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對早產兒及足月兒新生兒敗血癥臨床特征進行比較分析。方法:選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本院出生的48例患有敗血癥的新生兒為研究對象,根據孕婦分娩時的孕周將新生兒分為早產組和足月組,各24例。通過對兩組新生兒的臨床資料進行梳理和研究,分析影響新生兒患敗血癥的主要因素、引起敗血癥的致病菌分布情況及不良反應的發生情況。結果:兩組新生兒引發敗血癥的主要病因有胎膜早破、宮內感染、臍部感染以及羊水污染;早產組新生兒出現以上因素的發生率依次是54.17%、50.00%、16.67%、4.17%,相較于足月組的12.50%、8.33%、4.17%、45.83%,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足月組革蘭氏陰性菌感染率低于早產組,革蘭氏陽性菌感染率高于早產組,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新生兒真菌感染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足月組新生兒腹脹、暫時性休克、呼吸受阻和需通氣治療等不良反應發生率均低于早產組,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臨床資料顯示,及時篩查高危因素,能夠有效避免新生兒感染敗血癥,另外,了解致病菌的分布情況后可以選擇合適且恰當的抗生素制訂治療方案,保證新生兒健康成長,且降低新生兒發生敗血癥的概率。
關鍵詞:早產兒;足月兒;新生兒;敗血癥;臨床特征;
作者:蔡金娥 沭陽醫院
敗血癥主要由致病菌感染引起身體的炎癥反應,嚴重時可導致身體各個器官功能發生障礙,甚至威脅其生命安全[1]。研究資料顯示,敗血癥已經被統稱為“膿毒癥”或“全身性感染”,臨床主要癥狀包括休克、血壓低或者中毒性休克等[2],主要致病菌包括革蘭氏陽性菌、革蘭氏陰性菌、厭氧菌、真菌及病毒等。敗血癥好發于身體免疫力低下的易感人群,主要是老年人和新生兒。此病具有發病快、病情重、治愈難等特點,如果不及時使用抗生素,致死率非常高。臨床數據顯示,全世界每年大約有80萬名新生兒因為敗血癥而喪失生命,而且越不發達的國家和地區,發病率越高[3]。敗血癥的主要治療方法是使用抗生素,防止致病菌產生毒素進一步危害身體,同時有部分新生兒受分娩影響,會出現比較嚴重的并發癥或后遺癥,其中早產兒本身就存在身體發育不完善或免疫力低下的情況,再加上感染后出現敗血癥,更容易引起并發癥,會對臨床治療和預后產生嚴重影響。因此及時排除危險因素,做好預防工作,降低發病率是最佳預防方法。本研究分析了早產兒及足月兒新生兒敗血癥的癥狀特征,為臨床預防和治療新生兒敗血癥提供參考依據,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本院出生的48例患有敗血癥的新生兒為研究對象,根據孕婦分娩時的孕周將新生兒分為早產組和足月組,各24例。早產組男性14例,女性10例;平均孕周(31.15±3.01)周;平均年齡(5.88±3.14)d。足月組男性12例,女性12例;平均孕周(32.11±2.98)周;平均年齡(6.02±3.09)d。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根據以下標準篩選研究對象的臨床檔案:(1)通過臨床診斷確診為敗血癥的新生兒患者;(2)新生兒在出生前胎齡超過28周,并且出生時間不超過半個月;(3)調閱臨床資料需要經新生兒家屬同意;(4)調閱臨床資料時要確認實驗研究對象未患有其他危急重癥;(5)敗血癥患兒在入院治療前未接受過抗生素治療;(6)臨床資料完整。
1.2 方法
研究對象為確診為敗血癥的新生兒,參考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2015年制定的《新生兒敗血癥診療表現》進行判定與治療。對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和整理,了解敗血癥新生兒的出生情況,根據出生胎齡分為早產組和足月組,同時對引發敗血癥的病因、血液培養結果以及并發癥的類型和數量進行準確統計后列表。最后將患兒的治療結果和預后情況進行整理記錄。
1.3觀察指標
通過對兩組新生兒的臨床資料進行研究和梳理,分析影響新生兒患敗血癥的主要因素、引起敗血癥的致病菌分布情況以及不良反應的發生情況。其中引起新生兒患敗血癥的主要因素包括胎膜早破、宮內感染、臍部感染以及羊水污染;致病菌的主要類型是革蘭氏陽性菌、革蘭氏陰性菌、厭氧菌、真菌及病毒;發病后出現的不良反應主要是腹脹、暫時性休克、呼吸受阻和需通氣治療等。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新生兒引發敗血癥的主要病因發生率比較
兩組新生兒引發敗血癥的主要病因有胎膜早破、宮內感染、臍部感染以及羊水污染;早產組新生兒出現以上因素的發生率依次是54.17%、50.00%、16.67%、4.17%,相較于足月組的12.50%、8.33%、4.17%、45.83%,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新生兒引發敗血癥的主要病因發生率比較[n(%)]
注:與早產組比較,(1)P<0.05。
2.2 兩組新生兒敗血癥致病菌分布情況比較
足月組革蘭氏陰性菌感染率低于早產組,革蘭氏陽性菌感染率高于早產組,組間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新生兒真菌感染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新生兒敗血癥致病菌分布情況比較[n(%)]
注:與早產組比較,(1)P<0.05。
2.3 兩組新生兒患病后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足月組新生兒腹脹、暫時性休克、呼吸受阻和需通氣治療等不良反應發生率均低于早產組,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新生兒患病后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n(%)]
注:與早產組比較,(1)P<0.05。
3討論
新生兒是指孕婦分娩后自臍帶結扎起離開母體的時間不足28 d的嬰兒,一經出生就需要進行全方位的呵護和養育。首先通過母乳建立自身的第一道身體免疫防線,但需要時間,而在此期間很容易由于疏忽或未防護引發一系列疾病,其中發病率較高的疾病包括敗血癥,這種疾病在新生兒死亡病因中占據很大比重,要引起臨床重視[4]。其發病初期不具有明顯的臨床表現,會導致貽誤最佳治療時間以及出現一系列并發癥,即使進入治療階段,由于新生兒身體并未發育完善,被肺炎、腦出血或腦膜炎快速侵害的情況也較為常見,這會大大增加新生兒的致死率。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與進步,新生兒敗血癥的預防和治療方法也越來越成熟。臨床研究表明,引起新生兒敗血癥的主要原因是感染革蘭氏菌或真菌,其中被革蘭氏陽性菌感染發生敗血癥的比例最高,其次是革蘭氏陰性菌、真菌[5]。新生兒被感染是因為其身體免疫機制不完善甚至缺失,引發感染的高危因素主要包括胎膜早破、羊水污染、宮內感染以及臍部感染,除此之外還有母體感染、宮內窘迫、有創操作等。而臨床針對敗血癥的主要治療方法是使用抗菌藥物消滅致病菌,根據致病菌的種類使用最敏感、最有效、最快速的抗生素進行治療是最重要的,不僅可以幫助新生兒終止病菌對身體各器官的侵害,還有利于預后,盡可能降低留下后遺癥的風險。
另外相關研究表明,早產兒相較于足月兒,身體的發育情況、器官功能以及免疫機制更加孱弱,因此感染敗血癥后出現不良反應的可能性也會更高。本研究對我院患有敗血癥的早產兒與足月兒的發病特征進行分析,結果表明,早產兒患敗血癥的主要病因的高危性遠高于足月兒且差異性顯著(P<0.05);兩組新生兒引發敗血癥的致病菌中革蘭氏陽性菌的占比相對較高,但是兩組具有較大差異;早產組新生兒出現腹脹、暫時性休克、呼吸受阻和需通氣治療的情況遠多于足月組(P<0.05),而嚴重時早產組還可能出現感染性休克、肺炎、腦膜炎、壞死性結腸炎等嚴重危及生命安全的并發癥。一方面主要因為早產兒身體的各器官未完全發育、免疫力低下,以及外部原因引發的早產,比如有創操作、母體感染、營養缺失等,使得早產兒身體素質較低;另一方面是后期治療時使用的廣譜抗生素、機械式輔助呼吸、其他治療方法等對其身體的影響也會增加出現不良反應和并發癥的概率。
根據臨床治療方法,主要抗生素有左氧氟沙星、頭孢唑林、青霉素、萬古霉素、哌拉西林、阿米卡星等,雖然治療敗血癥有效果,但在用藥時要考慮到耐藥性及副作用對新生兒預后的影響[6],制訂合理的治療方案才能確保新生兒敗血癥治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本研究對早產兒與足月兒敗血癥患兒的臨床治療數據和情況進行了整理和分析,旨在充分了解新生兒敗血癥對不同分娩狀態出生的新生兒的影響,提前鎖定致病菌的分布情況以及新生兒對不同抗菌藥物的耐藥性,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數據,預防與治療早產與足月新生兒敗血癥。只有做好預防工作、制訂合理治療方案、配合預后護理內容,才能降低敗血癥的感染率,提高新生兒尤其是早產新生兒的存活率。
參考文獻
[1]張晉雷,張國英、早產兒與足月兒敗血癥臨床及病原菌分析[J].臨床兒科雜志,2017 ,35(3):234-235.
2]邱麗玲.早產兒及足月兒新生兒敗血癥臨床特征比較分析[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8,5(8):57,60.
[3]王磊,姚玲波.早產兒與足月兒新生兒敗血癥臨床特點對比研究[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9,11(30):102-103.
[4]韓晉麗,張小莉,王艷芬,等.早產兒及足月兒新生兒敗血癥臨床特征比較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16,31(6):1199-1201.
[5]李清紅,何阿玲,楊軍蘭,等。新生兒敗血癥早產兒與足月兒的臨床特點分析[J]. 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16,24(7):.765-767.
[6]朱雪琴,宋磊。研究分析早產兒與足月兒新生兒敗血癥的臨床特點[J].中國保健營養,2018 28(6)111-112.
本文由中國期刊網首發,一個權威專業的學術論文發表知識網。
文章名稱:早產兒及足月兒新生兒敗血癥臨床特征比較分析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