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在高速發展,科技向深層次邁進。這些都給基礎教育提出了新問題,新要求。教育如何適應經濟發展并推動人類文明進步論文聯盟。我國原來的教育模式雖然滯后與經濟的發展。面對這一嚴峻形勢,教育主管部門及時提出了教育改革的總體方針,全體執教者都在不懈地嘗試教育改革的新思路,新方法。多年來的努力已取得突出成果。然而社會在進步,改革在深入,探索無止境。教育既有自身的展規律,同時又受到經濟發展的制約。尤其是我國人口眾多基礎教育相當薄弱,不少地域,民族要在短期內完成九年義務教育還有很大的難度。所以我國的教育改革既要注重普及義務教育,又要在普及中創新提高,服務經濟發展。義務教育是基礎教育,作為執教者必須務實,同時為教育創新創造必要的前提條件。所以沒有基礎怎能創新,在教學過程中必須處理基礎與創新的關系,構筑整體教育目標體系與執教意識,方能實現教育改革的總體目標。因此,基礎教育中的務實與創新并重,切勿顧此失彼。
一.《義務教育法》明確規定了我國義務教育的重要性。就青海省而言,2010年才能實現“兩基”目標,可見任務之重,難度之大,所以,“普九”是一場艱難的攻堅戰,必須下大力氣,毫不猶豫地去攻克它。職能部門總體規劃,而每一位教師必須具體落實到教學過程的每一環節上,每一位學生身上。具體對教師來說,首先對自己所教科目必須有總體認識,總體分析。何為基礎務實,何為創新提高。如何讓全體學生打下夯實的基礎,掌握必備的知識。任何一位對人類做出巨大貢獻的科學家都離不開他的啟蒙老師,不管他從事的科學如何的深奧,都是從簡單的基礎開始的。如果一個人沒有一定的文字功底,讓他去讀一本百萬字的巨著而有所收獲,這顯然是不可能的,更不用說是著書立說了。教育是培養人的工程,有其自身獨特的規律,不可違背。百年樹人強調了基礎的作用,萬丈高樓平地起更說明了基礎的重要性。教師所面對的是全體學生,讓學生在課堂上積極參與,盡可能的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盡量讓他們獲得知識,打好堅實的基礎,這是沒一位教師的神圣職責,也是和“普九”相吻合的,且能為教育創新做好必須的準備。如果在教學中忽視了基礎,忽視了全體學生,而一味的不切實際的強調創新,這將成為無源之水,空中樓閣,豈不和我們提倡的素質教育背道而馳嗎!更是對教育創新的歪曲,這種方式絕不可取。
二.“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這是同志對創新的精辟論述。當人類從茹毛飲血到男耕女織,從手工作坊到大機器,從商品交換走向知識經濟時代——無論社會的那一次進步。“創新”都貫穿始終。我們的衣、食、住、行至于工作、學習、娛樂活動等一切方面無不充斥著人們創新的大大小小的成果。
同時,創新并不是科學家,藝術家,文學家的專利。創新即包括創造發明,也有經驗、知識的總結及重新組合,重新發現的應有之意。一個公式,雖然這個公式早就有了,但論證這個公式對于學生來說,正是一次完全創新的過程。我們學習的每一篇文章,對于每一名學生而言,都有不同的感受。不同層次的人都在進行著不同的創新過程,有的學生就只能簡單的聽,簡單的記和背誦,按照老師的要求去完成作業等,而他并沒有去體會文章的更深層次的感受,沒有去分析另一種可能的思路。那么,同樣的學習就有不同的結果。有的同學就是在創新學習。同一教學條件,同一教育環境,成績存在明顯的差異,這說明除個人的基礎差異之外,更重要的是學習方式上的優劣。所以作為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實施教育創新的過程中,應讓學生明確幾個問題;
(二).需要掌握一定的論文聯盟礎知識和創新方法。在學習過程中,基礎尤為重要,我們只有掌握了扎實的基礎知識,才能如魚得水。更需要總結,積累前人創新的經驗和方法,掌握方法就能少走彎路,成功的把握就大。
(三).創新需要動腦,動手,好奇愛問。教育創新不僅要求學生具有豐富的知識,還要求學生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所以必須培養學生動腦,動手,好奇愛問,積極探索的能力。在培養目標上,讓全體學生積極參與全面發展,具有一定的創造力。在培養內容上,主要側重使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勤動腦思考,勤動手實踐,使每一個學生都具有自我獲得知識和更新知識的能力。
(四).需要克服創新的障礙。創新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風順,在創新過程中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困難。所以必須教育學生樹立迎難而上的信心,克服自卑心理,不要迷信權威,更不能害怕創新的神秘,也不擔心失敗,還不能急于求成,正確對待,成功一定屬于自己。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ztsjzjwh.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