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經濟始終處在高速發展中,但主要依靠出口和投資推動經濟發展的弊端已日益凸顯,擴大內需是保持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內生動力,而內需不足與我國目前的分配制度不合理,特別是勞動所得所占比例過低有著密切聯系。擴大內需尤其是消費需求,應深化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勞動所得的比例,增強居民特別是中低收入群體的消費能力,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經濟始終處在高速發展中,gdp年均增長超過9%,穩居世界第一。經濟的長期高速發展,較大程度提升了我國的綜合國力,我國經濟總量已超過日本,僅次于美國,居世界第二位。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根本改善和提高,人均gdp已超過4000美元,基本實現了小康。我國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結束了商品短缺時代,進入商品總供給大于總需求時代。因此,怎樣繼續保持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就成為我國面臨的一大難題。
經濟發展需要有強大的推動力,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經濟之所以能保持高速平穩的發展,得益于基礎設施投資、出口貿易和國內市場的開拓,這是推動我國經濟持續發展的三大動力。
我國是一個發展中的大國,原有基礎設施較差,遠遠不能滿足國內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基礎設施的大量投資,如高速公路和高速鐵路 、現代化的港口和機場建設,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國的投資環境和經濟社會發展條件。出口的不斷增長,說明我國具備了較強的制造能力,我國的產品也受到世界各國消費者的歡迎。但是基礎設施投資周期長、見效慢,而且必須與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水平相適應,雖然可以在短期內拉動gdp的增長,但投資過剩甚至盲目投資會帶來諸多負面影響,產品的大量出口對gdp的增長做出了較大貢獻,2009年,我國外資總額達到2.2萬億美元,超過德國成為世界第一出口大國。但受制于世界經濟狀況的影響,國內市場雖然近年來有了較大的變化,但總體而言,內需不旺,國內市場特別是農村市場開拓力度不夠的問題仍然突出。長期以來,我國一直采取典型的投資拉動型經濟發展方式,自1983年以來,gdp資本形成率都在30%以上,有時高達45%左右,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0個百分點(黃泰巖,2009)。而內生不足的問題日益突出,要進一步提升內生動力,就必須從根本上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特別是設法擴大內需尤其是消費需求,因為消費需求是最終需求,所以擴大消費需求對經濟發展具有長遠的積極意義。這已經成為保障我國經濟取得可持續健康發展的關鍵所在。這是因為,擴大內需,提升內生動力對我國經濟發展,不僅比較重要,而且通過努力也是可以實現的。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國發展經濟的最終目的,也是實施擴大內需戰略的重大舉措。要實現擴大內需戰略,有大量復雜而艱巨的工作要做,但國民收入分配是否合理、人民生活是否改善、大多數國民的消費能力是否增長是其重要基礎。而現行的分配制度,特別是個人收入分配中存在諸多不合理甚至是比較突出的問題,導致多數國民收入增長較慢,消費能力低下,內需不足。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體現,我國收入分配制度不合理突出表現在:
一是初次分配不公平現象日益突出。勞動所得在初次分配中所占比重越來越小,非勞動收入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愈來愈高,而大多數人主要收入來源是勞動收入。我國居民在初次分配中所獲得的收入占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較大。1993-2003年的平均比重達到97.19%(孔杏,2007)。勞動收入的逐年下降,必然造成絕大多數人收入增加緩慢。少數人占有的社會財富過多而不公平的現象日益突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由于低收入群體獲得財富的主要來源只能借助自身的勞動力,而分配中強資本、弱勞動趨勢使得初次分配的要素中,勞動要素處于最弱勢地位。
二是收入差距逐漸拉大,貧富懸殊日益突出。我國社會各階層收入分配差距不斷擴大,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斷擴大,地區居民收入差距急劇擴大和行業之間的收入差距不斷擴大。我國貧富懸殊過大,分配不合理早已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且有愈演愈烈的趨勢,不僅超過了與我國經濟水平相當的,甚至超過了一些發達。
構不合理。調整結構首先是國民收入分配結構。從我國近20年的情況看,如果收入分配結構不合理,也必然影響產業結構和整個經濟發展。收入分配結構主要是指、企業和居民三者在國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的比例關系。根據常光華的研究,在1992-2007年間,、企業和居民收入分配增長了9.83倍、19.35倍和7.52倍。初次分配收入增長速度超過其他主體收入增長速度,而居民初次分配收入增長速度是最慢的,且低于平均增長速度。其結果是在經濟高速發展過程中,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重不斷下滑,過高的財政收入和企業福利直接導致企業投資規模和基礎設施建設規模增速過快,從而導致我國投資過快、消費乏力,最終致使內需難以真正啟動。
四是公共產品投入不足,公共服務滯后。根據國際經驗,一個的人均gdp從1000美元向3000美元的過渡期,是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需求快速擴張時期,人們的需求也從溫飽型轉變為對教育、醫療、居住、衛生、就業、社會保障等社會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需求。改革開放30多年來,經濟的長期高速增長并沒有帶來對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高投入。據專家考證,目前我國公共財政中,社保、救濟、教育和衛生等公共服務性支出只占16%左右,而經濟建設高達24%,行政公共費用占17%;而在美國,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投入占財政開支60%以上。由于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落后,必然迫使多數國民,特別是中低收入者把本來就不高的收入的絕大部分用于教育、居住和養老等維持基本生存的活動中,抑制了他們的其他消費活動。
以上現象長期存在,與我國整體的分配制度和分配政策不合理密切相關,這種狀況直接導致內需不足,經濟發展動力不夠。因此,要改變這種狀況,必須深化分配制度改革,調整分配政策,擴大內需,讓最廣大的人民群眾共享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的成果,完善社會保障制度,讓全國人民有能力和意愿消費,使內需真正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強勁動力。 提高勞動所得是深化分配體制改革的關鍵
內生動力不足已成為國民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較大障礙。因此,激活內生動力、增強內需對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已成為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必須面對和高度重視的問題。而制約內需的核心問題是分配制度改革的滯后,特別是勞動所得在國民收入分配中所占比例日益下降,制約了百姓消費能力和生活質量的提高。深化分配體制改革,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特別是提高勞動所得已經成為深化分配體制改革的關鍵。“我國不僅要通過發展經濟來把社會財富這個蛋糕做大,也要通過人民收入合理分配制度把蛋糕分好”(,2010)。
改革開放30多年來,隨著人均gdp的增長,國民的收入也在不斷的增加。但近年來,收入分配不公平的現象度日益突出,特別是勞動和資本之間的收入差距日趨拉大,普通勞動者干得多、掙的少,而一些群體干得少、掙的多的現象日益嚴重,收入分配的公平原則受到挑戰。勞動收入在整個國民收入中所占的份額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消費需求的大小,而勞動收入是內需能否擴張的關鍵因素。
目前國際上一般用分配率(即勞動報酬總額占國內總值的比重)作為衡量一國國民收入初次分配是否公平的主要標準,勞動者的報酬總額占gdp的比例越高國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就越公平。
調整分配結構,必須抓緊制定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政策措施,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藏富于民,使居民收入與gdp同步增長。
收入分配不公突出表現之一是行業收入分配差距過大。特別是壟斷行業和其他行業之間的收入差距過大,已經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關注。根據統計,電力、電信、金融、保險、水電氣供應、煙草等行業職工的平均工資是其他行業職工平均工資的2-3倍。2000年,最高行業人均工資水平是最低行業人均工資水平的2.63倍,到2005年增加到4.88倍,擴大了兩倍多。最高行業與最低行業工資水平之間的絕對差距也由2000年的8436元擴大到2005年的32249元(郭松民,2007),如果加上工資外收入和職工福利待遇上的差異,實際收入差距可能在5-10倍之間。目前,我國的電力、電信、石油、金融、保險、煙草、航空、水電氣供應等行業共有職工8
33萬人,不到全國職工人數的8%,但工資和工資外收入差額卻相當于全國職工工資額的55%(賈品榮,2007),北京師范大學收入分配與貧困研究中心曾于1988年、1995年、2002年和2007年進行了四次全國范圍的大型居民收入調查,從1988年至2007年,收入最高的10%人群和收入最低10%人群的收入差距,從7.3倍上升為23倍。
收入分配不公的又一突出表現是富者越來越富,窮者越來越窮,貧富懸殊越來越大。據有關機構發布2009年我國3000家族財富總榜單顯示,3000家族財富總值16963億,平均財富5.65億。2009年10月,美林全球財富管理與凱捷顧問調查顯示,截至2008年底,我國共有36.4萬名百萬美元富翁,富豪總數已超過英國,居全球第四位。中國人民大學的調查顯示,我國20%的最高收入人群占有全部收入的54.58%,而20%最低收入人群所占比例還不足1%(0.79%)(鄭杭生,2004)。
以上數據說明,貧富懸殊已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且有距離越拉越大的趨勢。少數人暴富,而絕大多數人收入增長緩慢,這與科學發展和建設和諧社會的目標是嚴重相悖的。因此,必須進一步規范收入分配秩序,強化中低收入者的收入增長機制。為此,需重點解決以下問題:
其一,努力擴大就業,這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頭等大事,也是增加中低收入家庭的根本途徑;其二,強化低收入者收入增長機制;其三,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其四,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提高絕大多數的消費能力。
改善民生是經濟發展的根本目的,擴大內需是增強經濟發展內生動力的關鍵。只有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擴大內需,經濟發展才有持久動力,社會進步才能有牢固基礎,才能長治久安。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ztsjzjwh.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