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探究在小兒腦性癱瘓患兒中采用針刺配合推拿手法治療對其精細運動功能的臨床效果。方法:將2020年3月-2021年3月收治的94例小兒腦性癱瘓患兒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7例。對照組采用針刺聯合基礎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采用推拿手法。對比兩組患兒治療前與治療3個月后精細運動功能評分、Peabody精細運動發育量表評分、日常生活能力評分。結果:治療前,兩組患兒精細運動功能評分、Peabody精細運動發育量表評分、日常生活能力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3個月后,觀察組患兒精細運動功能評分、Peabody精細運動發育量表評分、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小兒腦性癱瘓患兒中采用針刺配合推拿手法治療可改善患兒精細運動能力,提高患兒日常生活能力。
關鍵詞:小兒腦性癱瘓;針刺治療;推拿手法;精細運動功能;
小兒腦性癱瘓臨床發生率較高,是由嬰兒的非進行性腦損傷引起,多由于出生后大腦發育不成熟,導致發作性缺陷和各種運動障礙,對其成長造成嚴重影響[1]。精細運動是指通過移動手和手指等部位的小肌肉或肌肉群,結合感知和注意力的認知活動來完成任務的能力。針刺和推拿作為中醫治療的主要方法,通過辨證施治,對穴位進行針刺、推拿,從而發揮舒筋通絡等作用[2]。本研究觀察針刺配合推拿手法治療對小兒腦性癱瘓患兒精細運動功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選取2020年3月-2021年3月收治的94例小兒腦性癱瘓患兒,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7例。對照組男25例,女22例;年齡2~6歲,平均(4.01±0.56)歲;痙攣型36例,肌張力低下型4例,不隨意運動型3例,混合型4例;足月產20例,早產27例。觀察組男26例,女21例;年齡2~5歲,平均(3.94±0.49)歲;痙攣型35例,肌張力低下型3例,不隨意運動型4例,混合型5例;足月產22例,早產25例。家屬對本研究內容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通過。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1)符合小兒腦性癱瘓診斷標準[3];(2)患兒年齡≤6周歲;(3)臨床研究資料完整。
排除標準:(1)合并凝血功能障礙;(2)合并心、腦血管系統疾病;(3)合并精神疾病;(4)治療依從性差,不配合研究者。
方法:(1)對照組患兒采用針刺聯合常規治療,常規治療包括給予藥物及對患兒進行康復訓練,如:發音練習、吞咽訓練、步態訓練等。針刺選取本神、腦空、四神針、神庭、腦戶、運感區、下肢運動區、腕三針、攣三針、下肢感覺區、踝三針,將穴位皮膚消毒,頭部穴位進針時,針尖與頭皮保持30°夾角快速進針,其他穴位進針方法采用常規進針方式,即將針尖抵于皮膚上方,用拇指和食指捻動針柄,將針尖刺入穴位,行針時間30 s,留針時間1 h,每10 min行針1次。針灸1次/d,每周休息1 d,連續治療3個月。(2)觀察組患兒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推拿手法治療,醫護人員幫助患兒放松面部肌肉,并通過推、拿、按、摩、揉、捏、點、拍等手法輕揉患兒面部內外側肌肉,對患兒舌根進行按壓,將下頜緩慢抬高,每次保持20 min;選取足三里、地倉、下關以及頰車等穴位進行按揉,每穴位按揉時間約1 min,早晚各1次。推拿1次/d,每周休息1 d,連續治療3個月。
觀察指標:(1)精細運動功能評分:分別于治療前與治療3個月后采用精細運動功能評估量表(FMFM)評估患兒的精細運動功能,該量表共分為A、B、C、D、E五個區,其中A為視覺追蹤、B為上肢關節活動能力、C為抓握能力、D為操作能力、E為手眼協調,共包含61個條目,其評分越高表示患兒的精細運動功能越強[4]。(2)Peabody精細運動發育量表評分:分別于治療前與治療3個月后采用Peabody精細運動發育量表(PDMS-FM)評估患兒的運動發育情況,該量表包括緊握以及視覺運動內容,共包含98個條目,根據患兒的完成情況進行評分,評分越高表示患兒的運動發育情況越好[5]。(3)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分別于治療前與治療3個月后采用日常生活活動量表(ADL)評估患兒日常生活能力,該量表總分為100分,日常生活能力與量表評分呈正相關[6]。
統計學方法:數據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分析,以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經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精細運動功能評分比較:兩組患兒治療前精細運動功能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3個月后,精細運動功能評分均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精細運動功能評分比較(,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Peabody精細運動發育量表評分比較:兩組患兒治療前Peabody精細運動發育量表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3個月后,Peabody精細運動發育量表評分均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Peabody精細運動發育量表評分比較(,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日常生活能力評分比較:兩組患兒治療前日常生活能力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3個月后,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均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日常生活能力評分比較(,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討論
小兒腦性癱瘓是一種難治性疾病,屬于中醫學“五遲”范疇,在我國的發生率為0.2%,隨著社會發展,醫療水平不斷進步,新生兒的死亡率呈下降趨勢,但腦性癱瘓患兒的發生率呈上升趨勢,尤其是重癥腦性癱瘓患兒的發生率最高[7]。小兒腦性癱瘓的臨床表現主要為運動發育落后、運動模式及姿勢發生異常、原始反射延遲消失、矯正反射及平衡反應延遲出現、肌張力異常等,對患兒及家屬的生活產生嚴重影響。引起小兒腦性癱瘓的原因較多,如高齡產婦、早產、多胎產、孕期酗酒、吸毒或精神疾病、出生過程中胎兒出現顱內出血、缺血與缺氧性腦病以及出生后出現感染、中毒等[8]。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3個月后,觀察組患兒精細運動功能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由此可見,在小兒腦性癱瘓患兒中采用針刺治療配合推拿手法治療可提高患兒精細運動功能評分。本研究與趙秀英等[9]研究結果相似。分析原因,通過針刺可提高患兒腦能量代謝及利用率,為患兒增加供氧,從而改善腦部微循環,而推拿具有調節血氣、通經的作用,從而可改善患兒精細運動功能。治療3個月后,觀察組患兒Peabody精細運動發育量表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在小兒腦性癱瘓患兒中采用針刺治療配合推拿手法可提高患兒精細運動發育,本研究與張璞等[10]研究結果相似。分析原因為多數運動發育遲緩是由大腦出現損傷導致,部分患兒則是由遺傳等因素導致,而針刺具有疏通督脈、強腦、補髓等效果,通過對患兒進行推拿,發揮補腎壯陽作用,促進患兒發育,從而改善患兒的精細運動發育。治療3個月后,觀察組患兒日常生活能力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在小兒腦性癱瘓患兒中采用針刺治療配合推拿手法可提高患兒的日常生活能力。本研究與侯新芳[11]的研究結果相似。分析原因為針刺治療配合推拿可促進患兒血液循環、改善肌張力、協調運動、緩解肌肉痙攣、增加肢體活動度,從而改善患兒的日常生活能力。
綜上所述,在小兒腦性癱瘓患兒中采用針刺配合推拿手法治療可改善患兒的精細運動能力,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具有良好的推廣價值。
本文由中國期刊網首發,一個權威專業的學術論文發表知識網。
文章名稱:針刺配合推拿對小兒腦性癱瘓精細運動功能的療效觀察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