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摘要:闡釋了“新課導入”教學設計的重要性;結合案例評析了在教學視導過程中,不同教師在對同一教學內容進行“新課導入”時,因引入方法不同而產生的教學效果上的差異。
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人類記憶的首要問題不是貯存,而是提取。他強調新學習知識與以前形成的某種知識結構必須存在某種聯系,只有學習者把外來刺激同化到原有的認知結構中去,學習才會發生學習心理特征。
基于此觀點,筆者認為“新課導入”是一項很重要的教學設計,教師在進行“新課導入”教學設計時,要考慮以下幾點:一是“新課導入”的材料要能將學生原有的知識系統充分調動起來,為本節課學習新知識服務;二是“新課導入”的方法要符合學生的學習心理特征,要能激發起學生的求知欲;三是“新課導入”的手段要新穎奇妙,讓學生在學習前有一個愉悅的心情與學習激情;四是“新課導入”的問題設置要有一定的探究性,讓學生的思維處于一種活躍狀態,課堂教學過程才能活躍起來。
“新課導入”所用的材料是根據新授課教學設計的要求,在廣泛征集材料的基礎上經過精心篩選而定。“新課導入”材料的選擇要符合下列條件:一是要符合學生的心理發展特征,能驅動與喚醒學生原有的知識結構與內在動機;二要兼有科學性、趣味性或新穎性,能激發學生學習新知識的興趣與主動性;三要能起到在新課知識與原有知識系統間建立相互溝通的橋梁作用。
在進行新授課教學前,每位化學教師都會用語言、文字、圖片、影視或實驗等方法來導入新授課內容,這是中學化學課堂教學過程中必不可缺一個環節。“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能選擇恰當的、有效的材料,通過“新課導入”這一環節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必能大大提高化學課堂教學的效果。
如何有效利用“新課導入”這一環節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益?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利用有限的材料或手段,發揮“新課導入”的最大效用?筆者將在教學視導過程中接觸的一些典型“新課導入”案例進行了匯集、研究與評析。
“新課導入”的目標很明確:一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學習氛圍,為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達成做好情緒上的輔墊;二是調動學生原有的知識系統,為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達成做好知識方面的準備。
2008年,在對全縣高一年級的化學課堂教學進行調研時,不同的教師在講授“《化學1》(必修、蘇教版)專題3第二單元鐵的獲取及應用”教學過程中,使用不同的“新課導入”法及帶來的不同的教學效果,引發了筆者的深思,現摘錄與評析如下:
如,在聽張老師的課時,他用自己設計的新穎小實驗來導入新課,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化學知識的欲望,為本節課的新知識學習開創了一個良好的開端。
張老師:請同學們看化學實驗小魔術:[實驗1]——教師2只手分別戴上乳膠手套,一只手沾取一點氯化鐵溶液,另一只手沾取一點硫氰酸鉀溶液;然后,雙手摩擦后放開展示,出現“血淋淋的”雙手。
張老師:請再看化學小魔術:[實驗2]——教師取約20ml近無色的黃血鹽[六氰合鐵(ⅱ)酸鉀]溶液倒入燒杯,再加入氯化鐵溶液約10ml,燒杯中無色溶液變為藍黑色。
張老師:(笑)這不是藍黑墨水。藍黑墨水主要成分是鞣酸亞鐵和藍色有機染料,也與鐵元素有密切關系。同學們!鐵及化合物還有很多你還不知道的化學性質,你們愿意在這一節課和我一起來探究鐵及化合物的性質與用途嗎?
化學實驗最能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化學實驗課是學生們最喜歡的課程之一,這是眾所周知的事實。張老師用化學實驗來導入新課,符合學生們的認知學習特征,調動了學生們學習化學知識的內驅力,所以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學效果。
其實,化學實驗一直是中學化學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實驗)》中明確規定:通過實驗探究活動,掌握基本的化學實驗技能和方法,進一步體驗實驗探究的基本過程,認識實驗在化學科學研究和化學學習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化學實驗能力,強化科學探究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1]。如果我們的化學教師都能像張老師那樣,充分地利用化學實驗這一重要的教學手段去服務教學,我們的學生的動手能力與科學探究能力將得到極大的提高。
如,在聽鄭老師的課時,她用投影儀投放出了自己編制的系列圖片,并通過學生對圖片的觀察與思考,梳理了學生原有的知識系統中關于鐵的相關知識,又通過問題的設置達到了激情勵志的效果,為新知識的學習做好了鋪墊。
鄭老師:(投影)請同學們觀看下列圖片:[圖片1-鐵的各種礦石——赤鐵礦、磁鐵礦、黃鐵礦、菱鐵礦等]、[圖片2—我國古代煉鐵模型圖]、[圖片3—我國現代煉鐵高爐模型圖]、[圖片4—鐵在國防科技中的重要用途——飛機、軍艦、坦克、槍械等]、[圖片5—鐵在生活中的重要用途——汽車、火車、家用電器、生活用品等]。
鄭老師:回答都很好,鐵是生活中用途最廣泛的金屬,現在我國的年產量已達到5億多噸,我們一定要掌握鐵及化合物的相關知識,為我國的現代化建設服務。
從鄭老師非常好的課堂教學效果來看,合理的圖片或視頻組合,確實能調動學生的學習新知識的積極性。圖片資料以其特有的直觀醒目、表述內容豐富多彩而倍受人們的歡迎。據筆者粗略統計:僅蘇教版高中新課程標準課本《化學1》(必修)中,所用的知識性、激勵性的圖片就多達一百余幅。
當然,新課導入材料可以是優化組合后的一組圖片,也可以是下載后經過剪輯的視頻,還可以是精心準備的一段文字資料。無論是圖片、視頻還是文字資料,都要與新的學習內容密切相關,且要具備承前啟后、科學合理、選材新穎等特色。
如,在聽喬老師的課時,喬老師用她精心設計的問題探究法來導入新課,給聽課的所有教師都留下了深刻印象。
喬老師:現在講臺上有兩塊體積大小與形狀相同的銀白色金屬絲,只知道它們分別是鐵與鋁,請你們用不同的方法找出哪種是鐵絲?
喬老師:同學們的回答都很好,但這些都是我們對鐵的性質簡單膚淺的了解,鐵元素的很多性質我們以前還不了解,為了全面地了解鐵元素,讓我們一起探究“鐵的獲取與應用”。
喬老師用“問題探究”的方式導入新課,既能引導學生迅速回憶以前所學過的知識,又能開啟學生記憶中固有的、與新知識有關聯的知識系統,還能培養學生探究問題能力與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由于學生思維活動激發得好,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思維都處于一種興奮狀態,師生間的配合默契,教學效果非常顯著。
美國教育家jamesm?sawrey曾經說過:“學習的所有形式都可以看作是問題解決的過程”[2]。學生帶著問題走進教室,再帶著更多的問題走出教室,這就是以問題為紐帶的問題探究式教育的宗旨。課堂教學中教師并不以知識的傳授為目的,而是以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加深對問題的思考深度、探求解決問題的方法,特別是形成自己對解決問題的獨立見解為目的。因而,“新課導入”時應該注意學生思維活動的激發,讓學生在分析與解決問題過程中學習與接受化學知識,可以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如果“新課導入”這一環節沒有在教育教學理論的指導下去進行認真的教學設計,而是隨意地用幾句開場白或復習以前學過的知識作為“引子”來導入新課,就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激情與求知欲,教師的課堂教學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在教學調研中,一些化學教師在進行“《化學1》(必修、蘇教版)專題3第二單元鐵的獲取及應用”的教學中,由于使用的“新課導入”方法不恰當,或者缺乏激勵性、探究性,導致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思維不活躍,師生共同參與度低,教學效果不理想。現將部分不理想的“新課引入”方法摘錄并評析如下:
教師甲:我們分析一下這兩位同學書寫的化學方程式,……,簡單的化學方程式默寫都錯成這樣,你們以前學的知識都跑哪兒去了?
教師甲與教師乙的“新課導入”方法都存在的缺陷是:一是導入的方法陳舊,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二是導入新課時所設置問題的探究性不足,不能激發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探究意識;三是過分重視所謂的“溫故知新”,只將學生的思維與記憶導向初中所學的知識,學生的學習思維不能充分展開;特別要提出的是:教師甲不應該在進行課堂教學前狠狠地批評學生,教師在課堂教學前狠批學生是課堂教學的大忌,即便是個別學生受到批評,班級的大多數學生都會低頭不語、氣氛沉悶,教師與學生間的配合也會受到很大影響,必然影響到教學效果。
總之,“新課導入”的宗旨就是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興趣是學生對于化學事物特殊的認識傾向,是學生力求認識化學事物、獲得有關化學知識經驗,帶有情緒色彩的意向活動。當學生形成化學學習興趣時,他對化學事物的感受就會既敏銳又牢固,同時能使中樞神經處于較強的興奮狀態,產生愉快、滿意和歡喜等情感體驗,推動學生有效地進行化學學習活動[3]。
中學化學教學是一門科學,也是一種藝術。蘊含于其中的“新課導入”,在注重所選材料的知識性、趣味性之外,還要注重導入所用方法的藝術性與邏輯性,以有利于學生接受,有利于孕育出學生的學習興趣、動機與情感。這種集中了知識化、藝術化與邏輯性了的“新課導入”環節是一種催化劑,有了科學合理且高效的催化劑,我們的課堂教學才能如“行云流水”般流暢,才能有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實驗).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4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ztsjzjwh.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