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影院免费_免费一级欧美大片app_色屁屁www影院免费观看视频_久久久91精品国产一区二区

職稱論文咨詢網,專業提供留學生論文、職稱發表論文等各類論文學術咨詢服務的論文網站。

當前位置:首頁 > 論文百科

融通創新的理論內涵與實踐探索

來源:職稱論文咨詢網發布時間:2022-09-30 11:21:51

  摘 要:融通創新是大中小企業通過與外部創新網絡中不同主體(產業伙伴、知識伙伴、政府機構、創新中介機構等)進行資源融合互補、知識協同共享、共創價值實現的協同創新發展模式。文章以協同創新理論為基礎,進一步延伸并探索融通創新的特征內涵和商業實踐,最后從創新生態體系構建、知識共享平臺、創新文化等三方面提出了實現融通創新的建議。

  關鍵詞:融通創新;創新演化;創新生態體系

  中圖分類號:F091.35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037(2020)2-1-9

  DOI:10.19345/j.cxkj.1671-0037.2020.02.001

  《山東社會科學》是立足山東,面向全國,既重視基本理論研究,更注重應用理論研究;既重視各學科的系統研究,更注重與當前改革和建設直接相關的課題研究。

  1 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大型國有企業發揮了科技創新的“頂梁柱”作用,強勁推動了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2019年,進入《財富》世界500強的中國大企業有129家,其中,國有企業達到89家。隨著國家對創新投入的持續增加,我國大型國有企業在軌道交通、量子科學、移動通信、發電與輸變電技術等領域取得了全球領先水平的重大科技成果。但與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要求相比,中國大型國有企業仍然面臨著創新效率不高、創新活力較弱、創新后勁不足的問題。相比之下,中小企業對市場需求反應極為靈敏,能夠快速調整業務方向和經營內容,在發展“專精特新”方面有很大潛力。改革開放以來,我國65%的發明專利、75%以上的技術創新、80%的新產品都是由中小企業完成的。中小企業盡管有很強的創新活力,但是創新人才匱乏、創新投入不足,導致技術創新“力不從心”;另外,中小企業缺乏科技成果大規模商業化的專業平臺和渠道,導致其創新產出有限,創新回報不足。因此,如何發揮大型企業的創新資源優勢以及中小企業的創新活力,加快創新型國家建設,為經濟高質量增長提供新動能,已經成為政界、產界、學界共同關注的核心問題。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需要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支持大中小企業和各類主體融通創新。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是我國經濟優勢所在,2019年我國中小企業數量超過了4 000萬家,近年來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的應用也為大中小企業的融通創新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例如,借助1688大企業采購平臺,阿里巴巴以終端產品數據服務于中小企業的研發設計、產品運營和物流管理,幫助中小企業實現產銷全價值鏈的數字化與在線化,提升了主導型企業與中小企業的融通創新能力。商湯科技企業借助其深度學習平臺推動產業升級,構建人工智能創新生態體系。商湯科技企業通過構建“1(基礎研究)+1(產品及解決方案)+X(行業)”模式,將人工智能賦能不同行業的中小微企業。除了自主研發人工智能技術之外,商湯科技還與國內外700多家知名企業和研發機構深度合作,并通過股權投資具有產業價值的中小微企業,建立起產業鏈協作機制,與不同創新主體實現融通創新,共贏發展。因此,在科技發展新形勢下,如何發揮大中小企業各自的創新資源優勢,構建協作互動、資源共享、價值共創的融通創新生態體系,將成為我國制造業升級賦能的重要支撐和保障。

  2 協同創新與融通創新的概念

  2.1 協同創新

  協同創新是在國家意志引導和激勵機制下,企業、高校、研究機構等各個創新主體整合協同資本、知識、技術等創新資源,并實現知識增值以及重大科技創新的跨組織合作創新模式[1-2]。協同創新是企業、大學、科研機構利用創新資源和科學技術知識在組織間的快速流動、共享和集成,加快提升國家和區域創新的效率以及創新產出的過程[3]。微觀層面看,協同創新的過程主要體現在:一是戰略協同,主要包括產學研官等各個主體的價值觀/文化、信任/交流、風險/利益感知觀念等;二是組織協同,其中包括結構與過程、各個主體協調機制、組織網絡化等;三是知識協同,其中包括隱性和顯性知識的協同、產學研不同組織間學習、不同知識界面的協同等[4]。知識產權和價值分配方面,協同創新偏向于運用專利許可以及協議對知識產權和價值進行分配[5]。協同創新更加注重的是企業的技術缺口和高校、科研機構的知識成果之間的對接和協同。宏觀層面看,協同創新的協同體現在:第一,科技與經濟的協同。協同創新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切入點,強化企業與知識伙伴如高校、科研機構、智庫等的橫向深度合作,強化技術成果的商業化以及應用價值的實現。第二,科研與教育的協同。具體是指協同創新過程中,科研機構和教育機構通過協同平臺等形式進行資源整合和能力互補,在攻關重大項目的同時培養一批能夠突破關鍵技術難題、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帶動新興學科發展的科技型人才[6]。

  2.2 融通創新

  融通創新是指以社會實際需求和價值創造為導向,通過資源融合互補、知識協同共享、價值共創共得而實現產學研、大中小企業、國有民營企業協同創新的跨組織合作創新模式。融通創新不僅僅包括傳統意義上的官產學研縱向協同創新,還包括大中小企業、國有—民營企業等各類創新主體的橫向協同,是協同創新概念的延伸和拓展。融通創新的目標在于建立有利于官產學研協同創新、大中小企業和國有—民營企業優勢互補及融通發展的支撐體系,構建促進官、產、學、研、用深度合作互動及多元創新主體資源融合、知識協同共享的創新生態體系,以盤活全社會各類創新主體的創新資源,進一步推動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知識產權與價值分配方面,融通創新通過合伙制度、知識共享協議實現價值的共創和共贏可持續發展。

  2.3 協同創新與融通創新之間的區別和聯系

  融通創新與協同創新既有區別,又有聯系。具體而言,主要體現在實現目標、要素內容、知識管理、組織模式、價值分配、協同機制等方面(見表1)。

  實現目標方面。協同創新是在國家意志引導和激勵機制安排下的產學研合作創新,實現目標偏向于國家戰略層面的戰略新興產業的技術攻關和重大科學難題的突破[6]。而融通創新的目標在于構建各類創新主體優勢互補、資源共享、互利共贏、價值共創的創新生態體系。

  創新主體方面。協同創新強調產業、大學、科研機構是技術進步和價值創造的主力軍,政府、科研中介機構扮演輔助角色。而融通創新不僅包括傳統意義上的產學研協同創新,還包括不同規模、不同所有制的創新主體的深度融合,實現全效益、多要素、多領域的創新。

  知識管理方面。協同創新注重產、學、研的組織間知識協同,而融通創新更加注重各個創新主體之間動態的知識協同以及實時共享。傳統的企業技術創新將企業的知識存量區分為知識廣度和知識深度。借助于大數據應用和物聯網技術,融通創新更加注重國內外行業技術前沿、社會實際需求、政策法規的實時動態管理,動態知識流和數據分析對不同創新主體之間的合作內容、合作期限、合作模式選擇的影響更大。

  組織模式方面。融通創新不僅僅包括以產學研合作為基礎的協同創新,而且也包括以平臺戰略為基礎的大中小企業、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的協同創新。融通創新本質上是企業通過聯合外部創新網絡中的不同主體(產業伙伴、知識伙伴、政府機構、創新中介機構等)進行協同創新的過程,不僅強調組織邊界的開放融合,而且更強調創新生態的系統性。融通創新更加注重產業化研究與基礎研究、應用研究的深入互動融合、產業價值鏈前后端合作更加緊密,產業發展和技術創新不僅得益于人才、資本、技術、知識等多要素融合共享,而且還得益于創新生態體系內多元主體如大中小企業、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不同產業集群協作互通與深度融合創新。

  價值分配方面。融通創新更加注重價值創造和價值獨占的融合均衡。在融通創新過程中,企業由之前與外部主體的單邊或者雙邊合作,逐步進化成為基于平臺戰略的多邊共贏合作。企業在與外界不同主體合作互動時,面臨著如何從合作中獲取創新利益的挑戰。企業在與不同主體合作互動過程中,在獲取互補性資源的同時,也面臨著被知識模仿和關鍵技術泄露的風險。借助于股權交叉持有、短期合伙制度以及創新創業合作平臺的共建,融通創新更加注重價值創造(value creation)和價值獨占(value appropriation)兩者之間的融合均衡[7]。

  協同機制方面。在協同路徑上,融通創新不僅包括以知識為核心的創新要素在產學研主體之間的縱向協同,還包括橫向路徑上不同規模及不同所有制企業的協同,由此形成了縱向遞進、橫向延展、橫縱交叉的全面協同路徑。此外,融通創新不僅注重科技與經濟的協同、科技與教育的協同,而且還更加注重科技與人文的協同、科技與文化的協同、科技與政策的協同。融通創新更注重充分發揮科技向善的力量,以實際需求為導向,積極發揮大型國企、央企、民企的平臺資源優勢和創新引領作用,以跨界合作、開放共享原則與中小企業、初創企業實現共贏與價值共創。

  3 融通創新的概念內涵和實踐探索

  3.1 理論內涵

  融通創新的本質是大中小企業與外部創新網絡中不同主體(產業伙伴、知識伙伴、政府機構、創新中介機構等)進行資源融合互補、知識協同共享、共創價值實現的協同創新發展模式(見圖1)。融通創新的內涵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①異質性資源的融合互補。融通創新有利于不同創新主體的異質性資源進行融合互補,并優化創新資源的配置。融通創新鼓勵大型企業依托自身規模和技術優勢,以終端用戶需求為導向,構建價值鏈數據平臺,帶動中小企業和初創企業在產品工藝、技術應用、市場推廣、應用場景等方面的創新[8],不斷提升大中小企業協同并優化配置外部創新網絡中異質性資源的創新能力[9-10]。

  ②創新知識流的協同共享。融通創新過程中,企業通過正式/非正式合作模式如技術聯盟、專利許可、學術會議、非正式技術研討會、合作項目培訓、共建實體聯合研發等實現跨組織的知識協同和共享。參與融通創新的大中小企業、國有民營企業在創新需求的推動下,在政府和國家政策的引導下,選擇合適的知識伙伴和產業合作伙伴[11-12],通過個體到組織、組織到組織、個體到個體之間的線上—線下互動,不僅能夠促進顯性和隱性知識的消化吸收以及整合應用,而且還能進一步實現創新知識流的協同共享[13]。

  ③協同創新價值的實現。通過異質性資源互補融合以及知識協同共享,融通創新有利于四種價值的實現[14-15]。第一,聯通價值的實現。聯通價值是企業與其他創新伙伴建立的合作關系本身的價值。例如,中小企業、初創企業在融通創新中通過與大企業的深度合作,能夠提升合作項目的可靠性、聲譽、知名度,并吸引更多潛在合作伙伴的支持和幫扶。第二,資源轉移價值的實現。具體體現在企業從其他創新主體獲取的資源價值,資源轉移價值取決于資產的性質以及這些資產如何被利用。有一些資源給企業帶來的價值是可持續利用的,如具體的工藝技術;但有些是容易消耗型的,如資金財務支持。第三,交互價值的實現。創新合作主體之間通過正式/非正式合作項目進行深度合作互動形成無形資產價值,如信任、學習機會、獨特能力開發、知識創造和市場動態情報信息。第四,協同價值指的是各個創新主體合作方的資源、知識、技能整合在一起能夠創造出更多的1+1>2的協同價值,具體表現在創新流程改進、更好的行為改變能力以及產品和過程創新。

  3.2 實踐探索

  騰訊計算機系統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騰訊”)于1998年11月在深圳成立,是中國服務用戶最多的互聯網綜合供應商之一。截至2019年第三季度財報,騰訊微信及We-Chat合并月活躍賬戶數已達11.51億,小程序日活躍賬戶數超3億。自2011年起,騰訊啟動開放協同創新戰略,秉著“開放成就夢想”的價值理念,通過線上—線下兩種方式實現企業與外界創新主體的開放合作互動、融通創新發展。具體而言,在異質性資源的融合互補方面,騰訊主要通過騰訊開放平臺、創業服務平臺、創孵平臺、創投平臺,構建不同創新主體之間的資源融合互補;在創新知識流的協同共享方面,騰訊借助開放平臺、青藤創業營、騰訊研究院實現不同組織、不同領域的知識協同共享。在協同創新價值創造方面,騰訊堅持“去中心化”,協助合作伙伴成長為自主的平臺和生態,實現多方共贏以及商業價值的創造。

  3.2.1 異質性資源的融合互補。騰訊開放平臺是一個覆蓋10億賬戶的熱門服務平臺。其中核心平臺是騰訊應用開發平臺。騰訊應用開發平臺借助騰訊自身強大的流量資源以及技術資源,一方面,為小微企業以及眾多創業者提供海量用戶、技術能力、營銷推廣、用戶流量等創新資源;另一方面,為創業者提供創業所需的風險投資、稅收優惠、云服務等支持。騰訊借助其強大的品牌優勢和導流能力,幫助眾多小微企業業務實現指數級的快速增長。對于騰訊而言,也提高了其自身產品的用戶量增速和用戶黏性。

  騰訊創業服務平臺是整合產業伙伴、知識伙伴、中介服務機構等不同創新主體的資源,為眾多創業者和小微企業提供創業信息服務的線上交易平臺。其中包括內容創業服務和智能創業服務。內容創業服務包括策劃、運營、推廣、變現等一站式服務;智能創業服務包括為中小企業和初創企業提供智能制造、智能招聘、市場網絡推廣問題、微信公眾平臺一站式服務等各類軟件服務以及解決方案。通過創業服務平臺,騰訊進一步打開組織邊界,聯結各類合作伙伴,為創業者提供軟件服務或者解決方案。例如,對外聯結行業內優勢口碑服務商,如神州易橋、快法務、多有米、知果果、點米科技、測聘網等近百家合作伙伴;對內應用騰訊內部企業服務,如騰訊云、騰訊企業郵箱、企點、騰訊優測、we-test等多項自有優質服務。同時,騰訊創業服務平臺與線下多家社群達成合作,如南極圈、創業邦、創業沙拉等優秀創業社群,實現內外部資源的對接。

  創孵平臺方面,2015年騰訊聯合政府、運營商、第三方服務機構創辦眾創空間,整合基礎運營(線上社區營造、線下社區營造)、騰訊內部資源(流量資源、能力開放、內容開放、導師資源)、外部資源(政府服務、研發服務、人才服務、金融服務、企業管理)、政府資源(人才計劃、政策福利等),為創業者和中小微企業提供全方位創新資源,涵蓋種子資金對接、運營深度指導等全流程、全周期、全鏈條的便捷式服務(見圖2)。騰訊已在全國30余個城市建立眾創空間,覆蓋面積100余萬平方米,拉動就業超2 000萬人口,創造的經濟價值逾900億元。

  創投平臺方面,騰訊主要以資源、資金雙管齊下的方式扶持創業企業,幫助創業者破除創業路上的屏障。2015年,騰訊推出“以百億資源扶持百家行業獨角獸”的“雙百計劃”,依托各大平臺核心資源,投資扶持優秀創業團隊,加速項目成長。投資品類涵蓋社交、運動健康、O2O等多個領域。截至2018年底,“雙百計劃”共投入流量超50億,共投資扶持企業100家,總估值逾600億元,成功孵化每日優鮮、拼多多、宜停車、悅動圈、阿凡提、微盟等20個移動互聯網賽道領先者。此外,騰訊還成立了創投聯盟,通過線上眾創指數精準融資對接,線下提供投資輔導、機構駐點等服務,為投資人和創業機構搭建起“線上+線下”高效連接平臺。通過“雙百計劃”以及“資金創投聯盟”,騰訊聯結整合天使輪、A輪互聯網投資機構及個人資源,實現了三個開放:一是能力開放,全面同步并共享大數據挖掘結果;二是資源開放,通過“雙百計劃”,騰訊與外部主體共享投資資源;三是合作開放,針對已投資項目進行內部路演,進一步提升項目的可靠性和成功概率(見圖3)。

  3.2.2 創新知識流的協同共享。騰訊開放平臺肩負著騰訊“全面開放”的使命,致力于和所有創新主體構建一個沒有邊界、知識協同共享的互聯網創新生態體系。例如,騰訊開放平臺為近100萬創業者打造了“知識分享體系”和“選拔培養平臺”,包括騰訊公開課、開發者沙龍、開放平臺白皮書、開放畫報。為了鼓勵創新,騰訊聯合高校科學家、創業導師、投資機構以及知名媒體,采取“學員選拔制”,共同為創業者提供系統化、專業化的培訓,在技術創新、知識產權、創新獲利等方面開展多維度的培訓課程。同時,騰訊還舉辦“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和“騰訊合作伙伴大會”,進一步加速知識的流動。

  此外,為了幫助創業者更快成長,2015年7月,騰訊眾創空間聯合長江商學院創辦青騰創業營,將騰訊的產品營銷思維、商業模式創新、企業內部治理、創業融資策略等創業知識與創業者分享,提升創業者的成功概率。騰訊整合資源為創業者打造資源對接與互助平臺,連接行業頂級專家為創業者提供一對一交流機會。青藤創業營為創業者提供了最具實戰性、最有效的培訓方式,成為創業者的“黃埔軍校”。青藤創業營項目累計估值已超1 700億元,累計增長3倍。

  為了暢通并加速知識在學術與產業界的流動,騰訊在2011年成立了騰訊研究院,聯合產業界、學術界共同打造具有引領性、責任感的跨學科、跨行業、跨領域的知識協同共享生態圈。騰訊研究院旨在依托騰訊公司多元的產品、豐富的案例和海量的數據,圍繞產業發展的焦點問題,通過開放合作的研究平臺,融匯產、學、研、政、用各界智慧。具體而言,騰訊研究院通過與外部創新主體合作舉辦學術會議、前沿沙龍等方式,探索、分享行業前沿動態和商業洞見,進一步加速知識在產、學、研、政、用的協同共享,同時也大大提升騰訊自身的協同創新能力。例如,2015年12月,騰訊前沿沙龍創辦聚焦“破解霧霾之道”,邀請政府、高校、研究機構等環境、能源方面的專家,從多個角度討論破解霧霾的方法,力求通過跨界合作、共享資源,尋求創新治理霧霾污染的良方。2016年,騰訊與中山大學聯合舉辦關于互聯網人類學的學術會議,從人類學視角探析互聯網在中國都市化進程中所面臨的核心課題,包括數字鴻溝、網絡謠言傳播、文化融合、可持續發展等。“互聯網人類學科研支持計劃”促使騰訊在產品設計中,將人類學問題融入產品,使產品更符合客戶需要和時代發展要求,提升互聯網人類學研究的整體水平,對互聯網人類學研究的發展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此外,騰訊通過創辦《互聯網前沿》雜志,聚焦于互聯網行業、法律、政策的前沿動態問題,結合騰訊內部以及國內外同行、學界研究成果,為自身創新發展以及其他企業提供了行業前瞻性的解讀,成為行業發展指向標和協同創新的知識源泉。

  3.2.3 協同創新價值的實現。騰訊發揮大企業的平臺優勢和資源優勢,通過與各個創新主體緊密合作、深度互動,共同創造協同創新價值。例如,騰訊開放平臺經過7年的發展,共成就50家上市公司、注冊創業者超過600萬、實現合作伙伴總收益超過300億元。而在創新價值分配方面,騰訊優先考慮的是合作伙伴的利益,然后才是自身的。例如,2012年1月,騰訊開放平臺大幅提高開發者的收益分配比例,對中小開發商的扶持力度很大,對于月度收入在10萬元以內的中小開發者,收入100%歸開發者。對于月度收入在10萬~100萬元之間的開發者,開發者的收益比例上限將提升至70%;對于月度收入100萬~1000萬元規模的開發者,收益比例為50%。對于新上線的應用,騰訊還將提供為期三個月的免費服務器支持。

  就協同創新價值實現而言,騰訊一直致力于“連接”,堅持“去中心化”,協助合作伙伴成長為自主的平臺和生態,實現多方共贏以及商業價值的創造。例如,借助騰訊的創孵平臺—眾創空間,騰訊整合了不同創新主體的創新資源,建立了開放合作的創新生態體系,實現了騰訊與外部創新主體的多贏和價值實現。政府通過提供場地、設計裝修資金、運營補貼以及支持各項日常活動等方式,成功吸引優秀創業團隊入駐,并孵化出優秀的創業企業,進一步帶動當地就業和區域經濟發展。針對其他合作伙伴(如高校、科研機構、中小企業、第三方服務機構等)而言,通過騰訊眾創平臺能夠對接政府政策和騰訊資源、風險資本、孵化服務以及第三方服務,有利于技術知識的商業化,品牌價值的提升以及股權收益的增加。對于初創企業而言,借助騰訊企業的核心能力扶持、百億資金、資本體系、培訓體系、活動體系等支撐條件,也能夠大大降低創新成本,提高項目存活率和成功率。而騰訊作為融通創新平臺的構建者,也能進一步提升自身的品牌價值和創新活力,拓寬企業的創新門戶,加快外部創意的流入以及協同創新價值的實現(見圖4)。

  4 融通創新的實現路徑

  4.1 構建有利于融通創新的創新生態

  發揮大企業的創新引領作用,構建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大中小國有、民營企業供應鏈互通、創新資源共享、價值共創的創新生態體系。第一,創新產學研用融通的合作和共享方式,發揮大型科研機構以及大型國企、央企技術研發中心對創新資源的融通聚合作用,使基礎研究成果和產業發展結合更為緊密,進一步加強科學研究與產業協同,加快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以及新技術、新產業、新商業模式的探索和實踐。第二,發揮科研創新主體企業的創新驅動作用。通過市場應用拉動技術研發,在加強自主研發的同時,堅持開放與合作,推動企業與大中專院校、科研機構的協同創新,促進大企業與中小企業、初創企業、國有企業、民營企業的協同創新發展。第三,發揮政府的政策引導和創新扶持作用,為創新主體之間的資源聚集和融通創新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設立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專項資金,支持實體載體如民營技術孵化器、創新中介機構、大學科技園作為平臺載體,促進資本、技術、市場的高效融合對接,促進企業跨界融合外部產、學、研界的異質型資源,并進一步提升融通創新的效率和創新產出。

  4.2 搭建融通創新知識共享平臺

  構建動態、開放的知識共享平臺是服務于新產品開發、營造融通創新產業生態的重要抓手。第一,鼓勵大型央企、國企、重點院校發揮創新引領作用,借助大數據應用技術,以市場為導向,構建跨區域、跨行業、跨企業的融匯互通的開源創新共享平臺,推動軍民融合發展,促進大型國企、央企與中小微企業的資源互補以及知識協同共享。鑒于創新共享平臺的共享性和公益性,政府須劃撥財政補助,并制定政策加強平臺的監督和管理,促進融通創新知識共享平臺的可持續健康發展。第二,通過融通創新知識共享平臺,建立促進融通創新的人才流動機制。通過知識型員工的合作共享和專業技術人才數據庫的建立,充分發揮“零工經濟”背景下的人力資本共享優勢,探索多元化的人才合作模式和利益分享機制等,設計促進創新知識流協同共享的平臺和價值獲得機制,進一步激活融通創新。第三,加強大中小企業線下和線上溝通以及知識協同創造,依托各類研發機構以及創新平臺,借助“創新共享約定”和“科學共享約定”,促進知識在創新價值鏈不同環節、不同產業的應用,幫助企業挖掘更多創意和市場機會,促進大中小企業在跨界設計、創意研發、供應鏈運營管理等方面的聯合和協作,進一步增強中小企業的創新驅動力,同時為大企業的可持續創新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

  4.3 塑造有利于融通創新的創新文化

  企業要生存、要繁榮發展,就需要擁有充滿活力的創新文化,且要與不斷變化的外部環境共同演化。構建有利于融通創新的創新文化,可以從鼓勵創新的價值觀念和相應的制度設計兩方面入手。第一,塑造融通創新的價值觀念。創新文化作為價值觀念形態,主要包含有利于融通創新的態度、信念和思想。技術創新和社會進步的主要驅動力是企業和企業家。在全社會培育企業融通創新文化,需要大力弘揚企業家精神,在全社會營造崇尚合作創新、寬容創業失敗的文化氛圍。第二,設計促進融通創新的制度文化。一是深化改革國企、央企科技人才績效考核機制,在考慮專利、論文、科技獎等量化指標的同時,需要融入新產品開發、增值型服務以及新的商業模式等非量化指標。二是創新知識產權分配和價值獲得機制。充分發揮廣大科研工作者的創造力,運用多元激勵機制鼓勵科研工作者擁有更多的科研成果支配權,促使更多的科研成果進入產業界。第三,加大對融通創新的政策扶持力度。通過政府引導基金設立和多元股權投資,撬動更多民間資本以及海外風險基金進入融通創新,助力中小微企業解決融資困難短板。通過營造有利于融通創新的文化氛圍,構建不同創新主體深度合作、價值共創、共贏發展的融通創新發展平臺,為實現經濟高質量增長提供新動能。

  5 結語

  融通創新的最終目標是建立大中小企業和國有民營企業融通發展、協同創新、多方共贏的創新生態體系。本文通過分析創新的演化過程,探索融通創新的概念內涵和特征要素,結合互聯網龍頭企業——騰訊企業的融通創新實踐活動,我們認為,融通創新的實現不僅需要從平臺視角構建創新生態體系,而且需要從實踐視角構建促進融通創新的知識共享平臺和創新文化氛圍,進而實現多方共贏的融通創新發展模式。

  參考文獻:

  [1] 陳勁,陽銀娟.協同創新的理論基礎與內涵[J].科學學研究,2012,30(2):161-164.

  [2] 胡雯,陳強.產學研協同創新生命周期識別研究[J].科研管理,2018,39(7):72-80.

  [3] 張紹麗,于金龍.產學研協同創新的文化協同過程及策略研究[J].科學學研究,2016(4):624-629.

  [4] 何郁冰.產學研協同創新的理論模式[J].科學學研究,2012,30(2):165-174.

  [5] 郭韌,程小剛,李朝明.企業協同創新知識產權合作的動力學研究[J].科研管理,2018,39(11):107-115.

  [6] 陳勁.協同創新[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

  [7] REYPENS C, LIEVENS A, BLAZEVIC V. Leveraging value in multi-stakeholder innovation networks: A process framework for value co-creation and capture[J]. 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2016,56: 40-50.

  [8] MUZZI C, ALBERTINI S. Communities and managerial competencies supporting SMEs innovation networking: a longitudinal case study[J]. R&D Management, 2015,45(2): 196-211.

  [9] PHELPS C, HEIDL R, WADHWA A. Knowledge, networks, and knowledge networks: A review and research agenda[J].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12,38(4): 1115-1166.

  [10] TABESH P, VERA D, KELLER R T. Unabsorbed slack resource deployment and exploratory and exploitative innovation: How much does CEO expertise matter?[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19,94: 65-80.

  [11] GILS M J G M V, VISSERS G, DANKBAAR B. Industry-science collaboration for radical innovation: the discovery of phase-dependent collaborative configurations[J]. Innovation, 2015,17(3): 308-322.

  [12] LAZZAROTTI V, MANZINI R, NOSELLA A, et al.Collaborations with scientific partners: The mediating role of the social context in fostering innovation performance[J].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management, 2016,25(1): 142-156.

  [13] TORTORIELLO M,MCEVILY B, KRACKHARDT D.Being a catalyst of innovation: The role of knowledge diversity and network closure[J]. Organization Science, 2014,26(2):423-438.

  [14] JAMES S D,LEIBLEIN M J,LU S.How firms capture value from their innovations[J].Journal of management, 2013,39(5): 1123-1155.

  [15] WADHWA A, FREITAS I M B, SARKAR M.The paradox of openness and value protection strategies: effect of extramural R&D on innovative performance[J].Organization Science, 2017,28(5):873-893.

  Theoretical Connotation and Practical Exploration of Co-innovation

  Chen Jin1,2, Yang Yinjuan3, Liu Chang1

  (1.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2.Research Center for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3.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Zheji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ngzhou Zhejiang 310058 )

  Abstract: Co-innovation is a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development model for large, medium and small-sized enterprises to integrate and complement resources, synergistically share knowledge, and create value together through the integration of different entities (industry partners, knowledge partners, government agencies, innovation agencies, etc.) in external innovation networks. Based on th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theory, the article further extended and explored the characteristic connotation and business practice of co-innovation, and finally put forward suggestions for achieving co-innovation from three aspects: innovation ecosystem, knowledge sharing platform, and innovation culture.

  Key words: co-innovation; innovation evolution; innovation ecosystem.

本文由中國期刊網首發,一個權威專業的學術論文發表知識網。

文章名稱:融通創新的理論內涵與實踐探索

相關閱讀
學術咨詢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