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美的含義”是比較廣泛的,在歷史教材中,包含著豐富的、當今未觸及到的成份,客觀地、確切地,發現教材中美的因素并加以運用,能夠實現師生在課堂教學中最好的配合。整體地、始終如一地運用教材中美的因素的過程,是一個有序的結構,極易及時反饋教學效果,教師可以從瞬時的眼神、表情、笑聲中反饋到學生接受知識和感受美的信息。
歷史教材體系中存在美的因素,最枯燥的教材內容都可能潛在著吸引人的美的形式。這種美,在教學過程中,在備課階段里,必須整體性地掌握,從美的系統出發。
學生的情緒、感情以及整個內心世界,受到歷史人物、事件或現象的作用,心理變化從輕微的激動到深刻的激動之間波動,此類教材可稱為感性教材,其偏重于心理因素。而形象性材偏重于視覺的直觀,形象性教材越集中的部分,像愛家、愛國的教材,其可感性的存在效果就越高。如中國古代史,散落在各章節的科技、文化在當時世界領先的事實,中國近代史關于反抗外國侵略、反對階級壓迫的可歌可泣的英勇斗爭;再如具有感召力的歷史人物,其理想、品格、言行方面的發光點都可在古今中外的史料中找到,對這種感性教材的充分利用,可使學生感受到一種神圣的美。
對這些感性材料,在備課和分析教材時要整體把握,在課堂中方可持續不斷地利用,深刻地發掘教材中感染人情緒的成分。可感性教材對加強歷史的德育教育功能起著倍增的功能,運用得當,能震撼人的心靈。
形象材料性是客觀存在著的,但由于每個人的經歷不同,思想感情不同,對該部分知識認識的深廣度也不同,所以,對這些形象材料的美的發現度,便有很大的不同。面對著某些具體現象的材料,教師應有歷史的、縱橫交錯的透徹的理解,這樣才能夠順乎事理和規律,把握事物的真諦。從這樣的角度出發,在評述的過程中,離不開感性的形象材料,也離不開理性的明晰概括,有機地調和這兩者,就會使學生共鳴,這就是美。
共鳴性更依賴于師生理性的相通。教材可產生共鳴性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教材中對每一具體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現象所作的符合歷史唯物主義的結論;二是導言課的講述,事與事之間的有機聯系。
幫助教材美的形成和確定,為學生愉悅地、有興趣地學習歷史提供了良好的認識環境,有助于學習的順利和成功。但是構成教材美的因素如何使學生美感與共鳴,使學生得到審美教育,還要求教師帶著美育的觀點,配合其他的教學要求,去認知教材、備課和上課。由此,為使教學產生新的組合,產生新的效果,通過發現教材中美的因素,需要再結合其他教學方法。
教師聲音的表述、歷史畫圖、文物及仿制品、錄音、錄像,在一些課上有計劃地交錯使用,可使學生耳、目、手的功能充分調動起來,去感受歷史教材的美、社會的美和生活的美。
例如,講到太平天國領袖洪秀全時,學生容易將天京陷落的一切責任歸罪于他。這時,我特地引用了洪秀全的一首《述志》詩:“眼通西北江山外,聲振東南日月邊;展爪略嫌云路小,騰空何怕漢程偏。”學生立即被這首詩的雄偉氣勢、完美的藝術形式所吸引,進而,從這首詩的內容出發進一步闡明了全詩中反映的氣勢是建筑在他創立的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運動上。一堂課充分發掘教材可感性、共鳴性的內容,補充典故、傳聞、藝
教材是由若干個知識體系構成的,每個體系都有各自的規律性。中國古代史幾乎每個朝代都有如下完善的知識體系:建朝起止時間,疆域與首都,經濟(制度、工具、農業、畜牧業、手工業、制造業、商業),政治(政權建設、政權動亂、人民起義),民族融合,對外關系,文化。又如世界資產階級革命的背景,中國近代史不平等條約的內容,都有規律性的知識體系。將表面凌亂的內容,以整齊的形式去認識,學生印象上是完美的。指導學生用此形式去認識課文內容,學生接受新問題中的緊張感、壓迫感會縮小到最低限度。與此同時,學生在發現和運用知識體系規律中尋找到了樂趣,并在情緒歡悅中學習著。
形象化的記憶和完美人格的培養也是歷史教學中重要的內容,只有整體始終如一地利用教材中美的因素,教師所導向的思想、情操、意志方可被學生逐漸接受。與此同時,學生的審美能力得到了加強,有了審美能力,一個人的心靈就能在不知不覺中接受同美的觀念相系的道德觀念。充分運用教材中美的因素,歷史教學完全可以培養和形成學生完美的人格。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ztsjzjwh.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