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李俊雄教授是廣東省名中醫,在學術和臨床治療上均取得重大成果,擅于運用以“自血穴位注射療法”為主的中西醫結合方法治療慢性呼吸系統疾病,具有很好的臨床實用價值,值得深入學和研究。
【關鍵詞】學術思想 診療經驗 李俊雄
李俊雄教授是第六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教授,廣東省名中醫,從事中醫臨床、教研工作30余年。李教授擅長運用中西醫結合方法治療內科疾病,尤其運用“自血穴位注射療法”治療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療效顯著,筆者有幸跟隨李教授學習,受益匪淺,現將其治療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的學術思想及診療經驗總結如下,以饗同道。
1 學術思想
慢性呼吸系統疾病是臨床常見的疾病之一,歸屬于中醫學“咳嗽”“喘證”“哮證”“肺脹”等范疇,以痰、喘、咳為特點。慢性呼吸系統疾病中以支氣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為主要代表性疾病[1],其中支氣管哮喘屬于中醫學“喘證”范疇,《靈樞·五閱五使》篇說:“故肺病者,喘息鼻張”;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屬于中醫學“肺脹”,《靈樞·脹論》篇說:“肺脹者,虛滿而喘咳”;李俊雄教授認為慢性呼吸系統疾病多為肺氣虛證[2],多因久病咳喘,耗傷肺氣或勞累過度,耗傷肺氣或者因脾虛氣血化生不足,肺失充養,以致肺氣虧虛,宗氣不足,呼吸功能減弱,衛外不固所致。肺氣虛久可致肺氣日益耗散,并累及脾腎,脾為后天之本,脾氣傷,則后天生化不足,容易導致氣虛衛外無力;久病傷腎,腎為元陽之根,腎氣虛會進一步導致肺脾的不足,因此肺、脾、腎虧虛是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的基本病機,治療應以益肺、健脾、補腎為主,從而使患者病情得到緩解,免疫力得到提升,肺功能得到改善。
李俊雄教授擅長用“自血穴位注射療法”治療慢性呼吸系統疾病,該療法能通過兩個方面對疾病起治療作用,一是血液對穴位及人體的作用,二是穴位注射時針刺對穴位和經絡的作用[3]。血中含有特異性抗體,防止肥大細胞、嗜酸性粒細胞脫顆粒,抑制乙酰膽堿等多種活性物質的釋放[4]。經絡為人體氣血通路,患病后經絡必先損傷,自身血液通過穴位注射,沿經絡作用于發病部位,從而疏通經絡,平衡陰陽。李俊雄教授選擇治療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的穴位,以“背三針(肺俞、大杼、風門)”為主穴[5],同時又選取了足三里、豐隆、曲池、脾俞、腎俞等穴位為配穴。主穴肺俞穴位于背部,第3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本穴為足太陽膀胱經穴,為肺在背之腧穴,是肺氣輸注、轉輸之穴。大杼穴位于背部,第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本穴為足太陽膀胱經的腧穴,能夠宣通太陽、少陽經氣,具有清熱散風、宣肺定喘的作用。風門穴位于背部,第2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本穴為足太陽膀胱經穴,為足太陽、督脈之會穴,為風邪出入之門戶。用自身血液注入“背三針”主穴,通過刺激穴位而宣開肺氣,使肺氣能正常肅降,從而控制氣喘癥狀。配穴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本穴是足陽明胃經五腧穴之合穴;豐隆穴位于小腿前外側,當外踝尖上8寸,條口外側,距脛骨前緣兩橫指(中指),本穴是足陽明胃經的絡穴,這兩個配穴為治療脾胃兩經相關疾病之重要穴位。這兩個穴位可起到調理脾胃、補中益氣的作用,而脾主運化水濕,脾虛則濕聚為痰,故有“脾為生痰之源,肺為儲痰之器”之說,故穴位注射刺激這兩個配穴除健脾外還能除痰逐飲,治療哮喘、痰多之證。曲池穴位于屈肘成直角,當尺澤穴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本穴為手陽明大腸經五腧穴的合穴,具有抗過敏作用,能起到止咳祛痰、脫敏定喘的效果,該穴配肺俞、足三里等穴治療慢性呼吸系統疾病具有良好療效。選擇脾俞、腎俞穴注射能加強健脾補腎功效,配合肺俞、足三里等穴治療肺腎虛之咳嗽、哮喘等慢性呼吸系統疾病均有療效。
“自血穴位注射療法”治療慢性呼吸系統疾病共分三個療程,第一療程:定喘、肺俞、足三里、曲池、風門;第二療程:定喘、脾俞、豐隆、天突、大杼;第三療程:定喘、肺俞、足三里、腎俞、曲池。治療時隔天按順序依次注射一雙穴位,第一療程結束10 d后繼續進行第二療程,再隔10 d進行第三療程。李俊雄教授指出,因為慢性呼吸系統疾病有急性發作期和緩解期,在急性發作期予“自血穴位注射療法”可升高患者體內皮質醇、干擾素水平,降低嗜酸性粒細胞、白細胞介素-4等水平[6],從而調節機體的內環境,起輔助治療作用,此時“自血穴位注射療法”平喘功效不明顯,故需給予西藥控制患者癥狀,如給予吸氧、霧化、白三烯受體拮抗劑、全身或表面激素[7]、茶堿或β2受體激動劑解痙等。待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發作期控制后,特別是到了緩解期,此時已用至第二個療程,“自血穴位注射療法”的療效明顯呈現出來,因為輸注自身血疊加刺激經絡穴位作用,可起到宣肺平喘、疏通經絡氣血、調節內分泌作用,患者咳喘、咳痰等癥狀大為緩解,激素、茶堿等西藥用量也逐步減少,從而使患者依賴藥物控制咳喘癥狀的程度減少,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
2 病例舉隅
病例1:患者,女,56歲,反復咳嗽10年,咳痰量少,常伴鼻塞流涕和咳白色稀薄痰,常覺倦怠氣短、腰酸腿軟,患者一直用沙美特羅替卡松250粉吸入劑治療,仍間有咳喘。體格檢查:雙肺呼吸音稍粗,雙肺可聞少量喘鳴音,心臟聽診律齊,各瓣膜區未聞及病理性雜音。舌脈象:舌淡紅、苔白,脈滑數。西醫診斷為支氣管哮喘,中醫辨證為喘證,久病正虛,肺腎兩虧。給予自血穴位注射治療三個療程,第一療程選穴位:定喘、肺俞、足三里、曲池、風門。隔天注射1組穴位,第二療程選穴位:定喘、脾俞、豐隆、天突、大杼,隔天注射,第三療程選穴位:定喘、肺俞、足三里、腎俞、曲池,隔天注射。患者經治療后咳喘癥狀緩解,不再使用沙美特羅替卡松250粉吸入劑。
病例2:患者,男,68歲,反復咳嗽5年,每年咳喘時間超3個月,常受涼后咳嗽、氣促加重,晚上睡覺不能平臥,咳大量灰白色黏痰,常覺倦怠乏力。體格檢查:雙肺呼吸音粗,可聞及少量痰鳴音,心臟聽診律齊,各瓣膜區未聞及病理性雜音,雙下肢輕度凹陷性水腫。舌脈象:舌苔白膩,脈弦滑。西醫診斷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醫辨證為痰濁壅肺證,治法:化痰宣肺,降濁平喘。①自擬方:枇杷葉15 g,茯苓30 g,薏苡仁30 g,蘆根10 g,橘紅15 g,地龍15 g,黃芩15 g,竹茹15 g,桑葉15 g,甘草5 g,澤瀉30 g,共7劑,每天煎服1劑。②給予自血穴位注射治療三個療程,選穴:定喘、肺俞、足三里、曲池、風門(第一療程);定喘、脾俞、豐隆、天突、大杼(第二療程);定喘、肺俞、足三里、腎俞、曲池(第三療程)。患者經穴位注射三個療程配合中藥服用治療后、咳嗽、咳痰癥狀緩解,睡覺能平臥,雙下肢無水腫,臨床癥狀得到明顯改善。
綜上所述,“自血穴位注射療法”有宣肺化痰、補益脾腎功效,可使患者服較少西藥而減輕其副作用,李俊雄教授運用“自血穴位注射療法”治療慢性呼吸系統疾病有獨特的學術思想,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探索出了一條治療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的新路子,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李章龍,鄭雪燕,許曉君,等.2005—2015年廣東省慢性呼吸系統疾病早死概率及其變化趨勢[J].解放軍醫學雜志,2020,45(2):118-124.
[2] 彭靜,羅勝,劉建博,等.自血穴位注射療法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定期患者的臨床療效的觀察[J].哈爾濱醫藥,2019,39(3):287-289.
[3] 羅秋燕,袁青.經絡注血療法作用機制分析[J].世界中醫藥,2009,4(3):126.
[4] 孫麗鳳,楊華,陳偉,等.自血療法對慢阻肺穩定期模型大鼠炎性反應相關指標的影響[J].世界中醫藥,2020,15(12):1747-1750.
[5] 李俊雄,莫律,李培勇,等.自血穴位注射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32例療效觀察[J].新中醫,2014,46(7):182-183.
[6] 羅勝,劉建博,張高,等.自血穴位注射療法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臨床研究[J].中國中醫急癥,2019,28(6):988-991.
[7] 孫曉麗,張湘華,曹曉瑋.孟魯司特聯合布地奈德治療老年哮喘的臨床研究[J].國際老年醫學雜志,2020,41(6):398-400.
基金項目: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項目“第六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國中醫藥人教發〔2017〕29號)
本文由中國期刊網首發,一個權威專業的學術論文發表知識網。
文章名稱:李俊雄學術思想和診療經驗介紹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