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期刊論文的過程可謂是過五關斬六將,對于作者來說,最大的考驗就是期刊的審稿了,審稿是決定文章能否見刊發表的關鍵,刊物都有一定的審稿環節和流程,sci期刊審稿流程有哪些?sci期刊不同于國內刊物審稿,畢竟是國際學術期刊,審稿雖說是雜志社的工作,但身為作者我們也要清楚雜志社是如何審稿的,這對于文章的發表是有幫助的,很多作者對sci期刊審稿不大了解,下面簡單介紹一下sci期刊的審稿大致流程:
1 一篇期刊論文投到國際SCI期刊,編輯會對稿件給出一個初步的審核意見或結論。首先看期刊論文的內容是否符合期刊的定位或scope,比如一篇有關臨床的case report期刊論文投到了JBC,其下場是可以想象的,像這種情況,編輯就不用再浪費時間了,不用外審了,直接退稿,當然退稿信會做簡單的原因解釋,但應該都是通用格式,像這這種情況,作者不用太不爽,因為editor并不是拒絕你的數據和/或結論,下一步很簡單:就是再找一個合適的期刊,再投。
2 如果期刊論文是適合在該期刊發表的,接下來編輯就會看下面兩個問題:(1)期刊論文手稿是否完整,有沒有缺少某些部分,圖和表有無遺漏;(2)手稿的格式是否符合期刊的格式?最起碼要符合基本格式。上面兩個問題如果有一個問題的答案是“NO”,期刊論文也會立馬退回,絕大多數期刊的編輯都不會讓審稿人去浪費時間去審閱明顯有上述問題的稿件,這也是對繁忙的審稿人最起碼的尊重。
3 上面1、2條通過后(當然有些稿源豐富的期刊還會由作為大同行的編輯對稿件的內容本身,尤其是創新性進行評估),下面編輯要干的活的就是找合適的審稿人(一般是兩個)進行外審,下面審稿過程就是包括聯創君在內的不少作者都比較熟悉的,故而在此略而不提了。
4 兩位同行的評審意見收到后,往下編輯要干的活,有時候很容易,比如兩位審稿人都建議接受(accept),并且都有很強的理由,期刊論文只需小修甚至無需修改,這種情況下,編輯要做的決定是顯而易見的。但現實往往并非如此簡單,不然是個人都可以干這活了,很多情況下,兩個審稿的意見是不一致的,甚至是完全相反的,或者其對稿件的推薦意見并沒有很強的證據說明,這種情況下,編輯有兩種選擇:或做最后決定,或再找一個或更多地審稿人繼續審,看是否能有一致的評審意見。如果編輯對文章的內容可以說是大同行,此時他/她就可以作為第三個審稿人做出自己的判斷,編輯很可能會如此做,尤其是當其中一個審稿人的意見比另外一個明顯更有說服力的時候。當然,第二個選擇,即再外審顯然需要花更長的時間,比較弱的編輯往往會如此選擇。但是這第二個選擇,任何編輯都一定要如此行的,尤其是對期刊論文的內容自己不熟悉的時候。
5 外審結束,編輯也做出決定后,此時作者就會收到通知(現在幾乎都用email了),注意:這是編輯的最后決定,審稿人或者editorial Board members只對文章是否錄用做出推薦意見,最后的決定是而且一定是由編輯做出的,尤其是對于采取匿名審稿方式的期刊,更是如此。
6 一般而言,編輯的決定由三中類型:”accept’, “reject”, “modify”。上述決定一般在文章投稿后4-6周內都能搞定。如果您在投稿8周后,還沒有收到編輯的最后決定(或者解釋稿件耽擱的理由),此時,就不要再猶豫,趕快和編輯聯系。作為作者,我們有權利在合理的時間內(4-6周)知道稿件的命運,或者至少知道期刊論文的進展情況。
如果作者的文章被直接拒稿了,一般是兩種原因,一個是選擇刊物不合適,專業方向不對路,另一個就是文章沒有達標,差距還比較大,第一種情況作者選擇合適的刊物再投稿就可以,第二種情況作者需要做的就比較多了,需要作者多練習多積累了,總體來說sci期刊論文發表沒有任何捷徑可走,必須靠作者自己勤學苦練了。
《sci期刊審稿流程有哪些》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