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中醫內科雜志屬于國家級刊物么?
不是,是省級的。遼寧省
《實用中醫內科雜志》是核心期刊嗎
不是核心期刊,醫學核心分為統計源和北大核心二種。
一般來說,在哪些期刊上面發表醫學論文比較合適呢?
看你們單位或者當地衛生廳要求什么級別的雜志了!常見的有省級,國家級,統計源核心(科技核心),北大核心(中文核心),前面兩個好發表,后面兩個核心的不好發,如果你找中介自己也有非常好的文章,差不多在6000以前,其他的別相信
治療風濕性關節炎的藥方有哪些?
風濕性關節炎是風濕熱的臨床表現之一,多見于青少年。風濕熱是一種與A族乙型溶血性鏈球菌感染有關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病變主要累及心臟、關節、皮下組織。風濕性關節炎呈游走性,受累關節常為大關節,尤其是膝、踝、肘和腕關節。典型表現為紅、腫、熱、痛、壓痛和活動受限。炎癥消退后,關節功能完全恢復而很少出現關節畸形。 本病屬中醫“痹證”范疇,系由先天不足或后天失養,致正氣不足,衛外不固,風、寒、濕、熱外邪侵襲人體,或壅滯于經,或郁塞于絡,氣血凝滯,脈絡痹阻而成。治療以祛邪為主,兼以扶正。 【方一】清熱宣痹湯(張沛虬) 【出處】《名醫名方錄第四輯》 【組成】生石膏30克,知母10克,生甘草5克,桂枝10克,防己15克,忍冬藤30克,天花粉30克,威靈仙30克,豨薟草15克,黃柏12克。 【功用】清熱通絡,宣痹勝濕。 【主治】風濕性關節炎急性期(熱痹),癥見高熱,關節腫痛,口渴,苔白膩或黃膩。 【方解】本方由仲景白虎加桂枝湯化裁而成。方中石膏、知母清泄肌熱;忍冬藤、豨薟草、威靈仙、防己、黃柏清熱宣痹,舒筋通絡;桂枝辛溫,在大隊寒藥中,能增強該方祛風濕通經絡的效果。天花粉、生甘草清熱生津,調和諸藥。共奏清熱通絡、宣痹勝濕的作用。 【藥理】白虎湯有顯著解熱作用,并可抗感染。桂枝有明顯的抗炎、抗過敏作用,桂枝總揮發油對急性炎癥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對過敏性炎癥模型大鼠佐劑型關節炎有抑制作用。防己有抗炎作用,能明顯減輕甲醛性關節炎大鼠的踝關節腫脹程度;還有抗過敏和免疫抑制作用。 【用法】上藥先煎石膏,約半小時后,將其余藥物一起兌入,再煎半小時取服,每劑煎2次,日服1劑,分2次溫服。如病情嚴重,可日服2劑,分4次服用。 【方二】五桑四藤防己湯(魏長春) 【出處】《名醫方證真傳》 【組成】桑葉10克,桑白皮10克,桑枝15克,桑椹子12克,桑寄生10克,鉤藤10克,雞血藤15克,忍冬藤15克,天仙藤15克,防己10克。 【功用】清熱除濕,舒筋活絡。 【主治】本方適用于風濕性關節炎,屬陰虛血熱或久服辛燥走竄之品致陰液虧虛者。癥見風濕性痹痛,骨節酸楚,脈弦細,舌苔白滑。 【方解】本方以五桑為主,四藤及防己為輔。方中桑寄生補腎健腰;桑椹子補肝腎、養氣血;桑枝祛風濕、利關節;桑白皮清熱利濕;桑葉疏風散熱;雞血藤活血養血,通痹止痛;忍冬藤清熱祛風;鉤藤平肝熄風舒筋;天仙藤疏通氣血、利濕蠲痹;防己治關節腫痛。10味合用,具挾正達邪,驅除風濕,舒筋活絡,調和氣血之功。 【藥理】桑葉煎劑體外實驗對金黃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鏈球菌等多種致病菌有抑制作用。桑白皮有鎮痛作用。忍冬藤、雞血藤具有抗炎作用。防己有抗炎作用,能明顯減輕甲醛性關節炎大鼠的踝關節腫脹程度;還有抗過敏和免疫抑制作用。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服。 【方三】調濕方 【出處】《中華臨床醫學研究雜志》 【組成】地骨皮30克、羚羊骨18克、薏苡仁30克、云苓皮30克、桑枝30克、威靈仙15克、白茅根18克、生石膏30克、雞血藤30克、穿破石30克、接骨木30克。 【功用】清熱利濕,活血祛風,通絡止痛。 【主治】風濕性關節炎,濕熱痹阻經脈,氣血運行不暢者。癥見大關節紅腫熱痛,伴有全身酸困,發熱,煩渴,納差,尿黃、便干,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數。 【方解】方中地骨皮清骨瀉火,達腎涼血;羚羊骨、水牛角深入筋骨,熄風清熱止痛;生石膏、雞血藤緩筋通絡,活血清熱,氣血兩清,入筋止搐;云苓皮、白茅根善清溫火,功專消腫,專利皮膚水結;老桑枝祛風活絡,通利關節,善治周身風濕痹痛;接骨木、穿破石祛風利濕,舒筋通絡,活血止痛,攻堅散結,壯骨和胃;蜈蚣、威靈仙通經達絡,走而不守,引藥力直達病所。諸藥合用,可入絡清熱,入筋祛濕,入皮消腫,入血通脈,入骨止痛,入關利節。 【藥理】地骨皮水、醇提取物對發熱家兔有解熱作用。薏苡仁抑制肌肉收縮,鎮痛解熱。白茅根可抗菌解熱。生石膏對內毒素發熱有明顯的解熱效果。雞血藤有抗炎作用。 【用法】將上藥用冷水浸泡30分鐘,文火煎30分鐘,取汁約300毫升,日服2次,1次150毫升。每日或隔日1劑。 【方四】獨活寄生湯 【出處】《中華中西醫學雜志》 【組成】獨活15克、寄生40克、秦艽15克、防風15克、細辛3克(后下)、川芎15克、當歸15克、熟地黃20克、白芍40克、桂枝20克、茯苓15克、杜仲15克、川牛膝20克、黨參20克、甘草10克。 【功用】祛風除濕,散寒止痛,扶正祛邪。 【主治】慢性風濕性關節炎,表現為肌肉、關節酸痛、麻木、重著、屈伸不利,每遇潮濕或氣候變化疼痛加重,舌質淡紅,苔薄白,脈弦。 【方解】方中獨活長于祛下焦風寒濕邪,蠲痹止痛,為君藥;防風,秦艽祛風散濕,桂枝溫經散寒,通利血脈,細辛祛寒止痛為臣藥;佐以寄生、牛膝、杜仲補益肝腎,強壯筋骨;當歸、白芍、熟地黃、川芎養血活血;黨參、茯苓、甘草補氣健脾,扶助正氣均為佐藥;甘草調和諸藥,又為使藥。本方特點以祛風散寒除濕為主,輔以補肝腎,益氣血之品。攻補兼顧,祛邪扶正,扶正不礙邪。 【藥理】藥理研究顯示,獨活寄生湯有抗炎作用,對角叉菜膠和甲醛所致足跖腫脹有抑制作用;還可以鎮痛;調節機體免疫功能,提高單核巨噬細胞吞噬功能。 【用法】水煎早晚溫服,療程15~30天。 【方五】身痛逐瘀湯 【出處】《現代中醫藥》 【組成】當歸30克,川芎15克,紅花9克,桃仁9克,五靈脂9克,威靈仙15克,秦艽15克,羌活12克,川牛膝12克,香附12克,地龍15克,乳香9克,沒藥9克,甘草6克。 【功用】活血通絡,逐瘀止痛。 【主治】風濕性關節炎,瘀血阻絡者。癥見關節刺痛難忍,伴有麻木感,屈伸不利,舌質暗兼有瘀點,脈澀而沉。 【方解】方中當歸、川芎、紅花、桃仁活血逐瘀;五靈脂、乳香、沒藥消腫止痛,活血逐瘀;地龍、川牛膝、秦艽、羌活、威靈仙祛風除濕,通絡止痛;甘草調和諸藥。 【藥理】秦艽具有抗炎作用,所含秦艽堿甲可抑制大鼠甲醛性及蛋清性關節腫和足腫;并有抗過敏和鎮痛作用。牛膝可提高機體免疫功能,激活小鼠巨噬細胞對細菌的吞噬能力以及擴張血管,改善循環,促進炎性病變吸收等,以發揮抗炎消腫作用。羌活對多種實驗性足腫脹有明顯抑制作用,并能促進佐劑型關節炎模型動物全血白細胞吞噬功能。 【用法】水煎每日1劑,每次服250毫升,早晚各服1次,10劑為一個療程。 【方六】四妙湯加減 【出處】《中國校醫》 【組成】忍冬藤20克,蒼術10克,薏苡仁15克,知母10克,牛膝6克,木瓜10克,赤芍10克,川芎6克,當歸10克,生甘草3克。 【功用】清熱祛濕,活血通絡。 【主治】風濕性關節炎,屬濕熱者。 【方解】方中忍冬藤清熱解毒,善治熱痹;黃柏苦寒清熱,蒼術苦溫燥濕,二者配合具有清熱燥濕之效;蒼術、黃芪、牛膝、木瓜既能祛濕,又能舒筋通絡;生地入血分清熱涼血;芍藥、甘草斂陰養血,緩急止痛,佐以川芎、當歸有助于血脈之暢通;諸藥合用藥癥相合,使濕祛熱清,病癥自除。 【藥理】忍冬藤具有抗炎作用。知母有解熱抗炎作用,對大腸桿菌所致家兔發熱有解熱作用,對鹿角菜膠性大鼠腳爪水腫及棉球性肉芽腫均有顯著抑制作用。木瓜對動物實驗性關節炎有明顯消腫作用。 【用法】每天1劑,水煎2次分服。10~20天為1個療程。 【方七】通陽活血湯 【出處】《實用中醫內科雜志》 【組成】當歸15克,桂枝10~15克,白芍12~30克,黃芪15~30克,細辛3克,通草12克,川芎、防風、桃仁、紅花各10克,甘草6克。 【功用】通陽養血,散寒除痹。 【主治】風濕性關節炎,日久病邪不去,陽虛血弱、寒凝痹阻者。癥見四肢關節疼痛,遇寒涼加劇,得溫熱則舒,面黃少華,舌質淡紫,苔薄白,脈細澀。 【方解】全方以桂枝、黃芪、細辛補氣溫陽,散寒通脈;以當歸、白芍養血柔筋;以川芎、桃仁、紅花活血通絡;以防風、通草疏風祛濕;甘草調和諸藥。諸藥配伍,予攻予補,攻補兼備。 【藥理】桂枝有明顯的抗炎、抗過敏作用,對過敏性炎癥模型大鼠佐劑型關節炎有抑制作用。白芍調節免疫,白芍總苷及芍藥苷有鎮痛作用。細辛有較強鎮痛作用,抗炎作用明顯,對角叉菜膠引起的大鼠足腫脹有明顯的抑制作用,明顯減少炎癥組織和滲出液中細胞含量。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30天為1個療程。 【方八】消痹湯 【出處】《中國中醫藥雜志》 【組成】桂枝10克,羌、獨活各10克,防風10克,木瓜10克,淫羊藿15克,豨薟草15克,絡石藤15克,絲瓜絡15克,伸筋草15克,秦艽10克。 【功用】祛風通絡,除濕通痹。 【主治】風濕性關節炎,屬風寒濕痹者。癥見大關節腫脹疼痛,遇寒涼加劇,得溫熱則舒等。 【方解】方中羌活、獨活、秦艽、豨薟草祛風濕;防風、伸筋草、絲瓜絡、絡石藤祛風通絡;木瓜和胃除濕;淫羊藿溫補腎陽;桂枝溫通經脈。諸藥合用,起到通經活絡,行氣活血,除濕通痹的作用。 【藥理】羌活、獨活均有抗炎作用,能抑制角叉菜膠引起的大鼠足腫脹。木瓜對動物實驗性關節炎有明顯消腫作用。豨薟草對于實驗性關節炎具有消炎作用,可降低血ASO、ESR。秦艽堿甲可抑制大鼠甲醛性及蛋清性關節腫和足腫,并有抗過敏和鎮痛作用。 【用法】每日1劑,水煎取汁800毫升,分早、晚2次服。7天為1療程。 【方九】活血通絡湯 【出處】《中華臨床新醫學》 【組成】黃芪15克,苡米30克,羌獨活各10克,秦艽10克,寄生15克,熟附子6克,桂枝6克,絲瓜絡10克,雞血藤15克,當歸15克,川芎8克,木瓜12克,茯苓15克。 【功用】補益肝腎,活血通絡,祛風除濕。 【主治】風濕性關節炎。 【方解】黃芪、苡米健脾利濕,益氣生血治本;當歸、雞血藤、川芎、絲瓜絡補血養肝,活血通絡;羌獨活、秦艽、熟附子、桂枝祛風化濕,溫經散寒止痛;茯苓、寄生、木瓜有補腎強筋、利水滲濕之功。 【藥理】黃芪、當歸有調節免疫功能、增加機體耐缺氧能力的作用,可提高內皮細胞抗損傷能力。川芎抗血小板凝集,溶栓,降低血液濃度,抗痙攣,減少血管滲出和水腫。苡米抑制肌肉收縮,鎮痛解熱。附子所含生物堿對滲出性炎癥有抑制作用,且同時抑制滲出液中白細胞的滲出,此外還具有鎮痛作用。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各1次。
你好!你對單氏中醫了解嗎?靠譜不
單氏中醫院是2001年建院 后經過多次改制 改名發展到今天 單氏中醫療法更是五代傳承 有著百年積累bai 第一代清朝咸豐年間的單玉甫先生,在吳鞠通“上焦如羽,非輕不舉;中焦如衡,非平不安;下焦如權,非重不沉?!钡睦碚撝笇拢谥委熕摹夤?、血蠱等方面提出獨創的“宣上、開中、導下”的學術理論,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臨床治療疾病的理、法、方、藥的統一結合。 第二代光緒年間的單增順先生,在父親單玉甫學術理論的基礎上,熟讀古代名家典籍,總結出單氏中醫治療水鼓、氣鼓、血蠱等病癥的原則:“驅邪而不傷正”、“補益肝腎不留寇”、“三焦得通、氣血得和”。 第三代偽滿期間的單文明先生,在單氏中醫獨創的“宣上、開中、導下”治療肝硬化腹水(即水鼓、氣鼓、血蠱)的學術理論指導下,根據春夏秋冬四季不同的變化,寒熱虛實不同,對單氏中醫傳統湯劑進行加減。單氏中醫自創治肝散劑“夕漢散”、“分利散”、“清肝散”使肺氣得宣、中氣得和、氣血得通,邪去而正自復。 第四代傳人單守先教授于一九七二年接受由國家科委指派的肝病研究科研課題:1972年國家科研課題《黃疸病臨床觀察研究》、1973年的國家科研課題《肝硬化臨床觀察研究》,在繼承家傳的治療肝病理論基礎上結合在科研方面的系統分類及分型,總結出一整套治療各類型肝炎、肝硬化、肝硬化腹水、肝癌的理論方藥,并成功申報國家發明專利13項。 第五代單曉春教授,也就是現單氏中醫院院長,在單氏中醫獨創的學術理論的指導下,通過對臨床經驗的總結,發表了多篇論文和書籍專著,先后出版了《肝臟疾病的診療指南》、《中醫對肝病的治療》等專著,并在《國際消化疾病》雜志、《實用中醫內科》雜志等國內外期刊發表重要論文,經吉林省衛生廳批準審核通過“舒肝樂沖劑”藥品專利,并成功申報多項省級科研課題“隔藥灸神闕穴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虛氣滯證的臨床研究”、“龜甲養心熄風膠囊院內制劑的研究”,“單氏中醫對肝硬化門靜脈高壓癥的辨證治療”“單守先教授運用宣上、開中、導下法治療鼓脹病學術思想整理研究”等。取得吉林省藥監局批準文號的院內自制藥品18種。 主治擅長:各類型慢性肝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遺傳性肝病,胰腺炎,各種原因導致的肝硬化,肝硬化腹水,肝腫大,脾腫大,門脈高壓,肝腎綜合征,肝癌,膽囊炎,膽囊結石,膽管系統疾病,膽囊癌等各類型肝膽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