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分析醫用空氣加壓氧艙治療期間常見管道的護理經驗。方法:將患者在高壓氧艙治療期間所攜帶的常見管道分成消化系統、呼吸系統、泌尿系統、循環系統、引流管5類,分別進行分析,總結在高氣壓環境下管道護理的特點及經驗。結論:掌握高壓氧艙治療期間氣壓變化的特點及各種管道的工作原理,可以為重癥患者的高壓氧治療提供安全可靠的艙內護理。
【關鍵詞】醫用空氣加壓氧艙 高壓氧治療 管道護理
近年來,高壓氧治療(hyperbaric oxygen therapy,HBOT)在腦外傷、腦卒中、缺血缺氧性腦病等神經重癥患者的治療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1,2]。用于治療的高壓氧艙的性能在不斷加強[3,4],使得更多的患者能在早期接受高壓氧治療,但此類患者往往攜帶多種管道,而高壓氧治療期間環境壓力通常在1~2.5ATa變化,對于不同的管道功能會產生不同的影響,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管道的種類也越來越多元化,以上都增加了護理人員的護理難度。本研究就臨床工作中常見管道的護理經驗分類加以總結說明,現報告如下。
1 常見管道分類及護理
1.1 消化系統置管
常見管道有鼻胃/腸管、胃/空腸造瘺管。為意識障礙或吞咽障礙患者常用管道,內端為胃、腸等空腔臟器,外端常半開放于空氣中。依據波義耳定律(Boyle's law),治療進行期間,隨氣壓變化,胃腸內殘留氣體體積可隨之變化,因空腔臟器的容受性較好,通常情況下可全程夾閉胃腸管;但對于胃潴留、胃腸脹氣的患者,應囑其在治療前暫停腸內營養,勿進食易產氣食物,并在穩壓開始后開放管道外端,能夠更好地預防返流誤吸,或由氣體體積增加引起的急性胃腸擴張等風險。
1.2 呼吸系統置管
常見有氣切套管、氣管插管、喉罩。氣道開放或機械通氣的患者,常戴有氣切套管及氣管插管。此類管道遠端設有封閉氣道的氣囊,治療期間氣囊的管理為護理關鍵,隨著壓力增高,氣囊體積變小,封閉作用消失,口咽分泌物誤吸風險增加,氧艙內機械通氣治療會出現漏氣并導致分鐘通氣量下降。以往的護理培訓中有建議在治療前將氣囊內氣體更換為等量液體,以避免氣囊體積變化的做法,筆者認為此方法破壞了氣囊的彈性,液體量少則密閉性下降,量多則容易對氣道造成壓迫損傷;而參照正常壓力下氣囊管理方法,使用氣囊壓力監測表及時檢測調整氣囊是較為便捷可靠的一種方法[5]。喉罩在高壓氧治療中比較少見,多用于臨時開放氣道的患者,吞咽、咳嗽、體位變化等均可導致其移位,其遠端罩頭氣囊體積較大,受氣壓變化影響亦明顯,增加了移位風險,非緊急情況下不建議入艙進行治療。
1.3 泌尿系統置管
常見有導尿管、膀胱穿刺/造瘺管。膀胱為空腔臟器,具有一定的容受性,內容物多為液體,導尿管/造瘺管的固定主要依賴遠端的注水球囊,受氣壓變化影響極小,轉運及治療期間應注意將其遠端引流袋放置于膀胱水平面之下,并避免壓迫以防引流液倒流,無須給予特殊處置。
1.4 循環系統置管
深靜脈置管(含連續腎臟替代療法管路、肺動脈漂浮導管等),動脈測壓管。重癥患者常因需要補液、血濾或監測血流動力參數等,留置有各種血管置管。普通的輸液、血濾管路因無氣腔,且內容物多為液體,故按常規護理程序封管后入艙即可,且在艙內可正常進行輸液治療;肺動脈漂浮導管遠端設有氣囊,雖然在未監測狀態下氣囊已放空,無須特別關注,但漂浮導管及動脈測壓管遠端血管壓力較高、流速較快,血液容易進入管腔導致堵塞,而病房常用來沖管的輸液加壓袋多為充氣式[6],在高壓氧艙內使用大大增加了護理難度,治療期間可采用靜脈泵持續或手動間斷推注封管液的方法保持管道通暢。
1.5 引流管
引流管種類繁多,多見于外傷或者術后患者,按照引流管遠端壓力的高低,可將其分為正壓及負壓引流管兩類。
1.5.1 正壓引流管:近端壓力略高于遠端壓力的引流管,常見有心包縱隔引流管、胸腔積液引流管、腹腔穿刺引流管、腦室外引流管、腰大池引流管、經皮膽管引流管等。此類引流管主要通過內外壓力差或液體虹吸作用引流,在治療期間需要保持引流腔與引流管遠端的水平高度差,因置管早期引流腔可能積有少量氣體,氧艙加壓后氣體體積縮小,可能導致引流管內引流液倒流,增加感染風險,在此不確定因素的影響下,治療開始前夾閉引流管,治療結束后再將其開放的護理方法更為安全。
1.5.2 負壓引流管:需要在遠端提供負壓的引流管,常見有腹腔雙套管引流管(黎氏雙套管)、創面負壓封閉引流管、胸腔閉式引流管、胃腸減壓管。負壓引流管主要應用于需要較大壓差才能發揮引流作用的引流腔或改善血供的創面,在氧艙性能支持的條件下應盡量維持負壓,減少對引流效果造成影響,護理方式主要為治療期間及時排盡負壓球/盤中的氣體,或將引流管遠端接至氧艙負壓端口。這里需要重點關注胸腔閉式引流管,由于引流介質為氣體,受氣壓變化影響較大,單純水封引流瓶不能避免倒流,需要更換為負壓水封引流瓶進艙治療,并將其負壓端接至氧艙負壓端口[7],一種持續負壓吸引裝置[8]可以大大改善此類患者護理的便利性。此外氧艙內負壓主要靠艙體內外壓差產生,通常為0.1~0.15 mPa,遠遠高于醫用中心負壓系統0.02~0.07 mPa的行業標準,直接作用于患者可能造成損傷,增加緩沖瓶和排氣調節閥[9]可使負壓接近標準要求,降低損傷風險。
2 總結
高壓氧艙屬于特種醫療設備,治療中的艙內環境是特殊環境,許多醫療設備的工作原理均迥異于常壓環境。作為高壓氧科的專科護理人員需要熟悉氧艙工作原理及氣壓變化對患者造成的影響,掌握高氣壓下的護理技能,隨著危重患者治療量的增加,艙內護理的需求也逐漸增加,要走進氧艙,走近患者,不能僅做艙外加壓減壓的“操作工”。
以上管道的艙內護理都應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進行,比如進行可靠的固定,維持合適的引流高度,保持穿刺面干燥清潔,以及適時地巡視觀察并關注引流介質性狀等;遇到陌生管道需搞清楚用途及原理,制訂合理的護理方案和應急預案,不可盲目地接受或隨意拒絕患者的治療需求。
【參考文獻】
[1] 姚斐,高光凱,于濤,等.高壓艙內機械通氣救治昏迷合并呼吸衰竭患者33例分析[J].中華航海醫學與高氣壓醫學雜志,2014,21(3):204-205.
[2] 喻道元,鐘廣芝,金平,等.高壓氧艙內呼吸機在危重癥救治中的應用[J].臨床急診雜志,2014,15(2):117-118.
[3] 管亞東,王震,曹錦泉,等.三艙七門式醫用空氣加壓氧艙群的ICU功能設計[J].中國醫療器械雜志,2010,34(6):431-433.
[4] 管亞東,王震,曹錦泉,等.在用醫用空氣加壓氧艙ICU改造設計與設備配置[J].醫療衛生裝備,2011,32(3):30-31,34.
[5] 吳彥爍,宿桂霞,尹彥玲,等.人工氣道氣囊工藝與壓力監測技術的研究進展[J].護理研究,2018,32(1):18-21.
[6] 張丹丹.加壓輸液袋在PICU有創動脈壓監測患兒中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7,14(21):145-146.
[7] 駱文宗,倪一鳴.胸腔閉式引流中的一種常見錯誤[J].中華急診醫學雜志,2007,16(12):1313-1315.
[8] 王震,賈萍,鄭海寧,等.一種持續負壓吸引裝置的研制與臨床應用[J].醫療衛生裝備,2015,36(8):42-44.
[9] 管亞東,李長亮,方德恩.高壓氧艙內的一種吸痰裝置[J].中國航海醫學與高氣壓醫學雜志,1999(1):56.
*通訊作者:潘化平
本文由中國期刊網首發,一個權威專業的學術論文發表知識網。
文章名稱:醫用空氣加壓氧艙治療期間常見管道的護理經驗分析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