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探討撳針聯合小金丸治療乳腺增生的效果。方法:選取2018年6月-2020年9月于兩癌篩查中診斷為乳腺增生癥伴有乳腺結節患者218例,將其分為試驗組(110例)和對照組(108例)。對照組患者單純服用小金丸治療,試驗組患者應用撳針聯合小金丸治療。觀察兩組治療效果。結果:兩組患者治療后,試驗組痊愈率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試驗組疼痛及乳腺結節直徑較對照組明顯改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撳針聯合小金丸治療乳腺增生效果顯著,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乳腺增生癥;撳針;小金丸;
乳腺增生癥屬中醫學“乳中結核”“乳核”“乳內硬腫”“乳癖”等范疇,主要臨床表現為單側或雙側乳房脹痛,月經前脹痛明顯,嚴重者不可觸碰,甚至影響日常工作及生活,月經后乳房脹痛感逐漸減輕并消失,但可伴隨月經周期周而復始出現。觸診可發現乳房有彌漫性結節感,并伴有觸痛。彩色超聲檢查顯示有乳腺腺體增厚,層次結構紊亂,邊界光滑或某部位局灶性低回聲病變,內部未見異常血流信號。本文選取我院2018年6月-2020年9月進行兩癌篩查時診斷為乳腺增生癥伴有乳腺結節并排除惡性病變患者218例,觀察應用撳針聯合服用小金丸的治療效果,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選取2018年6月-2020年9月我院進行兩癌篩查時經皮膚觸診及乳腺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彩色多普勒超聲提示BI-RADS 3級以下)后診斷為乳腺增生癥伴有乳腺結節患者218例,根據患者治療意愿分為試驗組110例和對照組108例。試驗組年齡35~61歲,平均(44.3±5.8)歲;月經情況:初潮年齡(14±2.6)歲,行經周期(29±3.5)d,行經天數(4.5±1.1)d。對照組34~60歲,平均(45.3±6.4)歲;月經情況:初潮年齡(14±2.1)歲,行經周期(28±4.7)d,行經天數(5±0.7)d。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對照組患者單純服用小金丸(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同仁堂制藥廠,國藥準字Z11020677),3 g/次,2次/d。試驗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應用撳針治療,取穴雙側乳根、豐隆、三陰交、太沖及膻中,在常規消毒后埋入撳針,按壓5~6次/d,1~2 min/次,按壓局部以出現酸脹感為宜,治療3 d后取出,休息4 d后再次進行治療,連續治療3個月。治療期間,囑咐患者調節情緒,規律生活,改善飲食習慣,減少刺激性飲食,忌煙酒。
觀察指標: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后臨床療效及疼痛、乳腺結節情況。疼痛采用自我分級及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進行評估。(1)無疼痛;(2)輕度疼痛:有觸痛,無自發痛;(3)中度疼痛:有觸痛及自發痛,呈陣發性;(4)重度疼痛:有觸痛及自發痛,呈持續性。
療效判定標準:(1)痊愈:乳房腫塊及疼痛消失,隨訪3個月無復發;(2)好轉:乳房腫塊縮小,疼痛減輕或消失,隨訪3個月無加重;(3)無效:乳房腫塊或/及疼痛無變化。總有效率=(痊愈+好轉)例數/總例數×100%。
統計學方法:所有數據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使用t檢驗,采用表示;計數資料使用χ2檢驗,采用[n(%)]表示。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兩組患者治療后臨床療效比較:試驗組患者治療后痊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但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后臨床療效比較[n(%)]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疼痛情況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VAS評分及疼痛自我分級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意義(P>0.05)。兩組患者治療后,VAS評分及疼痛自我分級均優于治療前(P<0.05),且試驗組疼痛改善情況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疼痛情況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乳腺結節直徑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乳腺結節直徑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治療后,乳腺結節直徑均小于治療前(P<0.05),且試驗組明顯小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乳腺結節直徑比較(,cm)
討論
近年來乳腺增生癥發病率逐年上升[1],占育齡婦女發病率的50%,占乳房疾病的75%[2],并且隨著社會環境不斷變化、人們飲食習慣及結構改變,使乳腺增生癥患者也越來越趨于年輕化[3]。所以乳腺增生癥是乳腺癌篩查中的常見疾病,乳腺增生雖然是一種乳腺良性疾病,但若不及時治療可能存在癌變風險[4],所以積極治療乳腺增生對于延緩、阻斷、甚至逆轉乳腺癌前期具有重要意義[5]。現代醫學普遍認為乳腺增生與患者體內的孕激素和雌激素水平不協調有關[6]。中醫學很早就有對乳腺增生的認識描述,并積極探索有效的治療方法。《瘍醫大全》中描述了乳腺增生的病因病機,如:“乳癖乃乳中結核……其核隨喜怒消長……”“乳癖多由思慮傷脾,惱怒傷肝,郁結而成”《外科正宗》指出:“乳癖多由思慮傷脾,惱怒傷肝,郁結而成。”《圣濟總錄》提出:“婦人以沖任為本,若失于調理,沖任不和……結聚乳間,或硬或腫,疼痛有核。”因此中醫學認為本病主要是由于肝郁脾虛,沖任失和,痰氣瘀阻所致。臨床治療多以調理沖任、疏肝理氣、養肝健脾、化痰散結為治則。現代中醫學在治療乳腺增生疾病時,除采用常規口服中藥、穴位針刺治療外,還從推拿、電針、火針、中藥穴位貼敷等多方面進行治療[7,8,9,10],效果滿意。本文將小金丸口服作為基礎治療,小金丸源自清代《外科證治全生集》中的經典名方小金丹,《中國藥典》示主要由人工麝香、木鱉子(去殼去油)、制草烏、楓香脂、制乳香,制沒藥、醋五靈脂、當歸(酒炒)、地龍、香墨組成,其中麝香可通絡、行氣、散瘀,對此《本草正》評其:“除一切惡瘡痔漏腫痛……凡氣滯為病者,俱宜用。”木鱉子可祛毒、散結,制草烏可溫經止痛,祛風除濕,二藥合用,散結消腫;乳香、沒藥、五靈脂活血行血止痛;當歸養血和血,使破瘀不傷正;楓香脂可理血定痛;地龍可疏肝理氣;香墨可消腫。全方共奏散結消腫,祛痰化瘀,行氣止痛功效。臨床普通針刺治療乳腺增生時多選肝、腎、脾、胃經及沖任二脈[11],常選用膻中、屋翳、人迎、乳根、期門、三陰交、太沖、太溪等穴位[12,13],而本研究在服藥基礎上選用患者接受度高、治療依從性好的撳針代替常規針刺治療,穴位選擇膻中、乳根、豐隆、三陰交、太沖,其中膻中屬任脈,為八會穴之氣會,心包經之募穴,屬任脈、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五經交會穴,局部取穴可調整沖任氣機,陳晨[14]研究表明針刺膻中有寬胸理氣、化滯散結、開竅通乳之效,并可疏通足厥陰、足太陰與陰維脈。乳根穴可刺激局部氣血、疏通乳絡。《靈樞·經脈》示足陽明胃經循經“其直者:從缺盆下乳內廉”,豐隆穴為足陽明胃經絡穴,《針經指南》云:“絡穴正在兩經中間……若刺絡穴,表里皆活。”針刺豐隆具有活脾祛濕,軟堅散結作用。三陰交穴交合脾、肝、腎三陰經,具有健脾益肝補腎作用,是婦科病常用穴位。太沖穴是足厥陰肝經腧穴、原穴,具有疏肝理氣,清熱平肝的作用。撳針是在體表穴位刺入無菌圖釘型淺刺針,屬于皮內針一種,《靈樞·九針》曰:“令尖如蚊虻喙,靜以徐往,微以久留,正氣因之,真邪俱往,出針而養此也。”乳腺增生癥病程進展比較緩慢,符合中醫“久病入絡”的發展規律。撳針留針時間長,可持久、柔和地刺激穴位,達到效應累積的作用,從而激發患者體表衛氣,并調理絡脈之氣血,臨床上適用于久病入絡的患者,并且臨床應用撳針治療簡便,刺激量適當,能達到行氣活血、疏通經絡、促進代謝的目的。有學者認為乳腺增生癥患者心理狀態的改善對該病治療有顯著效果[15],因此在日常生法中患者需保持愉快及樂觀心情,配合合理的運動鍛煉,調整生活狀態,方能達到最佳效果。
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痊愈率高于對照組,但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試驗組和對照組治療乳腺增生癥伴有乳腺結節患者均有效果,但是試驗組較對照組治療效果更滿意。試驗組和對照組治療后在重度疼痛分級中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試驗組在治療后患者自我疼痛評定中多為無疼痛和輕度疼痛,對照組患者多為輕度疼痛和中度疼痛,說明試驗組能更顯著減輕患者疼痛。試驗組和對照組治療后乳腺結節直徑較治療前明顯減小(P<0.05),且試驗組減小程度優于對照組(P<0.05),說明兩組對乳腺結節治療均有效果,但試驗組治療效果更明顯。以上結果說明試驗組和對照組治療乳腺增生癥伴有乳腺結節患者均有顯著效果,且試驗組治愈率更高,治療效果更好。但本研究也存在一定不足,由于本研究數據來源于北京市兩癌篩查中乳腺癌篩查數據,因此乳房結節大小數據偏小,同時本研究是對乳腺增生癥治療的新嘗試,對于社區防控乳腺癌具有重要意義。
本文由中國期刊網首發,一個權威專業的學術論文發表知識網。
文章名稱:撳針聯合小金丸治療乳腺增生臨床觀察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