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國企改革進入深水區,在新的歷史形勢下,天津作為我國北方重要經濟中心,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如何激發國企活力、提升國企實力、重燃國企動力,加速國企改革向縱深推進,成為新形勢下推動“京津冀一體化”戰略布局發展的重要課題。
關鍵詞:天津 國有企業 改革
《吉林工商學院學報》(雙月刊)創刊于1985年,是由吉林工商學院主辦的刊物。本刊以質量選稿,特別歡迎具有前瞻性、創見性、對實踐有指導意義的理論研究成果。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這為國企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工作指明了方向。天津作為我國北方的重要經濟中心,國企數量位居全國前列,如何激發國企活力、提升國企實力、重燃國企動力,成為新形勢下盤活天津經濟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要課題。
一、新形勢下推進天津國企改革的重要意義
從工業增長值來看,天津市是北方第一大工業城市,天津國資總量和數量位居全國前列,國有企業輻射國民經濟建設的方方面面,如渤海鋼鐵集團有限公司、天津市物產集團有限公司、渤海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等等,都是體量巨大的國有企業,對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起至關作用。2019年天津市生產總值14104.28億元,同比增長4.8%,國有企業保障了全市經濟運行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目前,天津市積極響應黨中央號召,全部市屬77家國有企業全部參加混改,意在通過大力度的國企改革加大經濟新一波的增速,加快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激發京津冀協調發展效能。
因此,天津市國有企業在此番改革中更要明確站位、錨定目標、肩負責任、積極推進。一是確保京津冀一體化發展不缺位。當前,京津冀三地發展還未達到協同,天津應該憑借自身自然區位、產業基礎、開放環境等優勢,發揮獨特作用縮短三地發展差距。發展依靠經濟推動,天津作為老牌工業城市,盤活國企資源資產、打通國企發展經脈、激發國企創新動能是國有經濟發展的關鍵所在。因此,大力推進天津國企改革,能有效增強國有經濟控制力,提高國企綜合實力和競爭力,發揮國有經濟主導作用,帶動天津經濟的整體發展,促進京津冀一體化發展進程。二是確保城市經濟健康發展不掉隊。國有企業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是國家綜合實力的力量體現。在新形勢下轉變經濟發展思路、調整經濟發展方式,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混合所有制改革為抓手推進國企改革,刺激國企改革內生動力。在國企改革中,天津抓好主業,嚴格把握工作總基調,落實“三去一降一補”五大任務,推動布局優化、結構調整和戰略性重組、化解過剩產能,實現效益、質量、結構的不斷發展,確保了天津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三是確保城市社會穩定發展不失責。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國有企業確實要擔當社會責任,樹立良好形象。國企形象的建設長期處于短板狀態,要穩定經濟社會發展,就要改變自身形象、提升改革環境。在新形勢下,國有企業要想肩負國家的戰略需要,要堅決重塑國有企業的正面形象。這就要求天津國企必須走在改革時代的前列,在改革中注重提高國有資本活力,以搞活為重要目標和動力源,通過改革不斷增強國有資本的影響力、控制力、國際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
二、新形勢下推進天津國企改革的主要困厄
天津市國有企業改革是一項“全盤子”工程,只因天津的歷史發展定位形成了天津現有的國企布局,也正因發展環境、生長土壤、運行機制等多年來也給企業帶來了一些弊病。例如,天津藥物研究院,需要解決資金注入、機制注入等問題,要聚焦藥物研發主業,以技術研發創新深厚研發積淀,深植企業根基;又如,天津市建工集團,需要解決法人治理結構、國有資本釋放等問題,要增強企業自身的裁量權,處理好管理、建設和經營的股權結構,探索發展新模式;再如,天津市建筑材料集團(控股)有限公司,需要解決資源結構優化、體制機制轉變等問題,要轉變經營理念、優化管理手段,加快企業升級轉變。綜合來看,天津國有企業存在以下幾點共性問題。
(一)內生動力驅動問題
內外動力是推進國企改革的“兩只手”。天津市委、市政府作為外動力這只手,從政策出臺、措施制定等方面進行有力干預,為改革營造良好的外部氛圍。“打鐵還需自身硬”,國企自身的內動力這只手更為重要。目前來看,天津的部分國企內部體制、機制、結構相對固化,歷史遺留問題仍然較多,尤其對突破改革重點、難點問題存在畏難情緒,對適應市場需求和改革大環境帶來一定的阻礙。
(二)企業產權制度問題
天津國有企業產權關系本身存在體制矛盾,導致產權不明晰。產權制度是推進國企改革成敗的關鍵,目前還存在諸多問題。例如,當前天津國有企業產權制度框架體系不夠完善,企業本身的經營決策機制、管理體制、選人用人體制和激勵措施等改革腳步緩慢,政府仍舊控制著企業的實際管理,導致國有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無法放手改革。
(三)企業制度建設問題
天津國有企業制度改革依然存在不足,一是管理體制機制不完善導致企業內部各類制度存在缺陷;二是對國有資產管理的認識還不夠全面,法律監督體系架構不健全;三是對股份制的認識還不夠深入,且企業法人治理結構存在缺陷限制了股份制改革和發展,尤其是政企不分、國有資產流失等問題依舊存在。
(四)改革風險平衡問題
天津在深化國企改革的進程中,面臨的風險較多。一是制度風險。在改革進程中如何排除各類制約因素,深刻理解中央文件的改革方向和實質內涵,是改革成敗的關鍵。二是經營風險。企業仍存在個別違法違紀行為,為了眼前利益盲目決策造成較大的經濟損失。三是治理風險。在現代企業制度建立過程中,仍存在董事會虛設、內控機制不健全、監管不到位等問題。四是管理風險。企業規模越大依法治企難度越大,存在一些企業管理者利用手中職權觸碰法律紅線情況。
三、新形勢下推進天津國企改革困厄原因分析
(一)重改革形式輕組織管理內容
天津國有企業在執行和落實改革各項政策措施時,在深入結合自身實際系統規劃、統一部署方面還有欠缺,剖析企業自身問題不夠透徹,存在盲目跟從、服從上級安排現象,忽視了組織管理內部。國企在市場資源配置中具有較大優越性,導致內部利益格局固定,尤其在企業員工薪酬、待遇、業務消費等方面不夠規范,進而引發一系列待遇和效率失衡問題,造成改革的內生動力不足。
(二)政企職能剝離不完全
天津國企改革進程中,政府擴大了企業的自主經營權,增強了企業活力,但國有企業管理仍存在“行政化”現象,有的企業管理者與政府官員互相調任,其對內部員工的激勵方式照抄照搬政府行政機關的崗位任用、遷升原則,進而造成“政企不分”現象。
(三)內部自身建設不夠深入
一是內部治理結構不健全,企業董事會內部缺乏相互制衡的管理機制,存在“一言堂”、行政干預、內控機制不全等現象,導致公司法人治理機構缺陷。二是內部決策機制層級較多,導致執行決策戰線長、反應遲緩,不能完全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總體需求。三是內部績效標準缺乏科學性,勞動力市場匱乏,薪酬分配和制度運行不暢,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企業改革的發展動力和市場競爭力。
(四)改革帶來的風險疊加
一是天津現有關于國企改革的政策法規及相關文件不健全,這種情況下創新性、突破性的推進國企改革可能存在一定政策風險。二是處置“僵尸企業”、化解過剩產能工作,會帶來勞動者崗位就業沖擊,企業員工的安置與再就業狀況會帶來一定社會問題。三是如果對國企改革的決策者沒有有效的監管而出現決策失誤、違法違紀、貪污腐敗等現象,會造成巨大經濟損失和國有資產流失。
四、新形勢下推進天津國企改革的實施路徑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更加全面部署了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為做好國資國企領域改革發展提供了基本遵循。這使得改革要以抓好企業黨的建設為引領,努力營造一個良好的營商環境,更好的整合優化資源,加快推進體制機制改革,實現國有企業改革向縱深發展。
(一)牢固確立黨建在國有企業的引領作用
國有企業要在改革中率先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大戰略部署,堅持黨的領導,深抓黨的建設,這是國有企業強勁壯骨的“根”和“魂”。
在企業章程中明確國企黨組織在法人治理結構的領導地位,將黨的領導融合入公司治理結構中,充分發揮好黨組織的政治核心和領導核心作用。使得黨組織參與到企業的執行、決策和監督各環節,做到改革發展同謀劃、工作機構同設置、人員組織同配備、黨建業務同開展,確保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在企業生產經營和改革發展中充分體現、切實加強。同時,在國有企業中配備好強勁有力素質過硬的領導班子和干部隊伍,這是企業改革發展的中堅力量,是企業的競爭軟實力,是黨在企業的戰斗堡壘。要認真落實黨管干部、黨管人才原則,抓好組織的政治理論學習兼顧業務知識練兵,建設學習型、服務型、創新性的企業組織,夯實企業黨建基礎。并且建立適合現代企業制度要求和市場競爭需求的選任用、績效考核、薪酬分配、人才成長機制,激發人的主觀能動性,以人的發展推動企業發展。
(二)積極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
在天津市國有企業的改革過程中,首先要樹立各種屬性的資本共同發展雙贏的觀念,要建立合理的共贏機制,采取靈活機動的方法確保各自獲得應有的合理利益。其次要樹立各種類型的資本一律平等的觀念,取消資本流動限制政策,破除一切妨礙相互融合的條條框框。既要打破或放開市場或行業準入的門檻,又要形成所有資本都能按照市場規則,遵循自愿互利的原則,自主、自由的進入或退出,自主的進行融合。尤其對于一些處于壟斷地位的行業,更要大力引進非國有資本,充分發揮其機制靈活、市場適應性強,便于與國際接軌等優勢,不斷壯大國有資本,增強國有資本的競爭力,釋放其活力。
(三)持續加快國有企業重組整合步伐
加大集團層面資源整合和重組。一是“橫向合并”形成強強聯合。相同或相近集團進行重組,產生1+1>2效能。二是“縱向聯合”實現優勢互補,促進產業鏈上下游不斷完善,提升企業的綜合實力。三是“專業化整合”優化資源配置,將好的資源向優勢企業集中,有效減少重復投資,實現共建共享。
加快公共服務類企業整合。實行國有控股公共服務類企業有效整合是天津國企深化改革的重點之一。一是要建立集成化架構體系,形成“資源集約、信息集中、業務集成”的模式,全面提高公共服務資源的集約化應用。二是要實現公共服務平臺集成整合后高標準化,使得公共服務類企業可以繼續充分發揮平臺重要優勢。
做強產業投融資服務平臺。一是加強政策體系保障。加快一流投融資平臺啟動與研發,優化政策執行流程,增強政策激勵效應。二是完善投融資專業配套。加大投融資服務中心等各類金融機構的引進和設置,完善投融資服務職能,健全社會信用和擔保體系。三是加大人才引進培養力度。加強國際國內人才交流與合作,實施財稅優惠政策,建立多元化、市場化及的人才戰略體系。
強化退出增效機制。要加快清退一批經營效率與效果不佳、虧損低效以及產能過剩的國企,通過資產重組、破產清算等方式加速退出“僵尸企業”等不良資產,減輕資產包袱,為經濟發展提質增效。
(四)持續深化股份制改革和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
分類分層推進股份制改革。實施股份制改革,天津國有企業要最大化的汲取各種社會資本,推行產權多元化改革,重點在二級核心骨干企業中實施股份制改革,帶動搞活三級及以下企業。在管理層面,減少或壓縮管理層級,從而形成一級強、二級活、三級專的階梯式發展格局。在實施層面,實行“一企一策”,不搞一刀切、一言堂。在特殊領域,堅持國有資本控股,統籌安排、系統推進、規范操作、合理運行,防止國有資產流失。
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一是明確戰略定位。按照國有資本產業領域明確社會資本進入范圍,進一步明確國企功能和戰略定位,更有助于優化混合所有制的發展環境。二是完善資本流轉機制。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機制,規范操作程序和方法,吸引各類社會資本的支持。三是建立公平公正的市場環境。同等對待社會資本和國有資本,比如在銀行信貸方面要一視同仁,賦予不同性質的資本同等權利、同等條件,將其充分融入到國企混改中,發揮其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高威.傳統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案例分析——以某市屬M國企集團為例[J].經營與管理,2020(01).
[2]唐可欣.新體制下國企改革與公司治理探究[J].商訊,2019(12).
[3]閆婭斐.市場轉型下的國有企業改革研究[J].知識經濟,2019(12).
本文由期刊論文網首發,一個權威專業的學術論文發表知識網。
文章名稱:工程師中級職稱論文范文新形勢下天津國有企業改革路徑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