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郭英 武警北京總隊醫院
摘 要:目的:分析系統護理對慢性胃炎患者療效、不良心理和生活質量的影響。方法:以我院2018年10月-2020年10月的74例慢性胃炎病例為研究對象,隨機數字表法平均分為兩組,每組37例。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運用系統護理。比較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焦慮自評量表(SAS)評分、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分及生活質量評分。結果:治療總有效率觀察組較對照組更高(P<0.05);經護理SAS、SDS評分觀察組較對照組更低,SF-36評分觀察組較對照組更高,2項結果組間對比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慢性胃炎患者進行系統護理,能夠提升臨床療效,并改善患者不良心理狀態,且有利于改善患者生活質量。
關鍵詞:慢性胃炎;系統護理;心理;生活質量;
慢性胃炎即胃黏膜炎性疾病,該疾病在臨床中十分常見,在各類胃病中其發病率長期居于首位,特別是近年來纖維內鏡技術的廣泛應用,使大眾對慢性胃炎疾病的認知不斷提升,例如比較常見的類型有慢性淺表性胃炎、萎縮性胃炎以及糜爛性胃炎。此類疾病具有起病隱匿、病程周期長和根治難度高等特點,由于病情的反復發作,在患者接受治療的過程中導致患者不良心理加重,也影響其生活質量。與此同時,患者的負面心理也對其治療依從性和疾病療效產生一定影響。所以對慢性胃炎患者在其接受治療的同時,還需做好行之有效的護理來幫助改善心理狀態、提升生活質量,并確保治療效果[1]。系統護理的運用旨在評估患者病情狀況以及護理需求的基礎上進行全面、個體化的護理干預。以下將分析對慢性胃炎患者進行系統護理對其療效、心理情緒和生活質量等所產生的影響。
資料與方法
以我院2018年10月-2020年10月收治的74例慢性胃炎病例為研究對象,隨機數字表法平均分為兩組,每組37例。觀察組當中男18例,女19例;年齡23~78歲,平均(46.5±1.1)歲;發病7個月~9年,均數(3.4±0.2)年。對照組中男19例,女18例:年齡21~79歲,平均(46.4±1.2)歲;發病8個月~9年,均數(3.3±0.2)年。兩組上述基礎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1)患者符合慢性胃炎的診斷標準;(2)患者對研究方案等知曉并簽署知情同意書;(3)患者的一般臨床資料完善。
排除標準:(1)合并精神疾病者;(2)合并其他消化系統病變者;(3)妊娠期、哺乳期患者。
方法:⑴對照組為其提供常規護理:遵醫囑給予患者用藥指導,告知治療過程中飲食、生活等方面的注意事項等。⑵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運用系統護理:(1)心理護理:慢性胃炎患者往往表現出焦慮、抑郁的負面心理狀態,若不能有效干預將影響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和疾病康復效果。所以需要注重與患者的充分溝通,掌握其想法以及訴求,在此基礎上結合患者實際情況來制定個體化的心理干預方案。例如強化語言溝通并講解成功治療病例,幫助患者改善治療信心,告知其不良心理對于疾病康復和藥物療效所產生的負面影響,鼓勵患者通過培養興趣愛好、參與社會交往等方式來轉移注意力緩解負性情緒。與此同時,積極發揮患者家屬的作用,指導其為患者提供親情支持幫助以及語言鼓勵,進一步提升患者的康復信心,幫助改善不良心理情緒。(2)健康教育:通過進行多種形式的健康宣教,提升患者和家屬對于慢性胃炎的了解和認知水平,進而改善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識、治療依從性和自我護理能力。例如在口頭宣教的同時,配合健康手冊發放、視頻播放、健康知識講座等,向患者介紹慢性胃炎的發病原因、癥狀表現、治療方法、常用藥物和防治措施。通過提問的方式了解患者和家屬對于疾病知識的掌握情況,針對患者的知識漏洞還需進行重復宣教,直至患者和家屬完全掌握為止。(3)飲食護理:掌握患者日常飲食狀況,并對其飲食情況進行全面評估,在此基礎上與患者和家屬共同制定具有個體化的科學膳食方案,主要選擇清淡、易消化以及蛋白質含量豐富的食物,從而在改善機體營養狀況的同時避免病情持續進展。(4)用藥護理:加強用藥宣教,使患者了解遵循醫囑堅持藥物治療的目的和必要性,并有針對性地講解藥物的作用機制、療效和注意事項,確保患者良好的用藥依從性。邀請家屬參與患者的用藥監督工作,確保患者能夠遵循醫囑按時按量用藥。(5)運動護理:向患者講解適當的運動鍛煉對于改善病情、緩解思想壓力等方面的重要性,充分結合患者的年齡、運動喜好以及身體狀況等,鼓勵患者選擇適當的運動項目,例如太極拳、騎自行車、健步行走以及游泳等。告知患者餐后避免進行直接運動,在運動過程中遵循持之以恒以及循序漸進等基本原則,以運動后身體不感覺極度疲勞為宜。(6)隨訪指導:加強患者的隨訪指導,運用電話隨訪、微信隨訪以及入戶隨訪等方式,了解患者在院外的飲食、用藥等方面的依從性,針對患者的錯誤思想和行為需要及時指出并糾正,鼓勵患者養成良好的飲食衛生用藥等習慣,幫助調整其心理和生理狀態,加快病情康復。定期通過微信向患者推送與慢性胃炎疾病相關的診療知識以及康復知識,從而提升患者在院外的自我管理和護理能力。
觀察指標:⑴比較兩組患者護理效果,均于護理1個月末時評估。療效判定標準:(1)顯效:疼痛、胃脹等癥狀消失,實驗室復檢結果正常,隨訪中未見復發;(2)有效:疼痛、胃脹等癥狀緩解,實驗室復檢結果改善并趨近于正常,隨訪中偶有見復發;(3)無效:疼痛、胃脹等癥狀無變化,實驗室復檢結果異常。⑵不良心理:分別應用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2]對其焦慮、抑郁狀態評估,得分越高表示其焦慮、抑郁狀態越嚴重。⑶生活質量:利用健康狀況調查簡表(SF-36量表)評估[3],0~100分,得分高即生活質量高。
統計學處理:數據均用SPSS 19.0軟件予以處理;其中計數資料用[n(%)]表示,實施χ2檢驗;計量資料用表示,實施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臨床療效組間比較[n(%)]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SAS、SDS評分比較:兩組護理前SAS、SDS評分均較高,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經護理1個月SAS、SDS評分觀察組均較對照組低,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SAS、SDS評分比較
注:與本組護理前比較,*P<0.05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SF-36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兩組護理前SF-36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護理1個月后SF-36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SF-36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討論
慢性胃炎是指由各類病因所誘發的胃黏膜炎癥疾病,例如幽門螺桿菌感染、不良飲食習慣、藥物因素、免疫因素、生物因素、長期吸煙以及環境因素等,患者可出現上腹隱痛、惡心、嘔吐、食欲下降、反酸以及餐后飽脹等癥狀,合并重度萎縮性胃炎者還可出現腹瀉、貧血、舌炎以及身體消瘦等情況,部分患者由于病程時間延長,還可出現全身衰弱、貧血、厭食等癥狀表現。慢性胃炎的病程周期長,且根治難度高,特別是隨著近年來臨床中抗生素藥物的濫用使得慢性胃炎患者的治愈率受到影響,且疾病復發率較高。慢性胃炎疾病的發生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均產生較大影響,使得不良心理情緒較重,也使生活質量受到影響[2,3,4]。近年來,慢性胃炎在我國臨床中的發病率較高且出現年輕化的發病趨勢,該疾病的病程周期長,在患者接受治療的過程中往往伴隨焦慮、抑郁等一系列不良情緒,也將進一步對患者的疾病康復產生干擾和影響[5,6,7]。所以在患者治療過程中,還需給予行之有效的護理來改善其心理健康狀態,幫助提高生活質量,從而確保疾病治療效果。常規護理的臨床應用廣泛,能夠使患者疾病治療期間的基礎護理需求獲得滿足,例如開展用藥指導、告知復診時間、解答患者的相關疑問等,然而常規護理缺乏針對性以及全面性,為機械性和模式化的護理,所以護理效果并不理想。系統護理則是對常規護理的進一步優化和延伸,其與常規護理相比更具全面性和科學性,能充分評估患者的疾病情況、心理狀態,了解其護理服務需求,從而制定更加符合實際的系統化護理方案,有利于滿足患者的個體化護理服務需求,系統護理也是適應現代化護理要求而涌現的新型護理模式,充分體現了以患者為核心的人文關懷護理服務理念。近年來系統護理在臨床諸多領域具有廣泛應用,對于改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以及提升護理服務質量等具有重要作用。系統護理的運用中可從生活、飲食、活動、用藥、心理等多層面為患者提供更具個體化和科學性的護理服務,有利于緩解患者的思想負擔與壓力,并幫助改善治療依從性,對于提升生活質量和疾病療效意義重大[8]。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表明聯合應用系統護理的效果更佳。在護理后觀察組焦慮、抑郁評分較對照組更低,與此同時生活質量評分較對照組更高,這提示開展系統護理可緩解患者的不良情緒,提升慢性胃炎患者的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通過對慢性胃炎患者進行系統護理,能夠提升其療效,并改善不良心理狀態,且有利于恢復患者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付守霞,李翠芳系統護理干預對慢性胃炎及胃潰瘍患者療效、不良心理及生活質量的影響分析[J]健康大視野2020,9(16)111.
[2]曲姍,史欣欣,謝稚鵑等病人健康問卷和廣泛性焦慮量表在非心源性胸痛患者中篩查抑郁焦慮的效度和信度[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21,35(5):376-381.
[3]朱丹玲,周云仙,徐紅文炎癥性腸病簡明健康量表的漢化及信度效度檢驗[J].中國護理管理,2018,18(12):1630-1634.
[4]張玲系統護理干預對慢性胃炎及胃潰瘍患者療效、不良心理及生活質量的影響觀察[J].飲食保健.2020.8(19):190.
[5] Zhao xia,Wu meng-lian,Zhang dan,et al.The relationship of 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 and depression among patients with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The m
ediating role of coping styles[J]. 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2018,27(6):984-991.
[6]孫晶,王六尾系統護理干預對慢性胃炎及胃潰瘍患者療效,不良心理及生活質量的影響研究[J]中國醫藥導報,2013,10(29):3.
[7]唐英姿系統護理干預對慢性胃炎及胃潰瘍患者療效、不良心理及生活質量的影響分析[J]東方藥膳.2019,11(14):48.
[8]余園.系統護理干預對慢性胃炎及胃潰瘍患者療效、不良心理及生活質量的影響分析[J].家庭醫藥,2018,13(10):267.
本文由中國期刊網首發,一個權威專業的學術論文發表知識網。
文章名稱:系統護理對慢性胃炎患者療效、不良心理及生活質量的影響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