口治療是比較常用的進胸途徑,優勢在于術野清晰、術中操作便利、術程短等,但也存在著胸肌損傷、血管主干損傷等缺陷,隨著患者對手術美觀要求越來越高,臨床需要改善手術切口。本研究主要分析前外側小切口應用于胸外科手術患者中的臨床有效性,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9年6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80例胸外科手術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數字抽簽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40例。觀察組男性21例,女性19例;年齡38~79歲,平均年齡(60.46±3.04)歲。對照組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齡39~80歲,平均年齡(60.02±3.42)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滿足胸外科手術治療指征;患者均知曉研究內容并與我院簽署知情同意書;研究得到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排除標準:合并胸外科手術禁忌證者;合并重要臟器嚴重疾病者;存在嚴重腹腔感染者。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后外側小切口胸外科手術治療,具體操作步驟如下:采用單腔或雙腔插管,與標準后外切口相同體位,切口選定為計劃入胸肋間腋前線至肩胛下角下2 cm處,切口長度12~15 cm,根據患者的病變位置可適當偏移切口,逐層切開皮膚至真皮層,使用電刀切開皮下脂肪,將部分前鋸肌與背闊肌切斷;經肋間進入胸腔,緊貼下位肋骨上緣將肋間肌切斷,切開長度應該超過皮膚切口長度,適當延長肋間組織的切口長度,將小號開胸器置入患者的胸腔,慢慢將肋骨牽開,必要情況下可將下位肋骨剪斷。關胸時需要在下位肋骨上使用7號針鉆3個或4個孔,穿過大圓針7號線,由上位肋骨上緣縫出,最大限度避免壓到肋間神經,避免術后疼痛;使用1-0Vicryl縫線將前鋸肌與背闊肌縫合起來;細絲線需要間斷縫合皮下組織,皮膚則可以應用PMW35釘合器或PMW55釘合器釘合。
觀察組患者應用前外側小切口胸外科手術治療,具體手術步驟如下:麻醉方式與對照組一致,患者采取45°~60°斜臥位體位,將患者上臂向外上方拉開固定,選擇第5肋間或第5肋間進胸,切口前緣距離肋弓3~4 cm,以腋前線水平作為后緣,切口長度為9~12 cm,入胸方法及關胸方法與對照組一致。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的圍術期相關指標(開胸時間、手術時間、關胸時間、開胸出血量)與術后疼痛程度。疼痛程度分為無痛、輕度疼痛、中度疼痛與重度疼痛4個級別,術后并未引起疼痛與不適感為無痛;術后有輕微疼痛與不適感,但不會影響患者的治療與休息為輕度疼痛;術后有明顯的不適感與疼痛感,且會對術后治療與休息產生一定的影響為中度疼痛;術后不適感與疼痛感比較劇烈,嚴重影響到術后治療與休息,甚至需要予以鎮痛藥物干預,延長患者的住院時間為重度疼痛。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圍術期相關指標比較
兩組患者圍術期相關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圍術期相關指標比較
2.2 兩組患者術后疼痛程度比較
觀察組患者術后疼痛程度輕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疼痛程度比較[n(%)]
注:與對照組比較,(1)P<0.05。
3 討論
胸外科手術在臨床上的應用范圍比較廣,傳統的后外側切口不但切口相對較長,還會對患者的胸壁肌肉造成一定的損傷。隨著微創外科手術不斷發展,微創小切口手術在胸外科中受到重視,同時也得到許多學者的肯定,并且在傳統切口的基礎上出現多種改良切口設計[2]。相對于傳統開胸手術來說,微創小切口手術術野暴露不充分,操作起來也比較困難,但隨著微創外科手術的手術設備不斷改進,手術經驗不斷累積,這一微創手術方式普及面越來越廣,應用于臨床可獲得較好的治療效果。
一般來說,在胸外科手術中會選擇后外側切口,在微創小切口的普及下,切口長度為12~15 cm,但在術中需要切斷前鋸肌與背闊肌,甚至需要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將部分斜方肌、菱形肌切斷,因此手術風險比較大,需要尋求更科學的手術方法[3]。前外側小切口手術治療的切口長度為9~12cm,相比于前者來說切口長度比較短,能降低患者術后疼痛感,且在手術切口愈合方面也有一定的優勢。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越來越高,患者的審美觀念有一定的進步,對術后生活質量要求也有所提高,臨床快速康復理念的執行要求對患者應用更小創傷、同樣或更好效果的治療方法,旨在促進患者術后恢復,因此在保證手術效果與安全性的前提下,前外側小切口手術逐漸被應用于胸外科手術患者中[4]。
前外側小切口的優勢在于:手術切口長度比較短,術后瘢痕比較小,滿足患者對審美觀念的需求;術中對患者的肌層損傷比較小,術后感染發生率較低,比較適用于心肺功能比較差的中老年患者及機體發育不完全的嬰幼兒患者;不需要切斷患者的肋骨,術后胸腔引流管留置時間比較短,患者的術后疼痛比較輕微,有助于促進患者術后康復;術中不會對肩胛骨產生牽拉作用,不會影響肩關節與上肢活動的恢復。即便前外側小切口優勢比較大,但在手術過程中,主治醫生應該注意:針對體形比較肥胖的患者,應該合理選擇手術方式,盡量避免使用前外側小切口胸外科手術,原因在于肥胖患者胸壁比較肥厚,術中視野會被干擾,增加手術難度;在麻醉時采用雙腔插管,能盡可能確保術側的肺塌陷,有助于術野的暴露,為手術醫生提供開闊的手術空間;做好患者的術前評估工作,判斷患者的術野情況,在不擴大切口的基礎上進行手術操作,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5]。從結果上看:兩組患者的圍術期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術后疼痛程度輕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在胸外科手術中應用前外側小切口可緩解患者疼痛,比較有優勢,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陳基升,丁旭青,曹睿.前外側小切口在胸外科手術中的應用[J].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2019,29(20):106-107.
[2]段慶濤.胸外科手術后胸壁切口感染患者負壓封閉引流術的治療效果觀察[J].國際感染病學(電子版),2019,8(1):58-59.
[3]郁琿.胸外科手術后胸壁切口感染患者負壓封閉引流術的治療效果觀察[J].當代臨床醫刊,2018,31(5):4030-4031.
[4] 王鵬鯤.微創小切口在胸外科手術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18,24(17):2663-2665.
[5]趙立民,郭莉.局限性小切口開胸術在胸外科手術中的應用效果探討[J].當代醫藥論叢,2017,15(11):80-81.
本文由中國期刊網首發,一個權威專業的學術論文發表知識網。
文章名稱:前外側小切口用于胸外科手術的臨床治療效果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