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國必先強師,只有高素質的師資隊伍才會有高質量的教育。長期以來,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一直是我們開展教育教學工作的一個重心。為促進民族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滄源縣委、高度重視教師隊伍建設。
滄源縣義務教育階段的教師編制是2357人,目前在編1982人,空編375人,2010年底將有154名教師提前退休。為從根本上解決教師數量不足的問題,為滄源縣教育事業長遠發展謀慮,滄源縣委、高度重視教師隊伍建設。在注重本地人才培養使用的同時,還積極引進外地優秀人才到滄源建功立業,通過招考、錄用等方式充實教師隊伍。義務教育階段“特崗教師計劃”是滄源縣擴充教師數量的方式之一。2010年是實施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教師特設崗位計劃第五年,滄源縣抓住機遇,積極爭取指標,共招錄教師46名(特崗教師26人),其學歷均在專科以上。此外,2010年106名鄉鎮代課教師已有54名通過考試、轉崗、自動辭職等方式得以逐步消化,全縣大專以上學歷教師占全縣專任教師數的64%(臨滄市普通初中和小學專任教師合格率分別是98.26%、98.62%)。截止2010年底,滄源縣通過事業單位招考、特崗招聘、高層次人才引進教師536名,退休教師257名,隊伍結構得到了優化。目前,滄源縣通過各種渠道,大力開展教師培訓,竭盡全力建設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一是通過實行城鄉對口幫扶,以城帶鄉的模式,讓城區學校每年派一定的骨干教師到鄉村學校支教,鄉鎮中心校每年安排一定的教師到村一級的學校支教,采取以城帶鄉的方式來培訓和帶動一線教師教育教學水平的提高。二是充分利用暑假時間,精心組織大面積培訓(履職晉級培訓、普通話培訓、鄉村小學骨干教師培訓、英特爾未來教育培訓、佤語培訓等),培養鄉村學校的骨干教師,力促教師專業成長。三是將教育教研和教師進修學校合二為一,研訓一體,教研員每年深入教學一線聽課、評課,把聽課、評課過程中發現的問題進行梳理,有針對的列出培訓科目,在假期組織鄉村教師進行科目培訓。此外,為了促進整個縣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滄源縣定期的會派出一些中小學骨干教師到臨滄市里進行學習交流。例如,本著“大校拉小校,強校扶弱校,城校帶鄉校”連片教研,共同發展的目的,2011年滄源縣從全縣各中學共選派72名中青年骨干教師,分三批(每批為期一周)到臨滄市民族中學進行交流學習。
由于滄源縣地處偏僻,沒有足夠的人才能夠引進來。在離縣城較遠、交通不便利的鄉鎮師資缺口較城區及縣城附近的學校來說是很大的。在小學,教師結構性短缺主要是英語、科學教師短缺。例如,勐董鎮全鎮小學只有一名英語教師,輪流在勐董鎮各小學教學;另外,也沒有專業的體育和音樂老師,現有的體育和音樂教師基本上都是由其他學科教師兼任。在中學,除語文、數學、英語老師充足以外,其他科目教師都處在短缺狀態,不少教師都是非專業出身。此外,不管是小學還是初中,雙語教師都處于不足狀態,少數民族教師和少數民族學生不配套,例如,在勐角鄉的小壩卡教學點,當地居民都講彝語,而教師是佤族,教師和學生之間幾乎不能交流,但整個勐角鄉卻沒有彝族教師可派到此地。
滄源縣教師流動呈現出單向性、不平衡性。目前在縣城及縣城附近的學校呈現出來的是“流不動”的現象,而在較偏遠的地方則流動頻率過高。另外,從教師行業流入到教育主管部門或者流出教育行業的也不在少數。“流不動”主要是因為地理位置較好,在這樣的地方除非有人退休否則幾乎是進不去老師的,這對提高教師隊伍的素質是不利的。在地理位置較差的地方,如巖帥中學5年調出15名教師,調入18名教師,這樣的教師流動不符合學生學習的連續性的特點,而且能調出的老師都是
干教師,余下的教師大多年齡老化、學歷較低、知識陳舊,很難適應素質教育的需要,調入的又都是新教師,缺乏教育教學經驗。例如目前巖帥中學和巖帥中心完小的負責人最頭疼的問題之一就是學校在不斷地培養新教師,而當這些教師成為骨干教師之后則不斷流出,教師隊伍不穩定,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沒有提高,雖然每年引進新教師,但是教師數量仍然不夠。
由于資源有限,滄源縣的教師培訓不可能面面俱到,其中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在教師培訓方面,滄源縣大力支持各學校對教師進行培訓,目前主要的問題是培訓機會有限而且對提高教師素質和教師教育教學技能方面的針對性培訓較少,培訓形式單一,以校本培訓居多,其次是縣教師進修學校舉辦的培訓,教師走出去接受培訓的機會很少。由于培訓機會有限,為了學校的后續發展,幾乎每個學校都會選擇讓年輕教師、骨干教師出去學習和培訓,尤其是去省里或者外省市的培訓,這樣老教師的教育觀念得不到更新,老教師的素質難以提高,在滄源縣還存在大量的老教師,這部分教師的素質亟待提高。在滄源縣,雖然教師進修學校盡了最大的努力做教師培訓,但是由于教研員有限給教研工作的開展帶來了很大的困難。除了履職晉級培訓師針對全體教師的以外,其他的培訓能參訓的人數是極為有限的。教師能走出滄源縣接受培訓的機會極少,每個學校平均每年在1-2人次。
受社會發展的影響,在以往的各項教育決策中,部門總是傾向于優先發展城市教育,優秀的師資留在了城市,財力、物力的投入遠大于偏遠的貧困農村。近年來,為了促進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出臺了一系列相關的均衡配置政策。以師資均衡配置為例,雖然目前各級著力采取各項措施積極推進城鄉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但長期以來以城市為中心的價值取向仍然潛在的影響著各部門的教育決策。就滄源縣而言,由于人口居住較為分散,加之交通不便等因素,各中小學的師生比例是比該標準還大的。倘若嚴格按照當前的師生比標準來對滄源縣中小學師資進行配置的話,其教學是無法正常運轉的,更談不上實現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 源縣特殊地理條件的制約
滄源縣地勢北高南低,縣域內有近92.8%的山區面積,各村寨絕大多數零星分布在山區。長期以來,由于交通不便,閉塞落后,加之經常發生自然災害,當地居民忙于生計,無力顧及教育。落后的經濟發展導致了滄源縣人民對教育的需求很低,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該地區教育的發展。村寨的分散,人口的不均分布也給當前滄源縣的集中辦學帶來了困難,校點合并就是一個較好的例子。艱苦的自然環境導致了滄源縣師資的不合理流動,大量有經驗的教師留不住,新教師不愿意長呆,只要有機會就“走”,這無疑不是滄源師資隊伍建設的一個制約因素。此外,落后的自然經濟環境也導致了當地少數民族封閉、落后的教育思想觀念,外加當地復雜多樣的民族文化環境,諸如民族價值觀、倫理道德、風俗習慣等給我們的教育也帶來了一些不可避免的問題,所有這些外部環境給教育帶來的影響都是不容忽視的。
教師隊伍的建設直接關系受教育個體的發展,關系到滄源縣教育的發展。加強滄源縣教師隊伍建設建議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在師資隊伍建設上,結合滄源縣的實際,具體說來,一方面,嚴格師資編制管理,逐步消除閑置師資現象,以清查在編不在崗人員為契機,促使師資回流。另一方面,通過加大補員力度,保持“進退”平衡。首先,省里多申請“特崗”教師,并且按照學科結構合理安排招聘名額;其次,根據教育部“對自然減員空缺下來的教師編制,在有合格的師范畢業生源的情況下有編必補”的文規定,增加年縣里公開招聘的新教師名額。最后,要積極培養雙語教師,對于擔任教學工作、并有少數民族背景和少數民族語言基礎的教師,應該視為緊缺、重要的教師資源,并有意識地鼓勵和引導這些教師發揮重要的作用,使之成為在少數民族地區了解情況、溝通信息、聯絡感情、保護和傳承少數民族傳統文化、探索雙語教學規律、強化層面的民族認同等方面工作的骨干力量。
由于滄源縣中小學教師生活環境差、收入水平相對較低、工作任務繁重,加之長期以來這些教師缺乏個人發展的良好環境、機遇,導致這些教師流動性較大。因此,創設條件,進一步完善滄源縣義務教育教師的保障機制就顯得尤為必要。例如,首先,立山區津貼,用待遇留人。用政治待遇作先導,用足夠的經濟待遇作保障,在穩定農村邊遠山區原有教師的基礎上吸引新教師。目前,這一觀點已經成為了社會各界人士的共識。其次,改善山區學校設施,用環境留人。改善辦學條件是教育現代化的內在要求,也是“以人為本”理念主旨所在。因此,應千方百計加大對農村邊遠山區學校的教育基礎設施的投入。最后,基于對西部地區義務教育經費傾斜的政策,結合實際,根據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加大對教師安居的補助。建議可以通過建立教師安居房,對從事義務教育并達到一定年限的教師,當其進行購買時給予相應的優惠或補助,這樣一來有利于教師安心扎根,致力于當地的教育事業。
[3]柳海民,周霖.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理論與對策研究[m].長春:東北大學出版社,2007.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ztsjzjwh.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