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認為,農村基礎教育改革正向以提高教育質量為核心,研究更具針對性和實踐性的方向發展,對此農村基礎教育研究應在研究方法、模式等方面加快改革,加快研究團隊、研究基地建設,注重研究隊伍人員結構的合理搭配。
農村基礎教育作為中國教育的重要部分,尤其在新課程改革推進過程中,伴隨免費、全面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等政策落實,人們對農村基礎教育有了更高的要求,也意味著農村基礎教育改革向更深層次的推進。因此,以農村基礎教育為對象的研究必須為此提供更優質的服務和引領。
農村基礎教育正經歷深刻變革,是國際基礎教育發展和我國當代政治、經濟、社會等發展變化的必然反映。
1.適應國際基礎教育發展變化的需要。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上發達為應對知識經濟的全面挑戰和綜合國力的激烈競爭,都在進行以提高質量為核心的教改,如美國從1989年發表《全體美國人的科學—2061 計劃》以來,陸續出臺了一系列重要文件,以促進美國從基礎教育到大學本科教育質量的提升。另外,各國還在加強道德教育,改進教師選聘標準,提高教師質量,重視開發學生智力,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和健康的個性心理品質等方面做了很多努力,這些努力均以全面提高基礎教育質量為宗旨。
2.我國政治、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經過改革開放30年的發展,農村基本普及九年制免費義務教育。但就總體發展水平而言,廣大農村的基礎教育發展質量普遍低于城市。中國農村教育難在師資質量低、 教育經費緊缺、教育條件匱乏、教育管理水平不高、學生家庭貧困。總理在2009年1月科技教育領導小組會議上的講話中強調:要把義務教育辦好,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要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扶持力度,不斷增加對農村教育的投入,提高教師的數量和質量,吸引優秀人才投身農村教育事業。在新農村建設、和諧社會建設、城鄉一體化發展等政策影響下,提高農村基礎教育質量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
3.教育發展內在邏輯的反映?;A教育在發展過程中,一般遵循從無到有,從低到高的發展模式,基本路徑如下:
在上述發展路徑中,第一階段:有學上,主要解決教育普及問題,這是我國在長期努力后才完成的,到2007年末,教育部統計顯示我國適齡兒童義務教育入學率為99.8%,標志我國義務教育在數量上的全面普及。第二階段:學什么,是關于在學校教學內容、教育觀念、方式、技術手段等的問題,在我國實施的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主要致力于解決這個問題。第三階段:什么學校,即關于學校教育質量的選擇。由于長期存在的二元制社會影響,城鄉之間教育質量差異巨大,即使在縣域內也存在巨大差異,是造成各種擇校問題的根源。第四階段:怎么學,是促進學生個性化學習與發展的階段。四個階段在不同區域可能同時存在,但在一個區域一般是順序發展的。對當前農村基礎教育發展現狀而言,第二階段學什么的問題基本明確,未來發展應該著力解決建設“什么學?!钡膯栴}。
在提高農村基礎教育質量的過程中,有兩種基本途徑,一是不斷加大外部在人、財、物等方面對教育的投入,一是提高教育系統內部各要素的活動水平。就提高農村教育質量而言,首先必須堅持農村教育系統內部的改革,其次應堅持外部對教育投入的最大化,只有在二者共同努力才可以促進農村基礎教育質量可持續的提高。就教育系統內部變革看,包括教育行政系
1.教育行政改革應堅持服務和引導學校發展。教育行政管理機構改革應堅持服務學校發展、提高學校管理自主權、促進學校發展活力等理念,改革教育行政管理中不適宜學校發展的各項規章制度,由于涉及各方面的利益,改革相當艱難,需要行政整體改革的推進來影響。
2.學校改革應以提高教育質量為中心。學校改革的程度、范圍、模式等深刻影響著農村基礎教育質量提高的過程和結果。學校作為教育組織,就其人員組成及其職能來分類,可分為管理、教學、學習三部分,管理是基礎、教學是關鍵,學習是目的,管理和教學共同制約著學習的效果,學習者自身的因素決定著學習效果的程度。因此,學校改革應是學校管理、教學、學習三位一體的。
通過對查閱文獻發現關于農村基礎教育研究具有如下的特征和發展趨勢,對開展農村基礎教育研究亦有啟示。
(一)研究內容密切聯系學校改革實踐。通過對七本中國教育類最有影響期刊在2000—2009年6月關于農村基礎教育類共685篇文章的分析表明,與農村學校改革相關的研究最為研究者關注,占總研究數的39.3%。第一位的是教師專業發展類的研究,從2000—2005年總數的37篇,到2006—2007兩年的46篇,而2008年以來的一年半,已經有40篇相關研究。所以,對教師專業發展的研究必將是未來研究的主要內容。第二位的是關于農村教育發展策略的研究,相應的分別有27、29、28篇,由于時間的不一,可見其受關注程度依然在不斷提高。相比前面兩個方面,關于農村教育管理的研究急劇沒落,從以往的37篇到現在僅有11篇,反映出在提高農村教育質量方面對教育管理期望的降低。
?。ǘ┡c學校發展密切相關的研究受到關注。此類研究主要包括教育資源整合、學校布局調整、教育投資等。第一是關于教育資源整合、布局調整的研究急劇升溫,從2000—2005年僅有的5篇,急速增加到2008年以來的20篇,從內容看更多關注對農村學校布局調整的反思。第二是關于農村教育稅費改革、教育投資的研究急劇減少。從2000—2005年最高53篇到2008年以來的19篇,反映出研究者對此類研究開始轉向。
?。ㄈ┢渌愌芯繘]有突出的變化,多為一般性研究。主要包括農村教育與新農村建設的關系、農村教育現代化進程中的問題、課程改革等。從2000—2005年的29篇,到2008年以來的16篇,差異不是特別大,值得以后進一步研究。
農村基礎教育研究隊伍主要是兩個方面,一是教育行政機構的教研室。另一方面是高校教育研究機構,隨著高校研究隊伍的不斷壯大,其對政策取向、實踐發展的影響日益擴大,甚至能夠左右具體的改革政策,因此,作為高校研究機構必須深化改革,以適應農村基礎教育發展的需要。
1.注重研究團隊資源的優勢互補。研究團隊注意對研究問題的綜合處理能力,因此需要研究成員間的優勢互補.過去可能研究更傾向于有共同研究方向、興趣的人員的結合,但這種結合明顯弊端是研究問題的視角有限、解決問題能力受限、知識結構不太完善,當研究發展到一定程度容易受制約。針對面向農村基礎教育的研究涉及多個研究方向,所以在加強研究團隊建設過程中,應注重成員間研究優勢的互補作用。2.注重研究梯隊建設,促進可持續發展。團隊建設不是為某一個項目的臨時組合,是促進研究機構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所以應注重研究梯隊建設。傳統上人們傾向強強聯合,較為忽視眼前弱小的一方,這種組合在初期比較容易出成果,但一般難以持續,而通過不同層次、不同年齡階段而建立的人才梯隊機構,容易形成持久的合力,促進研究機構的可持續發展。
3.確立研究特色,深入發展.隨著改革的深入發展,研究問題差異化日益顯著,單一研究團隊難以解答實踐中的所有問題,必須樹立研究團隊的特色,避免過去大而全的模式,應追求一種特色、有效、深入的發展模式。
1.基地可以是一所學校,也可是一個區域的學校。研究者可以依托一所學校開展研究,研究的價值一旦得以體現,會有更多的學校加入進來。
2.以項目為依托,建立基地。幾乎每一個研究者都不斷開展項目研究,通過開展項目,增加了解,深化合作,進而就可以建立基地,促進共同發展。
1.研究方法多樣化。隨著研究內容的轉變,研究方法必須與之相適應。由于早期研究更多是關于政策、課程制定等較為宏觀方面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更多需要政策數據、抽象思辨等。隨著對教育問題研究的不斷深入,更需要從新的研究領域、視角吸取力量,創新方法,如從人類學、社會學、現象學等視角來研究、分析教育問題,單純的辦公室研究已經不足以產生實踐需要的成果。同時,農村基礎教育研究取向的變化,方法的多樣化,對基層教育研究者提供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他們更熟悉實際情況,更了解實踐需要,可以有更好的機會來開展研究,提高研究能力。
2.研究模式的多樣化。所謂模式指可以使人照著做的標準樣式。隨著農村基礎教育改革的轉向,需要開展研究的內容、方法逐漸豐富、具體和差異化。因此,研究模式需要不斷豐富,滿足研究者不同能力、背景的需要,更好促進農村基礎教育改革的轉向。
(1)探索——發現模式。該模式可以指導人們如何去發現教育實踐的問題。當前農村基礎教育有著多樣化的問題需要我們去發現、分析、解決,但傳統家丑不可外揚的思想,使一般的外部人難以發現各種各樣的問題。該模式是開展教育研究的基本模式,主要為發現問題,探索即是手段,方法可以是問卷調查、訪談、觀察、個案分析等都可以來發現存在的問題。
?。?)咨詢——培訓模式。發現問題是改革的第一步,對存在的問題如何來解決非常重要,許多農村基層學校受各種條件、能力限制需要依靠外部力量來分析、解決本單位的問題,推動發展。咨詢——培訓模式是研究機構開展工作常用的模式。一般有兩個來源,一是對自己主動發現的問題,給對方以分析、診斷、并就存在的問題采取有針對性的解決辦法。二是學校針對自己發現的問題而又不能解決,就向相關研究機構提出咨詢,尋求解決之道。這種模式更具有針對性,多為點對點的方式開展。
?。?)服務——引領模式。相對于前面兩種研究模式,該模式是高級別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在服務——引領模式中,需要研究者具有敏銳、深刻洞察事物發展變化趨勢的能力,更多出現在一些綜合性的改革實驗中。服務——引領模式需要研究者具有高度的責任感、開拓意識,同時對開展相應實驗學校的領導也具有較高的要求,通過這種模式開展研究,可以在更廣的范圍內產生影響,有助于推動更大范圍的改革,對未來教育發展有著深刻影響。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ztsjzjwh.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