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影院免费_免费一级欧美大片app_色屁屁www影院免费观看视频_久久久91精品国产一区二区

職稱論文咨詢網,專業提供留學生論文、職稱發表論文等各類論文學術咨詢服務的論文網站。

當前位置:首頁 > 論文百科

『教育理論』淺談學校德育如何面對社會道德環境之痛

來源:職稱論文咨詢網發布時間:2022-07-10 03:23:53

  論文摘要:現階段社會道德環境中的失德現象直接影響到學校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它易于動搖學生的道德信念,并直接影響學生的價值選擇。要破解這一困局,就要突出學校德育對社會的引領性作用,注重培養學生的道德主體意識,提高其道德主體能力,并積極優化校園德育環境,加強師德建設和學校制度建設。

  “普陀山的鸚鵡”是筆者在課堂上向學生講的一則寓言。寓言大意是:一天,普陀山起了一場大火,一群鸚鵡看到起了火,就用自己的翅膀在湖里沾了水,然后飛到普陀山,將翅膀上的水滴到普陀山上,試圖把火撲滅。天神看到了這一幕,帶著嘲弄的眼光說,這有什么用呢?那群鸚鵡回答說,我們在這個山上住,這是我們自己的山,我們不能看它被火燒毀。“這是我們自己的山”,短短的一句話透著濃濃的家園情懷,因為這份情懷,即便知道是杯水車薪,也要執著向前、竭盡全力、甚而奮不顧身。如此努力,有誰能夠斷言一定不會有奇跡發生?有感于小小鸚鵡對家園的堅守與關切,筆者將這則寓言搬進了德育課堂,在新學年的第一次課,向那些充滿朝氣而又不乏一絲稚嫩的新面孔傳遞一種家國責任意識,一份眾志成城的信心和勇氣,因為,我們期待,這些年輕的心靈能給我們所在的這個并不完美的社會帶去更多的明亮,而不是被其中的陰暗所吞噬。

  2009年2月23日的《南京晨報》有一則報道:前一日上午,一名75歲的老漢在南京下關區一公交站臺下車時,從公交車后門跌倒在地,當場爬不起來,跟在身后的乘客都不敢上前救他,老漢大喊:“是我自己跌的,你們不用擔心。”聽了這話,眾乘客才上前救他。老人一聲“是我自己跌的”,喊出的是社會道德環境之痛,折射出當下社會人們相互間缺乏信任、道德堪憂的現狀。

  需要指出的是,近年來,伴隨著改革開放的進程,中國社會在經濟迅速發展的同時,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也取得了相當的成就,一方面多數社會成員秉承了以愛國誠信、厚仁重義、勤儉奉公、謙和禮讓等為主要內容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另一方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正在融人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的各個領域,成為全民族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團結和睦的精神紐帶。但毋庸諱言,處于轉型期的中國社會,人們的價值觀日趨多元化,在此背景下,受市場經濟自發性、趨利性的影響,社會價值取向呈現重物質輕精神、重科技輕人文的傾向,再加上社會評價及制約機制不健全等因素的影響,社會道德環境發展不盡如人意。對當下的道德現狀,廣東中山大學鄭永廷教授概括為:“雖然道德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有了新的發展,但缺德、失德、輕德現象比較普遍。”其具體表現是:官場中官德缺失,以權謀私、現象屢禁不止;市場中商德缺失,以假當真、以劣冒優、以次充好層出不窮;文場中文德缺失,弄虛作假、剿竊舞弊、買賣文憑等事屢有發生。

  上述社會道德缺失現象嚴重影響了社會風氣,也浸潤著學校文化環境,成為困擾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因素。首先,這種現象易于動搖青年學生的道德信念。在一個孩子從小到大十幾年的人生歷程中,我們的主流教育環境一直在向他們傳遞“做個好孩子”、“做個好人”的聲音,在一遍遍的重復和強化下,“做個有德之人”逐漸固化為個體的內在信念,可當他們眼前的世界一點點被打開、已趨向獨立但又遠未成熟的心靈面對一幕幕成王敗寇背后的利己、謊言與不擇手段時,既有的信念就會被懷疑甚至被顛覆。其次,它直接影響青年學生的價值選擇。筆者和一個學生在課后閑談時,學生說起了他的家庭,這個家庭有多人以承包工程為謀生之道,其家人在不經意間流露出來的信息是:只要有錢就可以搞定所有關系。不是每個學生都有這樣的家庭環境,但這種無論對個體還是對社會都極具殺傷力的價值引導卻時時通過媒體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干擾著他們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

  面對社會道德環境之痛,學校德育該何去何從?要解決“5十2二0”(意為5天學校的正面教育效果被2天雙休日在社會上受的負面影響效果抵消)的尷尬,僅僅發出感嘆或呼吁社會外部力量改善道德環境是不夠的,學校本身亦應有所作為。

  第一,要重視學校德育對社會的引領性作用。面對社會失德現象,學校德育工作者既不能對此視而不見,也不能一味被動應對,降低對學生的道德要求,更不能失去信心,自認無能為力。學校教育尤其是德育具有社會引領性的特點,即能夠引領社會風氣風尚,推動社會文明進步。“真正意義上的教育是以形成人的超越性生活理念為旨趣的教育。教育不僅要使人把握現實的生活是什么,更為重要的是:要使人去探尋理想的生活可能是什么。幫助人樹立起生活是可以更加美好的信念,形成人改變生活、改造世界的實踐指向。”因此,學校德育的功能不僅僅是向受教育者灌輸既有的道德規范,更重要的是培養他們的獨立人格,使他們具有對自身及社會的反思及批判意識、改變現實生活的勇氣、以及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就如同寓言中的鸚鵡,在家園處于危情之時,面對嘲笑的聲音,沒有畏懼退縮,而是全力挽救,義無反顧。20世紀50年代初,周恩來總理對新中國誕生后第一個年頭畢業的北京高校生說:“今天的現實是不夠美滿的,但是美滿的現實需要我們大家共同去創造。”無論是五十多年前,還是今天,學校教育所擔負的改造社會生活、引領社會進步的職責不會改變,在這方面,以塑造個體及社會思想靈魂為己任的學校德育更是責無旁貸。

  第二,培養學生的道德主體意識,并提高其道德主體能力。道德主體意識是指作為主體的人在道德生活過程中應具有的自主、自覺、自律、自我完善的意識以及創造意識。道德主體能力是指道德主體在道德實踐中應具有的道德認知能力、辨析能力、判斷能力、選擇能力和創造能力。面對紛繁復雜的現實道德世界,道德教育應當使受教育者自覺意識到,道德活動是人自我實現和自我發展的一種必然形式,是做人之根本,無論何時,個體都應當保持自主獨立之品質,面對各種壓力、誘惑、困擾,能夠進行理性思考,做出恰當的道德判斷和選擇,并不斷超越自己、完善自己,甚而改變社會。要使學生樹立道德主體意識,提高道德主體能力,在德育過程中,教師就必須尊重受教育者的主體地位,調動和吸引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教育教學過程,引發和促使他們對道德問題進行深人的思考,使他們真正認識到道德的意義和價值之所在。如本文提及的南京老漢跌倒事件就可以交由學生討論并加以引導。在這一事件中,很多人將眾乘客的行為選擇歸責于之前同樣發生在南京的因救助老太做好事而被法官打板子的彭宇案。的確,在彭宇案中,善良被裹讀和敲詐,也由此帶來人們的道德恐懼:好人難做,不如不做。但這種看似理性的選擇會導致何種后果?你擔憂我擔憂,你不敢伸手我不敢伸手,到最后,如果有一天我們自己跌倒,是否也會面對無人肯救的窘境?

  第三,引導學生客觀看待社會道德現狀,樹立對社會道德的信心。只有對社會道德現實進行客觀、全面地審視,才能既看到不足,又能夠發掘其中的美好與善良。僅以剛剛過去的2008年為例,其間,既有“正龍拍虎”的荒謬、三鹿奶粉事件映射出的企業家道德精神的缺乏,但同時我們又看到北京奧運會上數萬志愿者無私奉獻的身影,尤其給人以心靈震撼的是面對大災大難,中華民族所體現出的風雨同舟、不畏艱難、團結一致的不屈精神。2008年以迸發姿態展現出的民族精神讓許多人感受到中國道德建設的力量所在,中國道德發展的希望所在。而這種對社會道德的信心往往會強化個體內心向善的力量,因為“當個人對社會有了信心,他就不再是消極、頹廢的。他的道德追求在現實中有了希望,就不會以消極遁世的態度去成全自己,而是力求在改變現實中成全自己。因此,在學校德育中,教師應仔細考量該以何種視角向學生展示社會道德面貌,并不斷提高學生對社會現狀的觀察、判斷和分析能力。

  第四,不斷優化校園德育環境,尤其要加強師德建設和學校制度建設。德育不只是課堂上的說教,道德的實踐性決定了個體的道德品質歸根結底來源于他們對現實生活的體驗和感悟。在個體道德成長的歷程中,校園是他們接觸最為頻繁密切的生活場景之一,也是他們寄予很高道德期望的生活場景,很多時候,他們可以接受和寬容外部世界的道德缺陷,但卻無法原諒來自學校體制的不公或教師有悖于道德的言行。我們不要責怪學生的苛刻,只因為這里是塑造靈魂的場所。如果我們不能讓學生樹立起對學校道德的信心,又怎能期待他們樹立對社會道德的信心?因此,盡管教師是平凡之人,但必是有德之人;無法與世隔絕的校園不可能是道德圣地,但應當是道德高地。

  當下的中國社會正在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這勢必極大改善社會道德風貌,優化社會道德環境。但社會價值體系的建設是一個過程,一些錯誤、落后、腐朽的思想觀念不會馬上從社會這本教科書上消失,對此,學校德育工作者還需時時警醒,并以更加積極主動的姿態做好對青年學生的思想引導工作,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成為青年學生的自覺追求。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ztsjzjwh.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

相關閱讀
學術咨詢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