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摘要:本文就當前大學生精神面貌狀況進行了分析,提倡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須加強民族傳統文化精神教育,闡述了民族傳統文化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與靈魂,以及大學生對其繼承和發揚的深遠意義,進一步探索研究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培養大學生民族傳統文化精神的有效途徑。
民族傳統文化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與靈魂,大學生對其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深遠意義。
當今中國社會,人們在創造和享受物質財富的同時,也在承受著精神家園失落的痛苦,社會危機、道德危機、生態危機日益嚴重。受社會大環境的影響,大學生精神面貌普遍存在自我中心、急功近利、理想缺失、信仰模糊、對未來充滿疑慮,對社會和生活缺乏熱情,生命活力難以彰顯。這些現象表明大學生缺乏接受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和熏陶,造成人文精神的缺失。
造成這一狀況的原因:一是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上以物化成果評價人,輕過程評價;二是在長期有受教育過程中重理輕文,重知識傳授輕素質培養;三是高職院校對人才培養模式的認識錯誤。高職院校是隨著我國現代化迅速發展應運產生的,是為一線培養專門技術人才,因此有人狹隘地認為,高職教育是“技術教育”。人文教育有高職院校被嚴懲淡化。殊不知,知識與技能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促進人類自身的全面發展和進步,而這一點必須要借助人文教育來實現,因此它是情感、人格的陶冶過程,是提高、體驗和提升生命質量的過程。缺乏人文精神,僅憑知識和技能并不能給人類的生活帶來幸福和尊嚴,也不可能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加強高職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弘揚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開展對學生的傳統文化教育,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在實踐中找到傳統與現實的結合點,實現傳統文化與現實文化的有機統一,促進高職大學生的思想素質教育。
中國傳統文化是倫理型的文化,比較注重人的道德修養和人格的完善,培育人的思想觀念和精神境界?!洞髮W》篇開宗明義說:“大學之道,在明明道,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其現實意旨樹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和道德人格的同時,最重要的是要奮發向上、修身養心、變化氣質,以達到理想人格的境界。如“自強不息”的積極進取精神;“厚德載物”的寬厚包容精神;“仁者愛人”的博愛大眾精神;“己欲達而達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天下為公”的無私奉獻精神;“克勤克儉”的勤勞簡樸精神:“和而不同”的尚中貴和精神;“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人格:“舍生取義”的自我犧牲精神:“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憂患意識;“誠實守信”的誠信品質等,對于塑造大學生優良德性,陶冶高尚情操,提升道德境界,樹立完善人格,具有不可忽視的重大價值。因此,弘揚優秀文化,有利于提升大學生自身的思想道德境界。
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歷經坎坷而巍然屹立于當今世界,最重要的就是中國傳統文化中蘊涵著的愛國主義精神。“在中華民族的歷史,愛國助益具體表現為一種民族危難時深沉的憂患意識,一種以中華民族的興盛為己任的高度責任感,一種為中華民族利益不惜犧牲個人利益的崇高奉獻精神,一種作為中華兒女所具有的民族氣節與民族自尊?!敝腥A民族歷來就有一種對整體—即對、民族、社會的責任感、使命感和憂患感意識,重視、民族和社會的利益,強調為整體而獻身的精神。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陸游的“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范仲淹的“先天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等充分體現千年來中華兒女愛國、憂國、憂民責任感的名句早已被廣泛傳誦,以天下為己任的思想更是代代相傳。在此基礎上形成的愛國主義精神使整個中華民族經受得起任何狂風惡浪的襲擊,能夠始終昂首向前、奮勇前進,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加強對高職大學生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有利于激發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能夠幫助大學生樹立崇高的人生理想,激發其奮發有為的進取精神。
縱觀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誠實守信的品質作為君子重要的道德標準而無處不在。言必信,行必果是中國傳統道德文化中的精華,在中國古代賢哲的言論中,信用占有很高的地位。儒家經典《中庸》中對“誠”是這樣論述的:“誠者,天下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而《論語》對“信”的闡述是:“人而無信,不知其也”。甚至把一個人的誠信看得同生命一樣重要?!白怨偶嬗兴溃駸o信不立”。孟子認為:“可欲之謂善,有諸己之為信”。然而,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當今社會出現了一定程度的誠信危機,部分大學生也不同程度地暴露出誠信缺失的現象。
誠信的缺失。1)當代大學校園,考試作弊現象嚴重,呈現出四大特點:作弊隊伍龐大,作弊心態坦然,作弊手段層出不窮,甚至“職業槍手”比比皆是。2)貸款信用危機。助學貸款出臺以后,很多學生從中嘗到了甜頭,可還款卻成了問題。“北京市工行從1999年開始發放貧困生貸款,從2001年12月20日開始,有1250名畢業的學生進入還款期,但迄今仍有119人未還錢,占近10%;“重慶市最早兩批貸款期限已到,卻分別有20%.30%的學生未如期還貸,其中90多人沒有適當理由,有惡意逃債傾向”。如此等等,都表明了大學生誠信的缺失。3)惡意拖欠學費。目前高校中大學生欠費問題成了一個燙手的山芋。據悉,二年級后,不按時繳還助學貸款利息和本金的學生越來越多,大約20-30%,畢業班成了欠費追繳工作的老大難。4)制造虛假履歷,大學生功利主義思想日趨滋長,入黨、評優、竟選學生干部等方面的動機不純,虛榮心嚴重。
第一,以課堂教學為主渠道,提高傳統文化教育的針對性。注重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和傳統文化教育相結合,將優秀傳統文化滲透到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中。如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中設立道德修養與“孝”文化,現代法律思想一與古代法家思想等專題;在《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中設立馬克思主義與愛國主義、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專題:在《形勢與政策》課中設立北京奧運會的中國元素、奧運精神與中華人文精神等專題,采取互動式授課方式,既拓寬了課程內容,又活潑了課堂氣氛,使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與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在在高層次上結合起來。在教學內容方面,加強傳統文化教育的研究力度。在教學方法方面,不斷創新,創建豐富多彩的教育情景,充分利用現代多媒體技術,結合圖畫、音樂、表演等手段,將優秀文化直接訴諸學生的感覺,在加渾情感體驗中陶冶情操。
第二,以課外活動為載體,提高傳統文化教育的廣泛性。從新生入學開始抓起,引導好學生閱讀經典,向學生推薦百本(部)好書,百首好詩(詞),百首好歌。結合“世界讀書日”,“孔子誕辰”,“五四青年節”等重大節日、重要人物的生日,在學生中廣泛開展讀書活動,要求每個學生每個學期、假期中精讀一至兩本書、泛讀二至三本書,書寫讀書筆記,把每個學生的讀書情況納入學年綜合素質測評中,與評獎評優掛鉤。通過開展優秀讀書筆記評選、組織讀書報告會、每月推薦讀書書目,開展導讀、書評等形式多樣的活動,用“明德”、“親(新)民”、“至善”和“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優秀傳統道德培養學生修身養性、靜心讀書,調整浮躁、急功近利的心態,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引導和培養他們多讀書、讀好書的習慣。
第三,以社會、家庭為橋梁,提高傳統文化教育渠道的多元性。通過“請進來”的方式,邀請優秀專家學者,社會名流來校舉辦“我讀精典”、“周易的人生智慧”、“老子的人生哲理”傳統文化系列報告,與廣大學生面對面的交流,讓廣大學生從中感悟優秀傳統文化的感動和內涵。采用“走出來”的方式,通過廣泛的聯系,把握和利用傳統資源,營造大學生思想教育工作的良好社會環境,定期組織學生深入炎帝陵、岳麓書院、桔子洲頭、賈誼故里、雷鋒記念館等愛國主義基地參觀考察,通過到這些人文素質教育基地的參觀學習,有效地調動社會力量,使廣大學子在領略祖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進一步堅定了社會主義的理想和信念。同時,家庭是進行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第一場所,我們充分發揮家庭的協同教育功能,通過給家長寫信,實施家長觀察員活動、開展家長報告會等活動,定期與家長進行交流,汲取家長中先進的文化教育思想和管理理念,提高傳統文化教育的時代性。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ztsjzjwh.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期刊論文網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