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探討外用液體加溫、電熱毯加溫聯合局部保暖、手術器械預溫處理預防新生兒圍術期低體溫的效果。方法:選取深圳市兒童醫院2019年3月-2021年3月收治的61例擇期行手術的新生兒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兩組患兒均由同一組醫生進行手術,對照組30例給予常規保溫措施,觀察組31例予以綜合保溫措施。比較兩組患兒術中核心體溫、應激因子水平以及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情況。結果:術中30 min、60 min及術畢,觀察組核心體溫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麻醉前5 min兩組患者C-反應蛋白、乳酸水平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兩組均上升但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觀察組寒戰、躁動、低體溫的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術中采用綜合保溫護理措施,通過降低體溫波動幅度,減少對應激因子水平的影響,進而降低術后并發癥的發生
關鍵詞:液體加溫;局部保暖;新生兒;圍手術期護理;低體溫;乳酸;
圍術期低體溫是新生兒行外科手術治療中的常見并發癥[1]。相關研究表明,圍術期低體溫主要與麻醉藥物作用、術中組織剝離、術中出血、輸血輸液等多種因素有關,持續低體溫可能會導致蘇醒延遲,增加術后感染風險,影響患兒預后[2]。因此,術中采取合理體溫保護措施尤為重要。傳統的保溫護理措施,對于術中患兒體溫只能起到基本維持作用,且新生兒體內脂肪較少,保溫效果差,易導致患兒術后出現具體并發癥[3]。外用液體加溫、電熱毯加溫聯合局部保暖、手術器械預溫處理等一系列綜合保溫措施,保溫效果好,能預防、緩解低溫癥發生,但在新生兒手術中應用并不廣泛[4]。因此本研究探討綜合保溫措施預防新生兒圍術期低體溫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選取深圳市兒童醫院2019年3月-2021年3月收治的61例擇期行手術的新生兒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30例,男16例,女14例;日齡3~25 d,平均(7.68±1.87)d;皮膚消毒后體溫(36.55±0.38)℃。觀察組31例,男17例,女14例;日齡2~25 d,平均(7.67±1.77)d;皮膚消毒后體溫(36.75±0.46)℃。兩組患者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純杭覍倬炇鹬橥鈺以簜惱砦瘑T會已對本研究予以審核批準。
納入標準:(1)接受腹部手術;(2)日齡1~28 d;(3)體重2 500~4 000 g;(4)基礎體溫正常。
排除標準:(1)美國麻醉醫師協會(ASA)分級為Ⅲ~Ⅵ級[5];(2)嚴重肝腎功能不全;(3)嚴重心腦血管疾??;(4)凝血功能異常。
方法:兩組患兒均在術前4 h禁食、禁飲,巡回護士于術前30 min調節手術間室溫26~30℃。術前遵醫囑予以患兒0.1 mg阿托品靜脈注射,麻醉起效后進行常規消毒鋪巾。對照組采用常規薄毯保溫手術開始后,在不污染手術區域的前提下于其他部位蓋至薄毯。觀察組采取綜合保溫措施,在患兒手術治療前0.5 h,將手術室溫度設置在26~30℃,打開升溫儀,并調節其溫度為38℃,并使用棉褥覆蓋升溫毯,術中根據患兒實際體溫,適時調節升溫毯溫度,并用棉墊包裹四肢。術中將患兒手術過程中需要使用的手術器械、紗布等進行預溫處理。所有患兒觀察至出院并進行為期1個月的隨訪觀察。
觀察指標:比較兩組患兒術中核心體溫、應激因子水平、并發癥發生率。(1)核心體溫:麻醉開始前連接多功能監護儀(邁瑞T8)監測鼻咽溫度,記錄麻醉前5 min、術中30 min、60 min和術畢時的核心體溫。(2)應激因子水平:于麻醉前5min及術畢出手術室前采集患者肘部靜脈血5 m L運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C-反應蛋白(CRP)、乳酸水平。(3)術后并發癥:術后,記錄患兒寒戰、焦躁、低體溫的發生率。
統計學方法:數據應用SPSS 22.0軟件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兩組患兒體溫變化比較:麻醉前5 min兩組患兒核心體溫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中30 min、術中60 min、術畢,觀察組患兒核心體溫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核心體溫變化比較(±s,°C)
注:與同組麻醉前5 min比較,*P<0.05;與同組術中30 min比較,#P<0.05;與同組術中60 min比較,^P<0.05
兩組患兒術中應激反應指標比較:麻醉前5 min兩組患兒CRP、乳酸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畢兩組患兒CRP、乳酸水平均上升,但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術中應激反應指標比較(±s)
注:與同組麻醉前5 min比較,*P<0.05
兩組患兒麻醉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術后,觀察組寒戰、躁動、低體溫發生率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兒麻醉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n(%)]
討論
圍術期低體溫(核心體溫<36°C)是手術后患兒常見的并發癥,低體溫的發生與多種因素有關,其中患兒在接受氣管內插管全麻后,麻醉藥物導致四肢血管擴張,使體內熱量容易流失[6]。術中,手術室室溫低、靜脈輸入液體未經預熱處理、使用冷液體沖洗體腔亦可降低體溫。新生兒年齡小、體表脂肪層較薄,術后持續低體溫不僅不利于身體恢復,延長術后恢復時間,還可增加患兒術后罹患寒戰等并發癥發生的風險[7]。臨床中的常規保溫措施為使用棉被覆蓋患兒身體,僅通過抑制皮膚以接觸輻射的方式傳導散發熱量,術中維持體溫效果不佳,易導致患兒術后出現寒戰、躁動等并發癥[8]。觀察組采用外用液體加溫、電熱毯加溫聯合局部保暖、手術器械預溫處理等一系列綜合保溫措施。電熱毯加溫聯合局部保暖能對床墊進行預熱并持續加熱,保溫效果更好。外用液體加溫、手術器械預溫處理能減少體溫流失,促進患兒術后蘇醒。
本研究中觀察組術中30 min、術中60 min、術畢時的核心體溫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綜合保溫護理措施可維持患兒核心體溫穩定。綜合保溫措施可使得熱量持續供給,因此可確保患兒體內酶活性,加快術后傷口愈合速度。電熱毯加溫聯合局部保暖較普通棉毯控溫精準,促進外周組織吸收熱量。液體加溫、手術器械預溫處理進一步減少身體核心熱量流失[9]。另外該保溫措施綜合保溫護理措施與常規護理相比更為有效,可以有效減少手術、麻醉負面影響,最大限度地減少新生兒體溫過低的風險。
本研究中觀察組寒戰、躁動、低體溫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綜合保溫措施可降低并發癥的發生。術后早期由于麻醉藥物藥效未過,患兒意識狀態尚不清醒,呼吸過程中肺部氣體交換不徹底,引發腦部組織暫時缺氧,體溫調節中樞功能受損。寒戰、躁動導致肌肉做功增加,耗氧量加大,進一步減少腦部供氧,同時會導致患兒傷口不適,易造成術后感染,不利于傷口愈合[10]。觀察組患兒采取綜合保溫措施,體溫較對照組維持較好,肝藥酶活性程度更高,加快麻醉藥物在身體內的代謝速度,降低麻醉藥物鎮靜作用,從而加快患兒術后蘇醒速度,以此達到降低寒戰、躁動、術后低體溫的發生率[11]。
綜上所述,術中采用綜合保溫護理措施,通過降低體溫波動幅度,減少對應激因子水平的影響,進而降低術后并發癥的發生。
本文由中國期刊網首發,一個權威專業的學術論文發表知識網。
文章名稱:外用液體加溫、電熱毯加溫聯合局部保暖、手術器械預溫處理預防新生兒圍術期低體溫的效果
相關閱讀