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摘要:“構建現代國民教育體系和終身教育體系,建設學習型社會,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增強國民的就業能力、創新能力、創業能力,努力把人口壓力轉變為人力資源優勢”,是當代中國加快現代化發展進程賦予的歷史使命。當前高中階段的教育應主動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大力推進教育創新。正是基于對教育本質的重新理解,基于時代發展的新的需求,我國的普通高中課程改革應運而生了。全面推行素質教育,從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學習出發,培養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增強社會責任感,強化人口、資源、環境、社會相互協調的可持續發展觀念,是時代賦予高中地理教育的使命。
“構建現代國民教育體系和終身教育體系,建設學習型社會,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增強國民的就業能力、創新能力、創業能力,努力把人口壓力轉變為人力資源優勢”,是當代中國加快現代化發展進程賦予的歷史使命。當前高中階段的教育應主動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大力推進教育創新。正是基于對教育本質的重新理解,基于時代發展的新的需求,我國的普通高中課程改革應運而生了。全面推行素質教育,從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學習出發,培養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增強社會責任感,強化人口、資源、環境、社會相互協調的可持續發展觀念,是時代賦予高中地理教育的使命。高中地理教育的實踐者們,理應樹立牢固的可持續發展的教育新理念,并努力、及時地付諸于教育、教學活動之中。
目前的普通高中教育比較注重知識的傳授,過于強調學生的接受學習,教學的過程實質上就是教師向學生灌輸知識的過程,這種被動的學習無法使學生將所學的知識轉變為自己的理智力量,學生的質疑精神、提出問題的能力、動手能力比較薄弱,也無法從根本上導向對知識的發現與創新,與當前知識經濟時代對人的能力的要求極不適應,同時隨著人類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知識更新速度空前加快,人們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學完并掌握一門或幾門學科的知識,這就需要人們必須具有較強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養成探究的習慣和態度,具備較強的探究能力。在當前的高中基礎教育中應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注重對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關注學生的終身發展的需要。這就要求我們的教育工作者必須樹立牢固的可持續發展的教育觀,并始終貫穿于教育、教學活動的全過程。
目前,我國的普通高中教育過于關注指向考試的知識教育,教師的教學模式完全是一種十分單調的從理論到理論、從課本到講義的形式,一直停留在為高考服務的片面狀態。學生在強大的高考(分數)壓力之下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較少,不可能抽出一部分時間用于實踐活動的進行,當然教師也不可能去冒這個風險讓自己的學生走出去進行社會實踐活動。這一現狀難以適應當前經濟全面發展、協調以及可持續發展的要求。而地理新課標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重視對地理問題的探究,開發地理觀察、地理考察、地理實驗、地理調查和地理專題研究等實踐活動。在《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實驗)中第三部分內容標準有79項活動建議,為高中地理教學活動提供了很好的參考性建議。教師可根據學生、學校的具體情況有選擇地使用,同時還可自行設計,如沿海地區的學校可讓學生進行海洋資源、海岸變遷等內容的調查分析,城鎮學生可進行居民區生活垃圾污染、城鎮河流現況、公交站點的合理性、商業和工業布局等的調查分析。筆者仔細閱讀了魯教版、湘教版、中圖版、人教版的地理新教材,它們的一個顯著共同點就是都十分重視對活生生的地理案例的分析,課程內容本身就是一個很好的實踐活動,為學生進行實踐活動提供了理論指導。通過實踐活動可擺脫目前高中教學從理論到理論的尷尬境地,同時也使學生體驗到學習的現實意義,培養了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運用知識的能力,也使學生更愛學習。真正把學生從知識容器的地位中解放出來,賦予其知識者和探索者的角色,使學生的學習潛能得到充分的發揮。
黨的“十六大”提出的“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是引導當今改革、加快人才培養、推進素質教育的指導思想。“以人為本”對于高中教育來說就必須“關注學生的終身發展,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在高中教育階段,教育工作的實踐者既要關注學生終身發展的需要,更應滿足每個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因為社會的需求是多方面,學生的個性特點也具有多樣性的特點。而普通高中現行的課程計劃、課程結構、教育實施等則難以適應現代普通高中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發展的需求。高中地理新課程的七個選修模塊及各地、各校的鄉土教材給學生以較大的選擇余地,能充分滿足不同學生個性差異的需要,與內容單調、形式單一的傳統教學具有鮮明的對比。
增強愛國主義熱情,樹立科學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和可持續發展觀念是高中地理新課程的總體目標之一。只有了解了我國的基本國情,了解了我國的環境與發展現狀,才能產生強烈的愛國熱情,地理教育在這一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因此要求地理教育工作者必須要把國情和鄉情教學貫穿于教學活動的全過程。人口、資源、環境問題是當今人類發展所面臨的三大全球性問題,也是高中地理新課程內容的主要部分,這三大問題是在人類的發展過程中產生的,也應在發展的過程中給予解決,如何協調好人口、資源與環境的關系已引起國際社會的普遍關注。實踐證明,走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相互協調的道路即可持續發展道路是必然的選擇,這已得到國際社會的公認。因此在實施高中地理新課程的教學活動中應十分重視對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觀念的教育,增強學生愛護環境的社會責任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并真正使可持續發展從觀念走向實踐。
“可持續發展”是當今經濟、社會和人的發展的核心理念,已成為各國制定社會發展戰略的基本指導思想。普通高中教育應牢固樹立可持續發展教育的新理念,關注每位學生的終身發展,關注每位學生的個性發展,以適應未來世界對人才的需求。普通高中的教師應不斷地通過理論學習和教學實踐,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實現教育思想觀念的轉變,以適應新形勢下新課標對普通高中教師的新的要求。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ztsjzjwh.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