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摘要:青年大學生和大學文化有著內在的聯系,他們是大學文化的重要主體和變革大學文化的鮮活力量,是大學文化建設的未來、希望或生力軍。積極參與大學文化建設,既是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的需要,也是青年大學生光榮而神圣的歷史使命。
唯物史觀認為,對一種文化現象的探究,應該在它所由以萌生的社會歷史環境中去追根溯源,“既不能從它們本身來理解,也不能從所謂人類精神的一般發展來理解,相反,它們根源于……物質生活關系的總和”[1]。回顧20世紀我國青年大學生和大學文化的生長歷程,可以雄辯地證明這一觀點。
早在20世紀初的中國大學文化的孕育階段,青年大學生就和大學及大學文化結下了不解之緣,促成了中國近現代大學文化的產生。陳獨秀在《敬告青年》一文中,用“新陳代謝”的觀點,熱情洋溢地謳歌了青年在社會歷史進步中的作用:“青年之于社會,猶新鮮活潑細胞之在人身。……人身遵新陳代謝之道則健康,陳腐朽敗之細胞充塞人身則人身死;社會遵新陳代謝之道則隆盛,陳腐朽敗之分子充塞社會則社會亡。”并明確指出,“國人而欲脫蒙昧時代,羞為淺化之民也,則急起直追,當以科學與人權并重”[2],來一場文化與價值觀的革命,自覺接受現代社會的新思想、新道德、新文化,徹底否定封建主義的舊思想、舊道德、舊文化。在蔡元培的積極支持下,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等一批思想進步的新派人物先后來到北京大學,以《新青年》、《每周評論》、《國民》、《新潮》等為陣地,向封建專制主義及其意識形態進行了猛烈地抨擊和批判。他們提倡民主、反對專制,提倡科學、反對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提倡新文學和白話文,反對舊八股,有力地促進了當時人們特別是青年人的思想解放,促進了中國近現代大學文化的生成。
近一個世紀,沿著五四運動開創的這條“青年之路”,中國人接受了馬克思主義,并將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際相結合,經過革命、建設和改革,使中華民族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而新時代的青年,成為了整個社會主體中最積極最有生氣的力量。
如果我們簡單回顧一下新中國大學和青年大學生的文化歷程,就會發現:20世紀50—60年代的大學生是“有著濃厚的理想主義色彩的拓荒者”,新中國的誕生給了他們“激情燃燒的歲月”,特殊的國際政治、經濟、文化背景,使他們形成了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的人生觀和集體主義的價值觀,奉獻和犧牲成為那一代青年大學生的責任與使命。20世紀70—80年代的大學生是經過改革開放洗禮的“理想中包含著更多現實因素”創業者,艱苦的社會環境和切近現實的生活、勞動,磨練了他們吃苦耐勞、奮發創業的品格,而改革開放的歷史機遇又開闊了他們的視野,活躍了他們的思維,并賦予他們相當的理想主義成分,奮斗、創業和競爭是這一代青年大學生文化人格的線世紀初的大學生是全球化浪潮和社會劇烈轉型背景下,面臨種種機遇和嚴峻挑戰的“心靈放逐者”,面對“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的轉化,他們更多地尊重自己的真實感受,復雜多變的環境和未來預期的不確定性,造就了當代大學生早熟、無奈和幽默的整體性格,“他們中不少人不再崇拜神圣和英雄,而愿意在對影星、歌星的的模仿中享受平凡的快樂;他們不再追求圓滿和完美,而愿意在殘缺中體會生活的真實;他們不再夢想未來的驚人之舉,而愿意在當下的平淡中化解心靈的沖突”[3]。這種放逐者的“流浪”文化人格,使得他們真正成了需要社會理解、關愛、信任和引導的一代青年大學生。
然而,無論大學發生如何的演變,也無論青年大學生的文化人格隨時代和社會的變遷發生多么大的裂變、造成多么大的代溝,青年大學生和大學文化及大學的精神氣質、精神風貌是不可分割的,從最終意義上講,青年大學生是大學文化建設的生力軍。這是因為:
無論是從大學人的結構成分、數量比重還是大學教育的目標取向來看,青年大學生都是大學和大學文化的最重要的主體。大學文化中的絕大部分文化事象,如校訓、校風、校歌、校園文化社團等等,都是對青年大學生而言的,都離不開青年大學生付諸自己的實際行動,都必須靠青年大學生來發揚光大。從根本上看,大學文化就是一種青年大學生文化,兼具青年的特征和文化的特性:一方面,大學文化是“青年”的文化,總是為青年大學生所創造、傳播、共享和發展,其中主要包括的理想、信念、知識,乃至人生觀、價值觀、生活方式、社會意識、政治態度和精神追求等等,無不充滿了朝氣蓬勃、積極向上的校園氣質,打上了青年大學生的烙印;另一方面,大學文化作為一種先進的社會亞文化,又時時處處滲透著對青年大學生的文化熏陶、思想感染、精神鼓舞、知識教育和價值引導等作用,它與社會主流文化之間保持著精妙的互動關系,體現為大學文化或青年大學生文化與社會主流文化既反叛又依附的雙重特性。
青年大學生是整個社會力量中最積極、最有生氣、最少保守思想、最富創新精神,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源泉性力量。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歷來重視青年在社會變革中的力量,早在1845年,恩格斯在給德國一家報社的信中指出,德國“將發生光榮的革命”,而“實現這一變革的將是德國的青年”[4]。列寧認為,“青年更樂于跟著革新者走”,當我們“跟腐朽的舊事物進行忘我斗爭”的時候,“總是青年首先投身到忘我斗爭中去”[5]。正是由于青年所具有的這種革新精神和忘我品格,也指出,一切“帶著新鮮血液與朝氣加入革命隊伍的青年們,無論他們是員或非,都是可貴的,沒有他們,革命隊伍就不能發展,革命就不能勝利”[6]。大學固然離不開大師級的人物,但一所大學除了有形資產外,更重要的是其人力資源和文化內涵,而人力資源不僅僅是大師和大學管理人員,更主要的是青年大學生;文化內涵也不僅僅是大師們的文化底蘊和治學品格,更主要的是青年大學生的精神風貌和學習風氣。一所大學若沒有優秀的大學生,不能使其加入到大學文化的建設和變革中來,就不會真正有大學文化的發展創新。事實上,歷史上不同民族的每一次大學文化創新,都離不開青年大學生的參與,我國從五四運動到“一二·九”運動再到新中國成立后不同時期的大學文化的嬗變,青年大學生始終是變革大學文化的鮮活的新生力量。
曾滿懷深情地告訴青年:“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是歸根結底是你們的。你們青年人朝氣蓬勃,正在興旺時期,好像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希望寄托在你們身上”[6]。在慶祝中國成立80周年大會的講話中指出:“全國各族青年,代表著我們祖國和民族的未來,代表著我們事業興旺發達的希望,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宏偉事業需要你們去建設,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將在你們手中實現”[7]。大學不僅是一種客觀的物質存在,更是一種充滿了歷史底蘊、民族風格的文化存在和精神存在。要建設和發展好大學文化,就必須從培養教育青年大學生接受先進而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入手,樹立其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提升民族自尊,提高文化自覺,不斷塑造其符合時代要求和適應社會發展的大學文化人格。值得欣慰的是,經受了改革開放和新中國幾次大學文化劇變洗禮的青年大學生,展現和正在展現著充滿鮮明時代特點的文化品格:一是“富有理想,擁護黨的領導,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充滿信心”;二是“熱愛祖國,具有強烈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三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大潮中,勇于面對壓力,勇于參與競爭,努力追求事業成功”;四是能“緊跟科技發展步伐,積極主動地學習新知識新技能,創新意識和創造活力不斷增強”;五是“面對日益豐富的社會生活,意識更加自主,追求更加多樣,個性更加鮮明”;六是能“順應世界的大變革大調整和我國對外開放的不斷擴大,以更加開闊的視野、更加積極的姿態走向世界”[8]。特別是2008年,在北京奧運會火炬傳遞過程中和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災害面前,廣大青年大學生和海外留學生煥發出強烈的愛國熱情和民族凝聚力,自覺而堅定地維護、人民利益,捍衛民族尊嚴,體現了偉大的民族精神。這種新時代的青春形象和所譜寫的青春篇章,更是讓我們有理由堅信,青年大學生永遠是大學文化建設事業的未來和希望之所在!
大學校園文化是大學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青年大學生是大學校園文化最直接的擔當者。大學校園文化具有天然的凝聚、引導和輻射作用,是先進文化的重要源頭,始終處在社會文化的前沿。正因此,目前我國的大學校園文化建設成為了整個高等教育建設和發展的一項基礎工程,一項關系到大學文化可持續發展的長遠工程。而這項工程正是通過對一代又一代青年大學生的培養和教育來完成的。21世紀,關于人自身的發展問題將成為教育思想和大學文化理論的一個聚焦點。在高等教育和大學文化發展中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牢固確立“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的思想,始終把培養人、塑造人作為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根本任務,大力推進通識教育和文化素質教育,把教會學生做人、做事、與人共處以及幫助青年大學生成才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具體而言,一方面,大學校園文化建設要正確認識人與文化教育的關系,做到以文“化”人。在制定校園文化建設計劃和發展規劃時,要充分尊重青年大學生的權益和個性,充分考慮和滿足不同學生的不同要求,提供多樣化、特色化和人性化的服務。必須有利于推動大學校園的學術活動、科學研究和思想創新。只有這樣,才能最大程度地改變目前一些青年大學生由于長期的應試教育而造成的“有教無化”、“有教難化”、“有教不化”的文化弊端,使其自覺地成為大學校園文化傳承的一員。另一方面,大學校園文化建設還應充分認識人與文化環境的關系,做到潛移默化。大學校園文化既是前人智慧的沉淀,又是當代人的不斷創新,包括了與精神財富相關的各種物質標志、文化載體、體育設施、學術社團、文化活動等等。大學校園文化建設要通過富有個性的校徽、校訓、校歌以及校園環境、校園景觀的建設和資源開發,彰顯自己的文化特色,營造獨特的育人環境,使大學校園文化伴隨著青年大學生的成才、成長和潛移默化,一代代地傳承下去。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ztsjzjwh.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期刊論文網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